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武进和全国一样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镇,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武进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阳光路上,一路前行,无限风光。
——40年来,武进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全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古人讲,天道酬勤,春华秋实。40年来,武进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动武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区域面积由1765平方公里缩减到1065平方公里的情况下,全区生产总值仍由1978年的4.8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260.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373元(约合217美元)增加到15.68万元(折合美元2.32万美元),年均增长16.8%;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73 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84.36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75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从58元增加到1.97万元,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之比由1978年的37.6:47.3:15.1调整到2017年的1.8:54.7:43.5。全区综合实力在历次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先后荣获过“华夏第二县”、“十大财神县”等称号,近年来更是连续五年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三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一名。可以毫不夸张地这么说:武进人民在这40年中创造的财富,比此前这片土地上一切世代创造的财富之和还要多得多。
——40年来,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农业、农民在武进占了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133.54万总人口中,非农人口仅5.65万人,从业人员67.87万人中,农业从业人员45.67万人,占了全部从业人员的67.3%。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迅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年产量短短几年即摆脱了原来长期徘徊的局面,1983年突破80万吨大关,1984年逼近90万吨,肉、蛋、蔬菜、水产品产量更是连年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从此进入良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能人和农民企业家,带动农村和整个武进经济进一步发展。40年来,武进农业在耕地面积由145.6万亩减少到47.44 万亩的情况下,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稳步调整,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全面发展。2017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亩产由305公斤/亩增加到474.8公斤/亩,增长55.7%,其中水稻亩产由363公斤/亩增加到629.7公斤/亩,增长73.5%。水果产量由545吨增加到8.13万吨,牛奶产量由62吨增加到2900吨,水产品产量由0.5万吨增加到4.99万吨。2017年农业总产值71.43 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68.64亿元,占96.1 %。农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399元提高到2017年的6.29 万元, 年均增长13.9%。到2017年,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下降为7.5%。
——40年来,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40年来,武进工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作为苏南乡镇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武进乡镇工业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1993年以后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又为武进工业注入了新一轮发展的制度活力。进入21世纪以来,武进工业彻底改变了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状况,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大为提高,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在国内外上市的工业企业已经达到20多家,出现了象瑞声科技(02018)这样市值上千亿港币的优秀企业。在武进的知名工业企业中,既有中天钢铁、东方润安这样的钢铁企业,也有瑞声科技、安川(中国)机器人等高科技企业,既有中国中车这样整车行业巨头,更有象龙城精锻这样做配套但在细分行业里的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单打冠军。1978年,武进工业增加值仅为2亿元,201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1184.33亿元,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1359元,提高到2017年的28.05万元,年均增长14.6%。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53.47亿元,实现利税426.37亿元,其中利润277.16亿元,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了1439.13亿元。19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68.69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2.6%。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47.5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6.6%。40年工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潘中来、秦志尚、黄小平、许小初、茹伯兴、鲁仲清、梅鹤康和董才平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家。
——40年来,服务业突飞猛进。40年来,以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为主体的传统行业长足发展,网络通讯、电子商务等各类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推动着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2017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2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19个,实现成交额800.2亿元。201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6.48亿元,比1978年的1.23亿元增加了数百倍。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货运量由1978年的411万吨增至2017年的1710万吨,客运量由1978年的136万人增至2017年的1810万人。邮电通讯业高速发展。固定电话由1990年的5113门增加到2017年末的46.35万门。2017年末全区的移动通信用户已达202.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67.8万户。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商品房从无到有,2017年商品房开发竣工面积175.3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74.96万平方米。出现了象新城控股这样由武进走向全国的房地产龙头企业,新城名下的两家在沪港两地分别上市的新城控股(601155)和新城发展控股(01030)市值合计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分别达到2629.44亿元和2019.48亿元,比1978年时增长了上千倍。2017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983.7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5.1%提高到43.5%。40年服务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王振华、陈礼斌、刘灿放、陆向阳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
