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2017专题> 武进援疆专题> 尼勒克概况> 内容
尼勒克县地处中天山西段纬向构造带。北面是博罗科努复背斜、下古生代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的加里东褶皱带,南面为哈尔克塔乌复背斜。两者之间,则是巩乃斯复向斜,由阿布热勒隆起、伊斯格力克隆起,那拉提北缘隆起、尼勒克凹陷、伊犁凹陷5个小构造单元组成,构成了尼勒克地质构造的基本骨架。
地形
尼勒克县四周高山环绕,峡谷遍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夹两河河谷阶地,即尼勒克谷地,亦称尼勒克山间盆地或尼勒克断陷盆地。西北边缘是科古尔琴山,北部是博罗科努山,东北部是伊连哈比尔尕山,南部是阿布热勒山。
喀什河、巩乃斯河自东向西,相间排列。巩乃斯河流经县境南部部分边缘地区,喀什河贯流全境。尼勒克自东向西延伸,像一叶细长的柳叶,一只开屏的孔雀。全县总面积l 556.25万亩,其中高山面积893.54万亩,占57.41%;低山面积386.31万亩,占24.82%;丘陵面积206.9万亩,占13.3%;河谷阶地、平原面积69.37万亩,占4.47%。
地貌
(一)高山地貌。主要分布在巴尔盖提沟至庭特克达坂一带,海拔在2500~4100米之间克拉依冰达坂至古尔本别尔克冰达坂,海拔在3600~4590米之间;南部山区从阿拉斯坦河上游至古尔本别尔克冰达坂,海拔在3100~4590米之间。这一地区为常年积雪的冰川区。其下部为风化浸蚀作用所形成的陡峭岩石裸露区,仅有稀少的高寒植被。
整个地貌特征为高寒山区地貌,多为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斗铸脊地貌,兼以冰蚀、冰水、现代冰川积雪、雪崩、冰碛、冰舌等地貌。其下部为风化侵蚀作用形成的尖锐、角锋地貌和悬岩陡峭地貌。
(二)中山地貌。海拔在l800~25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乌拉斯台以东至喀拉果拉、塔勒德萨依至英盖亚依洛,博尔博松沟至巴因果勒河一带。乌拉斯台以东至喀拉果拉,海拔在2000~2500米之间。塔勒德萨依至英盖亚依洛一带海拔2000米以上,博尔博松沟至巴音郭勒河一带海拔在l800米左右。因受气候变化和水的侵蚀,这一带常见基岩残立地貌、微切割的夷平面地貌、倾斜小平原地貌、突峭地貌、滑坡地貌、裂隙地貌、嶂谷地貌、峡谷地貌、多边形地貌、岩屑锥地貌等。
(三)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喀什河流域山前地带。坡度平缓,降水略少于高、中山地貌。因受风化和浸蚀作用,这一带常呈低山地貌、倾斜小平原地貌、沙垅地貌、倒石堆地貌等。
(四)河谷阶地平原地貌。分布在喀什河流域的9级阶地上。海拔在800~1200米左右。因受流水的浸蚀、搬运,该地区主呈河滩堆积地貌、洪积扇地貌、V形地貌、U形地貌、平底谷地地貌、古河道地貌、阶地陡坎地貌、自然堤地貌、古中轮沽地貌、沼泽地貌、冲积阶地貌、冲积扇地貌、冲积倾斜平原地貌等流水地貌;其次是风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所形成的黄土地貌、陷穴地貌、灌木丛沙丘地貌、石河地貌等。
(五)巩乃斯河流域地貌
高山地貌。分布在阿布热勒山东段,从苏鲁萨依至古尔本别尔克冰达坂(巩乃斯河源头),海拔在3000~4212米之间。主呈角峰地貌、刃背地貌、古冰斗地貌、槽谷地貌等特征。虽然遭到寒冻剥蚀和流水侵蚀,但其形态依然清晰。
寒冻剥蚀、风化、流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巩乃斯河源海拔3000米以下地段,发育成一种沟槽。其外形在平面图上似倒置的铃铛,上口宽大、陡峭,下口深遂狭窄。这种地貌是上下分别遭受寒冻、雪崩、雪蚀作用而形成的。
