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开发区),区城管委各成员单位:
现将《武进区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武进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3月14日
武进区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畅通水平,有效缓解城区局部路段和特定时间节点交通拥堵的问题,按照区委、区政府“推进大城管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四治两建”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建管结合、公众参与、综合施策”的原则,将日常交通管理转变为综合交通治理,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综合交通政策更加有效、道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更加精细、交通文明意识更加深入人心”的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出行权益。
二、工作措施
(一)均衡需求,建立和完善出行引导政策
1.实施上下班错时错峰出行。逐步实施政府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上下班错时错峰出行政策,引导轻资产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服务业企业采取弹性工作制和网上办公。
2.严格落实错时上下学制度。全面严格落实错时上下学制度,城区范围内各类学校、学校各年级上、下学时间由教育、公安部门共同核准后实施;学校、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3.探索“拼车出行”和“即停即走”的学生接送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的职责,引导在同一小区、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拼车上下学;动员学校教师、家长、校园保安的力量,推广即停即走的接送模式。
4.逐步落实机动车停放差别收费政策。依据《江苏省机动车停放收费管理办法》,逐步稳妥地推进停车差别收费定价原则,重点落实“路内高于路外、干道高于支路、地面高于地下”的差别政策。
5.推进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按照中心城区“三线一环”公交线网新辟规划,及早开行贯通人民路和虹北路、虹西路的东西干线公交,以及H5、H6环线公交;新建、改建道路全面落实港湾式公交车站建设,减少公交车停靠对干线交通的影响;开展城区公共自行车二期项目规划建设方案编制和项目建设,完善城区非机动车绿道建设,平等保护机动车、非机动车路权。
(二)加大投入,提升和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1.疏通交通拥堵节点。对武宜路广电路口、武宜路华美达路口、武宜路永胜路口、常武路虹北路口、常武路滆湖路口、武宜路人民路口实施工程改造,优化道路线形、增加交叉口通行空间,有效提升节点通行能力。
2.打通分担型主次干道。对延政大道等城区干线道路瓶颈路段的改造提升方案开展重点研究;延伸并打通星火路、长沟路、玉塘路、社桥路等断头路,化解区域交通矛盾,实现交通量合理分担。
3.沟通街巷微循环路网。对中凉、湖塘老街、花东、何留、周家巷、鸣凰、贺北、马杭等片区现有支小道路加大道路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力度,实现通行无障碍、行人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提高区域路网微循环通行能力。
4.加快城区新建学校停车方案编制和落实。及早编制李公朴小学人民路校区、花园小学、火炬路小学、南田幼儿园、星河幼儿园南园、火炬路幼儿园等学校停车配套设施配建方案和停车疏导方案,避免新建学校成为新的堵点乱点。
(三)科学施策,精细管理与严格执法相结合强化交通管理
1.实施道路交通信号精准配时。充分发挥公安交警部门路网运行质量评估系统和交通信号专业维护队伍的作用,推进交通信号配时科学化。根据路网流量规律,进一步合理细分信号控制时段,匹配好绿灯时长与流量大小的关系,匹配好绿灯时长与行人安全过街的关系;开展动态监管,持续不断地发现并调整与路面流量不相适应的信号设置,减少交通延误和资源浪费;结合交通专业技术力量,对城区交叉口路权分配开展专项优化,依法科学分配道路空间资源,提升区域和城市路网的承载能力。
2.提升道路绿波带运行品质。不断提高城区潮汐绿波、区域绿波运行品质,并在城区外围设置流控区域和流控路口,高峰时段运用“慢进快出”、“截流、分流”等控制策略,延缓进城流量集聚速度,合理疏解核心区交通流量。
3.完善道路交通管理配套设施和措施。公安部门进一步开展标志、标线和信号灯排查与整改工作,让设施用得准、用得美、用得久,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完善城区中央、机非、人非道路隔离防护配套设施,减少路段机动车掉头、行人横穿和违法停车对交通系统的干扰;对违停严管道路全面漆划禁止停车黄色标线,协调推动公共服务机构加大内部临时停车资源开放共享力度,规范一批停车刚需路段日常管理;优化一批交通节点管制措施,取消部分影响畅通的路内停车泊位,限制部分交叉口掉头和转弯方向通行路权,以提高道路整体通行效率。
4.推进货运限行区扩大和限行时间延长。将中心城区货运车辆全天候限行区范围向西扩展至长沟路、广电路、玉塘路,并对夏城路实施高峰期货运车辆限行管理;中心城区货运车辆避高峰限制通行时间由现行的7:00-9:00、17:00-19:00延长为7:00-9:30、16:00-19:00。
5.实施瓶颈路段单向通行交通管理。推进局部路段单向交通体系建设,完成梅园路、河东路、河西路、社桥路单向通行措施落地;持续开展治堵治乱专项排查和动态小微治理,减少交通冲突导致的通行不畅。
6.开展交通微诱导系统建设。依托现有信号灯和道路监控基础设施,在城市出入口、主要道路节点增设交通微诱导LED设施,向交通参与者提供全面的交通出行信息。
7.深化违法停车严查严管工作。强化停车执法力度,违法停车严管路段增加至100处,实现城区内主要交通吸引源、新建住宅小区、瓶颈路段、城郊接合部全覆盖;对校园周边路段的双排、多排停车以及在交叉口范围内停车的违法行为实施“零容忍”管理;实施警辅联合违停执法,城区现场查处违法停车行为总量增长50%;适时探索巡特警参与静态交通执法等常态化工作的方式和途径。