——40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之初,武进全域以乡村为主,湖塘虽然号称“三大镇”之一,但镇区范围狭小、基础设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政府搬迁和2002年常州大学城建设以来,湖塘面貌日新月异,城市氛围渐浓。到2017年底,中心区“八纵八横”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完善,16.6平方公里核心区主次干道环通,淹城旅游区、武进新天地两大城市中央主题生态乐园建成开放,花园街、广电路、定安路等形成了“路畅、街美、景优、现代、时尚”的新商业街区,城市功能迅速提升。新城南都、莱蒙城、御城、天隽峰等小区全面建成,星河国际、新城桃李郡、路劲城等一批上规模、高档次的住宅小区项目加快建设。与此同时,作为武进经济发展主要载体的武进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成果斐然。昔日田野大地上,如今到处是条条笔直的大道,连接起城镇和乡村,公路里程由1978年的264公里增至2017年的2880公里,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从新北区到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铁一号线全线贯通,明年即将通车。连接南京南站和浦东机场(武进设站)的沿江高铁年内动工。近年来,武进先后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40年来,开放型经济大放异彩。改革开放初期,武进没有自营进出口权,1978年的外贸收购额为674万元。2017年,全区进出口总额737.28亿元,其中出口516.05亿元。1994年,武进建筑工程总公司开始进入国际建筑市场,2017年,全区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8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43亿美元。对外经贸经历了从仅对港台地区和周边国家进行到逐步扩展为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随着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机电产品在武进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占到了56.3%。
从 1986年武进第一家外资企业成立到2017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超过113亿美元,外商投资在农业、工业、交通、房地产、商业零售业等部门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和设施。近年来,引进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全区新增外资项目142个,其中协议注册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项目15 个,全年到帐注册外资7.21亿美元,是1987年的272倍。到2017年底,已有20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武进投资了29个企业。
——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武进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人均187元,提高到2017年的人均24472元。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12元增加到2017年的72257元。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多少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1978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72.5%,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 82.5%,到2017年,居民的生活费支出中用于吃和穿的支出比重已下降为36.7%,恩格尔系数为30.2%,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大大提高。居民家庭对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购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元级 “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90年代千元级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目前万元级的出境游、十万元级小汽车和百万元级的商品房,消费档次大大提高。2017年底,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汽车50 辆、彩色电视机 198台、电冰箱104台、空调机216台、洗衣机101台、计算机82台、移动电话238台。
——40年来,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78年,由于受“十年动乱”影响,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不到25%,高考录取率不到4%,校舍破旧、设备简陋。2017年,中小学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99.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2.7%,高考录取率96.8%,比1978年提高86.1个百分点。放眼武进各地,校舍往往是当地最好的建筑,教师已经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40年来,无数武进有志青年留学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成为国家赶超西方的中坚力量。
——40年来,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以来,武进人牢记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导,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科技队伍稳步壮大。2017年年末,全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5.64万人。2017年,区级财政科技拨款8.11亿元,全区列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18项,资助金额1.98亿元。2017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年末累计达447家;当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48只;当年申请专利14346项;当年专利授权795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38项;8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017年全区R&D经费超过64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17年已经达到2.91%。
——40年来,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和改革开放前只能看看样板戏、听听公社广播相比,改革开放后,全区文化生活日益多姿多彩,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全区每年都有数十件艺术精品在省级以上的评选中获奖。每年引进艺术表演团体数十个,演出数百场次。淹城春秋乐园、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文旅资源日渐丰富。从电台1套节目发展到电台和电视台各1座,闭路电视节目上百套。2017年末,区级图书馆藏书55万册,是1985年的5倍。进入网络时代,武进人仍然读书成风,各种图书的年发行量稳定在1100万册左右。
——40年来,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前,体育场馆严重匮乏,当时中小学操场普遍都是烂泥地,想要举办高水平比赛根本无从着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学校的体育场馆、公共健身设施等陆续建立起来,群众体育日渐普及,竞技体育亮点频出,涌现出奥运会跆拳道冠军赵帅和奥运会曲棍球亚军唐春玲、黄俊霞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2004年,武进投资3600万元在湖塘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曲棍球基地,省队区办的女子曲棍球在国内外屡获佳绩。近年,每年都有一大批国际国内赛事在武进举办。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7年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和全国女子曲棍球锦标赛等国际和国家级赛事。2017年,武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17年年末,全区公共体育场地总面积达492.48万平方米,人均达3.42 平方米。
——40年来, 卫生条件迅速改善。截止2017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5647张,而1978年只有1793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1792人增加到 6899人;每千人口床位由1978年的1.5张增加到4张;每千人口医生由0.75人增加到2人。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健全,居民看病难、住院难的现象大大缓解。
40年的改革开放,让武进从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体一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40年,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未来,我们也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再创武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