流水侵蚀地貌。分布在阿布热勒山中段南部铁木里克至巩乃斯河源头一带,海拔在1500~3000米之间。这一带降雨降雪多,侵蚀强烈,河谷深切,山坡破碎。雪蚀、雪崩、塌方、泥石流以及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造成这一带河谷深切、山坡破碎,形成犁沟地貌,切沟地貌、宽沟地貌等。
低山、丘陵地貌。分布在阿布热勒山南麓及出山口一带,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多为南向倾斜的山坡无林地带。这里植被稀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有的延至岭脊或分水岭,高低相差500米,超出谷底200~300米。南向倾斜的山坡中,短坡多、长坡少。许多山坡岩石裸露,纵坡不均;有些山坡黄土覆盖,山体浑圆;有些则顶部基岩出露,其间沟槽发育,下部却黄土覆盖。因切割而产生了低山、丘陵地貌和沟槽、坡面雪崩地貌。
河谷平原地貌。分布在巩乃斯河北岸,海拔在700~900米之间。巩乃斯种羊场至木斯一带为一级河谷冲积平原;黑山头为一级河谷阶地冲积平原,台斯干为二级河谷地冲积平原。
山脉
(一)中天山山脉。尼勒克县地处中天山西段的中天山山脉由南北排列的3支山脉组成(南部山脉位于巩留、新源县)。北部山脉又由3支小山脉组成,位于县西北部的有北西——南东走向的科古尔琴山,最高峰3366米;位于县北部的博罗科努山,最高峰海拔3736米;位于县西北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山,最高峰4590米。这3支山脉组成了中天山西段的北支天山,简称博罗科努山脉。
(二)阿拉喀尔他乌山脉。中部山脉由4支小山脉组成,有东西走向的铁木尔勒他乌山,最高峰海拔3823米;阿拉喀尔他乌山,最高峰海拔3510米;伊什格力克山(又称乌孙山),最高峰海拔2425米;阿布热勒山,最高峰海拔4280米。这4支山脉组成中天山西段的中支山脉,简称阿拉喀尔他乌山脉。其中阿布热勒山位于县境南部。
(三)尼勒克四山。
尼勒克县的四山是科古尔琴山、博罗科努山、依连哈比尔尕山、阿布热勒山。
科古尔琴山。位于县城西北部,东西走向。其西部属伊宁县,北部属精河县,东部南坡属尼勒克县。全长百余公里,宽70公里。总面积13875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81°10’—82°30’,北纬43°50’—44°40’,县境最高峰海拔3366米。
博罗科努拉山。位于县城北部。东西走向,长150公里,宽130公里。北面属精河县,南坡属尼勒克县。东与依连哈比尔尕山相连,西与科古尔琴山相接,总面积19500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82°10’—82°30’,北纬43°45’—44°10’。县境最高峰海拔3736米。
依连哈比尔尕山。位于县城东北部。阿尔斯郎沟以东,东西走向,长130公里,宽60公里,总面积78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590米。其山地理坐标为东经83°30’—84°50’,北纬43°30’—44°30’。
阿布热勒山。位于县城南部,东西走向。其西部属伊宁县,南坡的东南属新源县,最东部南坡属和静县。全长280公里,宽约60公里,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
尼勒克四山是天山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天山山脉的北支。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将新疆分割为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北为准噶尔盆地,南为塔里木盆地。
尼勒克四山远自震旦纪就已具备了天山地槽的规模,在加里东造山运动中,初具山体轮廓,距今约500万年。其地层屡经变动,在石炭纪、二叠纪褶皱上升后,转入稳定时期,后至中生代末期,天山地槽又恢复活动,历经华力西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槽再度褶皱上升与断裂,才形成了今日的四山。