8.落实交通违法大整治管理。公安部门依法严格查处严重影响交通畅通的各类违法行为,清理和查扣非法运行的高污染机动车、逾期年审车辆、交通违法大户和“僵尸车”;区、镇两级城市管理部门重点对湖塘老街、马杭、鸣凰、周家巷、卢家巷等区域的占道经营行为和阳湖菜场商家侵占公共停车位行为开展针对性清理管控。
9.解决警务辅助人员招录困难的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好警务辅助人员招录困难的问题,通过制度性保障措施不断激发警务辅助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队伍活力。
10.强化考核,提高科学用警水平。公安部门建立和完善路网四色布警管控机制,对照不同路况等级制定常备警力部署预案;推进道路交通执法管理勤务模式改革,深化城区“网格化”勤务运行机制,提高街面执法“管事率”和执法效率;建立交通警务辅助队伍考核奖惩机制,打破“大锅饭”,有效规范执勤形象、执勤标准,提高交通辅警管理水平。
(四)科学决策,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群众参与感
1.依法依规科学决策。城市交通治理工作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各项重大治理政策应当依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科学、民主地制定。各部门根据自身法定职责,对照交通综合治理方案任务要求,细化具体工作任务,比选最为合理、适度的方案;对城区交通治理中涉及道路规划调整、道路新建改建、微循环治理、限制性和严管型措施的,组织科研、设计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专项研究和详细论证,明确具体技术方案、分析影响受众、开展效益风险评估、合理安排实施时序,强化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各项政策特别是限制性交通通行措施实施后,及时开展跟踪评估工作,通过舆情跟踪、数据分析、重点回访等多种途径,全面评估政策执行效果,了解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评估结果决定政策后续实施方向。
2.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尊重民力、民智,坚持民意导向,进一步构建政府决策部门与公众的“伙伴关系”,打造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交通治理共同体,切实提升群众参与感。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通过调查问卷、网上投票、热线电话、电台广播以及各部门条线行政救济渠道等五大方式全方位收集交通参与者的意见建议,特别是交通参与者对关系到自身出行权益的交通品质诉求;汇总整理收集到的各项意见建议,对合理要求充分采纳,结合当前已知的交通问题,全面梳理城区堵点、乱点,精心研究问题症结、对策措施和治理时序,集中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开展面对面座谈,分批邀请社会各界及利益相关人士开展座谈,使各方代表充分了解当前交通运行存在的问题和政府部门综合治理对策,争取最大程度的共识和支持。
3.强化媒体宣传引导。集中宣传政府服务群众出行、服务民生交通的思路、举措,健全媒体沟通机制,使综合治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公众对各项政策特别是局部通行限制和交通违法严管政策充分理解和支持。重视本地媒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召开媒体通气会,推进交通综合治理信息公开。对重大决策组织媒体讨论,对工作亮点和重要治理成效及时开展正面宣传;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对群众提出较多的问题,通过媒体渠道正面回应或给出合理解释,取得群众理解;加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形成集舆情监测值守、线索问题征集、政策措施解读、治理成效宣传等于一体的舆情引导新格局。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责任
开展道路交通“治堵、治乱”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城乡精细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让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各有关单位要深刻理解交通治堵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目标节点,加强跟踪评估,切实抓好组织推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
各单位要对照方案要求,优先解决城区当前问题突出的堵点、乱点,特别是公安、规划、住建、教育、城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业务职能优势,以超常规的态度和措施推进治理工作任务高效、精准落实,并重点解决主要交通节点、居民集中住宅区周边以及校园周边的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问题。
(三)强化统筹协调,推进长效治理
全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联动会商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共同推进治理措施落实。各单位要整合运用好内外力量和资源,将集中治理与长效治理相结合,大力推动全社会形成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协同治理、源头治理为重点的现代交通治理机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更完善和更优质公共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