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园区上下坚定信心、克难奋进、共渡难关之年,是承上启下、凝心聚力、赶超发展之年,也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再创优势之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勇于面对发展中的重重困难,坚持创新驱动,突出特色发展,积极推进产业提升、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产城融合、精细管理、发展保障“六大工程”,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35.6亿元,同比增长7.8%,服务业增加值30.1亿元,同比增长25.4%;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56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营收19.8亿元,重点服务业营收23.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和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10.1 %,其中工业投资71.5亿元,同比增长7.4%,服务业投资58.5亿元,同比增长11.3%;完成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04亿美元。
(一)坚持项目为王,推进产业强区,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聚焦产业方向,加快推进资源集聚、项目集聚、产业集聚,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后劲进一步提升。一是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全年新增项目210个,其中自定义重点项目31个,完成协议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5亿美元;48个区级以上重点项目中,35个新建项目全部顺利开工, 17个计划竣工项目全部竣工投用,开工率和竣工率均达到100%。二是狠抓重点企业培育。出台《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十三五”期间企业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达标奖励、政策扶持等多项举措加快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新纶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税收超过1亿元,实现了园区工业企业新突破。积极扶持企业上市,全年上市企业达7家,其中碳元科技、海鸥股份、南方卫材等3家企业在主板上市,瞻驰光电、盈丰装备、华健药包、绿浥农业等4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天常股份已获IPO核发批文,苏文电能等6家企业完成股改。三是促进特色产业提升。围绕集聚项目、打造基地、塑造品牌,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石墨烯特色小镇成为全区唯一入选首批江苏省25家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小镇,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成功举办;健康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入库税收2.2亿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引进索普瑞玛二期、威斯特二期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获“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半程马拉松赛、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等传统赛事品牌进一步打响。
(二)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形成互利共赢格局。
进一步深化与以色列、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引进项目、资本和人才,加速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中以合作方面,全年引进泛以色列项目25个,中以常州创新园联合办公室正式设立运作,中以创新发展基金完成注册,中国以色列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平台顺利通过验收,国内首个B2C中以远程医疗心电监测项目正式运营。苏澳合作方面,积极参与苏澳合作园区前期筹建工作,启动了向国务院的报批程序,协助和支持苏澳合作园区建设办公室正式挂牌运作。两岸合作方面,全年引进台湾健康产业项目5个,获得省台办授予的“江苏省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资质,2017海峡两岸(苏台)健康产业论研会成功举办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以科技支撑为引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适应推动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园区创新生态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高新技术投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6%。一是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打造。上海交大(常州)科技园、常州大学科技园全年共引进科技型人才团队及项目26个,CMD星工场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7家。二是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年新增专利授权6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5件,润源控股集团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列入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重点项目的企业。三是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区政府《进一步加快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新设立25亿元的碳材料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开展2017年招才引智工作的奖励意见》,引进第九批“龙城英才计划” A、B类项目各1个,C类项目16个,省“双创”人才入选3位;金融超市规范运行,全年有4家企业通过金融超市共获得授信1750万元。
(四)强化城市建管,巩固生态优势,园区面貌深刻变化。
以建管并重为统领,把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城市面貌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巩固了园区“生态宜居”优势。一是瓶颈制约加速破解。积极争取孟津河北侧地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纳入嘉泽镇规划,破解企业规划审批难题;全年调入允许和有条件建设面积6000亩,完成供地4宗,面积231亩,完成土地报批4宗,总面积108亩;完成土地收回重供200亩、城乡增减挂钩180亩;河头村剩余三个村组138户和长汀村一个村组67户民房拆迁完成,累计完成拆迁面积32万平方米,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二是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实施了环湖片区景观亮化工程,以及长虹西路快速化改造、锦平路、兰香路东延、果香路西延、滨湖路改建等市政工程,北部职工公寓和商业配套、绿地人才公寓等生活性配套陆续建成。三是城市管理长效精细。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强化城市综合执法,打造了城市综合管理的联动联勤2.0版本;实施“四整治、四治理”重点工程,推进村庄小区环境提升,开展全域性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试点,创建美丽城管示范小区和规范整洁菜场,园区城市总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在武进城区板块考核中长期名列第一。四是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坚决落实“263”专项行动有关要求,大力开展化工、印染、电镀三类企业关停工作,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黑臭河道整治,园区生态环境容量得到有效拓展。
(五)聚力民生实事,共享发展红利,群众福祉显著增进。
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全年支出8600万元用于民生事业,让更多群众共享西太湖改革发展的红利,园区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一路上扬。一是民生工程加快建设。蠡河中心公园正式开园,对聚新家园、蠡新家园屋顶进行了全面修缮,塔下安置区配套工程全面完工,聚新家园G地块安置房项目和礼河卫生院新建项目即将启动建设。二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全年社保净增2668人、公积金扩面新增1521人;社区天天乐、电影下乡、端午晚会、羽毛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成功举办,丰富了广大居民的业余生活;星韵学校优惠入学政策和礼河实验学校积分入学工作有序落实,常州市学前教育现代化街道创建成功;塔下和湖滨卫生室建成,将为南部片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强村富民初见成效。制定了集体经济一般村增收方案,仕尚村、河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0万元以上,三个经济一般村全部脱贫。蠡河置业公司全年实现招租收益511万元,礼河、湖滨农贸市场实现招租收益200余万元。四是社会管理持续加强。成立新建商业社区筹备小组,将延政西路以南的6个商业小区纳入社区化管理;强化信访维稳和治安管理,化解信访积案26件,其中区重点信访积案5件,抓好风险排摸,全国两会、“十九大”等重要节点维稳安保工作圆满完成。
(六)狠抓党的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组织基础不断夯实。
全面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开展“三大一实干”活动热潮,以省委、市委对园区的巡察为契机,推动内部管理、党的建设、从严治党走向深入,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一是“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有步骤不间断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逐步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全面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三大一实干”到边到位。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武进幸福树”专题调研和“我为武进发展献一计”征文活动,收集文章52篇;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走访1410户群众、614家企业和机关工作人员,分别汇总各类问题建议150条、47条和36条,并积极做好了问题的反馈与答复工作。三是巡察整改全面落实。认真配合区委驻点西湖街道巡察工作,全面接受市委第一巡察组和省委第四巡视组巡察园区。对照市委第一巡察组的巡察反馈意见,及时制定了整改工作方案,细化问题清单和整改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5项整改内容96条整改措施,并逐条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健全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确保及时整改、全面整改、深入整改,年前已有50项措施完成整改销号。四是内部建设持续加强。强化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了党工委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制度;制定试行党员干部容错免责实施细则,开展“赢在创新、干在担当、评在实效”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鼓励创新、激励担当;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积极运用“四种形态”作为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途径,对党员违反八项规定、赌博、酒驾等违纪问题立案7起,已结案7起;选拔机关和国有公司管理干部,巩固干部队伍梯队;举办机关干部专题培训班,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五是群团工作深入基层。招募五类志愿者近150人,“微公益·V力量”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打响;推进繁星公益基金建设,温暖失独家庭;开展“阳湖先锋”“武进好人”和“西湖好人”评选,挖掘道德模范,传播道德风尚;推进基层工会建设,广亚集团被授予“常州市和谐劳动关系四星级先进企业”和武进区“模范职工之家”,山由帝杉工会被评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和“常州市信赖职工之家”,长汀村职工服务点荣获“常州市五星级帮扶服务点”称号;园区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