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机遇 开创新业绩
常州市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武进“创新强区、实干富民”的起航之年,更是绿建区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半年来,绿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职能加强和调整为契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实现了“二次创业”的良好开局。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严格落实职能调整。今年4月8日,区委、区政府立足长远、统筹全局,召开专题会议明确绿建区职能加强和调整的相关要求。会议后,绿建区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这一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全力支持和自觉配合职能调整相关工作。党工委、管委会按照职能协调工作小组的具体要求,第一时间厘清资产资源,多次与区经信、住建、编办等相关部门对接“三定方案”的细化工作,加快谋划职能调整后的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严格遵守职能调整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工作纪律,妥善处理好涉及的干部人事、债权债务等重大问题。截至目前,绿建区职能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流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切实做到了思想不散、干劲不减、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实了基础。
(二)持续抓好项目集聚。在优质项目招引上,重点围绕绿色建筑设计、绿色科技研发、绿建综合服务、绿色商贸服务四大领域,引进了上海华东建筑集团、道坤建筑设计研究院、晋陵检测、中绿建文旅建设、河马海绵城市、鼎云舜投资、环苏电力等92家企业,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外资到账450万美元。此外,研砼治筑与加拿大木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绿建区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成功签约,清华同方、圣博华康、火炬集团、中建集团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深入洽谈中,为下一步发展积蓄了后劲。在重点项目推进上,今年园区共有2个项目列入常州市十大产业链重点项目,8个项目列入武进区重点项目,截止5月底,绿建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42%,企业产销超5.6亿元,入库税收5300万元。其中,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投产运营,美国贝赛尔中国产业基地项目工程开工建设,鸣凰路、东龙路、西政路支线南延、牛溪路南延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
(三)积极推进平台建设。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运作。今年4月,为服务常武地区乃至全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发挥社会资本与企业化运作能力,绿建区委托天合集团全权负责建立企业化独立运营公司——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打造全国领先、省内最重要的绿色建筑研究院平台。目前,研究院成立了技术指导委员会,聘请缪昌文院士担任院长,并在全国范围内招聘执行院长,并着手制订院发展规划和业务拓展。国有公司稳健运营。通过实体化运营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绿建投及下属子公司按照年初目标,分门别类推进主营业务。其中,绿建投完成了30兆瓦2016年度已备案的光伏电站建设及3亿元绿色基金的设立及运行;绿和环境一期项目完成拆建建筑垃圾处理10.2万吨,实现再生产品销售额2100万元,二期项目装修垃圾无害化处理生产线完成整套工艺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和订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明大建设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技术研发服务总部、檀香湾、美国贝赛尔中国产业基地项目陆续开工;绿博园文化传媒公司以物业运维和招商体系服务为主要业务来源,努力推进区域内绿博园、会展中心等载体的可持续运营。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加快完善中欧创新中心运营机制,全力推进中科院绿色科技产业园孵化器、创研中心孵化器、极客车间的招商引智和提质增效,并充分落实好企业创新的政策兑现工作,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人才政策。上半年,砼筑建筑科技和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分别获评2017年度江苏省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项目,乾翔新材料废弃物资源能源化多联产工程化关键技术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绿和环保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艺技术与装备集成示范项目荣获武进区科技进步奖,绿和环境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惠景、绿谷物联2个项目获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奖,常州建科院、中建材、宁和环保等企业与中建材苏州纳米所达成了多项战略合作。
(四)大力开展绿建推广。初步完成《绿色建筑产业企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积极与住建部,市区经信、科技、住建等部门对接,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请住建部科技中心制订了《绿色建筑产业企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目前,该方法正在完善和试评价中,下一步将梳理全区范围内围绕绿色建材、绿色装备、施工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科技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企业,授牌一批武进绿色建筑产业星级示范企业。编制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名录。该名录由绿建区与市区住建部门一起编制,是常武地区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官方信息库,今后常武地区的绿色建筑项目将优先采用该名录中的企业产品,为绿色建筑产品和技术的推广使用和进一步拓宽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一期75家企业成功列入该推广名录,其中武进43家。组织联盟成员参与标准制定。通过对联盟企业的走访摸排,目前共有30多家企业有意愿参与标准制定。下一步,将通过组织贯标培训会议、主题沙龙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标准制定方面的辅导和培训。
(五)广泛凝聚发展合力。精心开展“三大一实干”。围绕“争创新优势、种好幸福树”主题,绿建区专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职责清单、问题清单、服务清单等,各部门、各单位根据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周密实施、统筹推进。特别是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交流及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收集汇总园区近200家企业意见建议100余条,目前已解决80余项问题,为园区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真正使活动成为了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服务发展的过程。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围绕“严治厚爱、创优争先”要求,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明确了17项党建工作要点和30余项党建活动,同时,细化“党建责任清单”,落实好书记“第一责任人”和其他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与各科室部门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真正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都抓具体、抓深入,着力推动园区党建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充分发挥工青妇作用。围绕 “立足大局、服务大局”的思路,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绿色未来·有爱相伴”工会活动、“绿色空间·创意无限”绿化养护行动、妇女节系列活动、“美德一元捐”、清明祭先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汇聚起构建和谐园区的强大合力。
半年来,绿建区在职能稳步调整、工作有序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一是创新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在“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这四新经济的学习方面有待加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园区的发展模式等方面有待突破。二是干部职工能力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职能加强和调整后,面对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干部职工在解决矛盾问题、引领发展方面的能力亟需加强。三是机制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根据新的职责要求,全区推广运用的操作流程和内部管理制度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绿建区将紧扣区委、区政府“瞄准全国第一,立足全区范围,做强展示、推广、经营、招引四大职能”的新要求,把握新机遇,聚焦新职责,全力将职能加强和调整的势能,化为推动武进全域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动能,努力形成全区绿色建筑“一核引领、全区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聚焦推广,实现“园区”到“全域”的转变。以“在全区布局绿色建筑企业,全域推广绿色建筑技术”为导向,以做好绿建企业示范和绿色建筑推广为抓手,着力把全区1066平方公里范围打造成一个全域的绿建区。一是推进绿建企业示范授牌。通过试评价后,正式出台《绿色建筑产业企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参照方法授牌不少于20家“武进绿色建筑产业企业”。同时,推进常州市绿色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协会升级,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行业龙头的技术资源,集成共享常武地区绿色建筑产业相关企业现有的技术力量的优势,梳理全区范围内围绕绿色建材、绿色装备、施工建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科技服务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引导相关企业研发采用先进的绿建技术和产品,全年力争成功入编《常州市绿色建筑技术(产品)推广名录》企业不少于80家,全力支持常武地区绿色建筑企业拓展市场、走向全国。通过政策的引导支持,以及与核心示范区设计、研发、商贸等服务业总部的良性互动,带动全区建筑业、建材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是狠抓绿色建筑推广应用。与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加强联动,建立高效科学的全区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流程机制,在规划条件、土地出让、建设监管等环节,全力推动新建建筑采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以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先进的绿建技术,以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形成全区绿色建筑住宅、办公、工厂、基础设施等全方位应用格局,让绿色建筑真正在常武大地“落地开花”,真正让老百姓用上低成本、生态环保的绿色建筑,为种好武进幸福树培土强基。三是实现绿色建筑产业全域布局。把在招商引资中引进的建材类、新能源类等企业,根据武进现有的产业基础,在全区布局,真正实现全区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二)聚焦效益,实现“经营”到“精营”的转变。围绕“黄金地块产黄金”的目标,全力实现1.66平方公里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着力增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真正扮演好“核心”角色。一是切实用好平台载体。现有的维绿大厦、标准厂房、博览园等要招引效益好、质量高的企业,同时,切实加强精细化管理,探索实行现有载体招商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把最终成果、实际效益作为考核运营团队的唯一标尺,迸发经营活力,推动形成量质同步提升、企业发展和税收租金贡献双赢的良好局面,使有限的载体资源实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做到从人才、生活、推广等方面不遗余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渠道发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把上半年未解决的20余项企业发展难题按职责直接分解到相关部门,并限时办结。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每月至少深入核心区企业一次,定期或不定期分专题召开企业座谈会,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及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企业的个性问题。另一方面精心组织企业申报各条线专项资金及政策支持,并依托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引进孵化更多成熟度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成果,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加强技术改造,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
(三)聚焦招引,实现“多元”到“精准”的转变。继续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企业的招引力度,将武进绿色建筑产业政策品牌优势转化为招强引优的现实优势,全年力争引进注册企业不少于200家,其中总部经济企业不少于2家,各类设计企业不少于20家(其中国际知名设计师及独立设计团队10家以上),绿色建材、智能家居类企业不少于5家,各类科研机构、检测机构、评价论证机构不少于30家,国际合作项目不少于5个。一是明晰招引方向。核心示范区依托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江苏省绿色建筑会议展览中心、绿色建筑创研中心等平台,重点招引绿色建筑和泛绿色建筑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建筑设计和泛建筑设计(交通设计、城市规划、工业化设计)两大领域的代表性企业,涵盖绿建综合服务、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企业总部、绿色商贸服务,全区和核心示范区联动打造国内产业高地、国际合作高地。二是创新招商模式。以专业化、针对性、实效性为原则,下一步核心示范区将探索信息化招商和平台招商等新模式,利用其资金、资源、管理经验等优势,采取整体打包、捆绑式运作、全方位推进的模式,实现园区“高标准、一体化”发展。三是整合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已有政策,并最大限度进行组合使用,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整体合力和叠加效应。此外,要将政策优惠引入对赌机制,通过对赌协议的形式和企业“约定未来”,如果企业在未来实现不了约定的发展目标,优惠政策就会成为“空头支票”,从而倒逼招商质量提升,为园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聚焦管理,实现“实干”到“善成”的转变。强化内部管理,以更顺的机制、更好的状态、更强的能力,确保各项新工作善作善成。一是理顺机制体制,强化保障力。按照绿建区新的“三定方案”,加快建立与新要求相适应、新职能相匹配的机制体制。包括履行经营职能时,园区各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履行行政职能时,与区相关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全区绿色建筑产业推广的操作流程等。全面厘清职责权限、压实各项责任,坚决杜绝相互之间回避矛盾、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全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能够顺畅、高效、有序推进。二是抓好作风建设,强化战斗力。坚持把践行“三大一实干”主题活动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载体和检验作风转变的镜子,做到围绕中心工作开动脑筋,走进基层一线汲取营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当前自身存在的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服务发展能力不强、推进工作效能不高等问题,全力克服“能力恐慌”、“责任恐慌”,切实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事创业新气象。三是创新群团工作,强化凝聚力。群团工作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力量足、作用强、影响深”的要求,在做好常规动作的同时,以园区生态、绿色等发展内涵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切实推动群团工作创出特色、打响品牌,最大限度地为发展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绿建事业任重道远。绿建区将在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精神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大力弘扬阳湖精神,以“120%落实”的标准,鼓实干之劲,聚创新之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绿色建筑技术引领区、绿色建筑展示体验区、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区,让金字招牌焕发灿烂光辉,让全区绿色建筑产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