尼勒克四山之间是尼勒克山间盆地和巩乃斯山间盆地(向西延升至伊犁盆地),是北疆地区的产粮基地之一。其间,牧草优质,资源丰富。其森林、野生动物、药材、煤、铜、金、石膏、铁及水、土、等资源在全疆均名列前茅,为尼勒克的四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水文
(一)地表水。
1.河流
尼勒克县境内分布有三大水系,即南面的巩乃斯河水系、中部的喀什河水系、北部的阿夏勒河水系。
巩乃斯河:巩乃斯河是伊犁河的第三支流,其源头与喀什河源头隔岭相邻。巩乃斯河发源于和静县,东从木斯乌特开勒进入县境,南部至西面的库木德萨依出县境,至巩留县,在县境内全长共42公里,全河流域面积7.3万平方公里,县境流域面积486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5.6立方米/秒,县内年引河水2.57亿立方米。
喀什河:喀什河是伊犁河的第二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2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38.19亿立方米。发源于依连哈比尔尕山的古尔本别尔克冰达坂。穿行在博罗科努山、科古尔琴山、阿布热勒山的山谷之中,在托海村向南至雅马渡汇入伊犁河,在县境内270公里,流域面积8656平方公里。
阿夏勒河:阿夏勒河水系位于县城西北角科古尔琴山脉中,经阿夏勒河乌孜至精河县的沙山子,水系多为泉水和山溪水。在县境的科古尔琴山南麓,萨尔普勒达克山为分水岭,以北为阿夏勒河水系,以南为喀什河水系。阿夏勒河在尼勒克县境内。长60公里,宽15公里。流域面积900平方公里。呈东北一西南向的长方形。其西支阿恰勒河的支流有23条,东支恰合尔艾尼勒克河的支流有3条。
2.湖泊
在尼勒克县境内的科古尔琴山、博罗科努山、依连哈比尔尕山、阿布热勒山中,分布着95个形态各异的高山自然湖。这些湖泊起着涵养水源,维持大自然生态平烩的作用。有的可养鱼、发电,有的可浇灌农田、草场,有的还是疗养、避暑、旅游的胜地。湖,俗称海子,哈萨克语称库勒。这95滚内陆湖成因有两类,一类是在地壳演变过程中,由地层断裂形成的断层湖,共36个,占总数的37.9%;一类是冰川运动形成的冰斗湖,因受第四纪新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气温转热、冰川雪线上升,融化的雪水聚集在古冰川地貌中,形成湖,这样的湖共59个,占62.1%。在尼勒克四山中,分布在阿布热勒山北麓、喀什河南岸的湖有26个,占27.35%;分布在科古尔琴山南麓、喀什河北岸的湖12个,占12.63%;分布在博罗科努山中的湖有53个,占55.78%;分布在依连哈比尔尕山中的湖4个,占4.2%,阿布热勒山区的湖。共有26个,它们是赛横都勒湖(由6个小湖组成)、阿萨吾阔克湖(由4个湖组成)、乌勒肯阔克萨拉湖(由2个湖组成)、博尔阔拉湖、阿热斯坦(由4个湖组成)湖、阔尔克湖(由3个小湖组成)、喀拉布拉克湖、尔格巴依湖(由两个小湖组成)、阔克湖(由两个小湖组成)。
依连哈比尔尕山区的湖。共3个,他们是什木勒得克喀拉尕依湖、阿克铁克切湖、恰尔巴合特等。
博罗科努山区的湖。共53个,它们是萨斯合湖(由4个湖组成)。阔木尔勒湖、乌兰萨得克湖、木孜湖(由4个小湖组成),萨尔克特湖群(由6个小湖组成)、阿尔恰特湖群(由5个小湖组成)、阿尔斯郎湖群(由2个小湖组成)、博勒根努尔湖群(由6个小湖组成)、喀尔巴格勒湖(由3个小湖组成)。
科古尔琴山区的湖。共12个,它们是尼勒克湖群(由9个湖组成),阔克果勒湖(由2个湖组成),加斯湖。
冰川
尼勒克冰川是天山冰川的重要组成部分,3条冰川像3条玉龙盘距在博罗科努山、伊连哈比尔尕山、阿布热勒山的上部,海拔3700米以上。
尼勒克3条冰川的最北支为博罗科努山冰川,西起南果勒至肯普特乌,东至孟克特冰达坂,其地理坐标在东经83°30′~84°30′,北纬43°45′~44°30′之间;东支为依连哈比尔尕山冰川,西起拉帕特冰达坂,经阿克乌增,东至古尔本别尔克与南支汇合,其地理坐标在东经83°30′~85°05′,北纬43°25′一44°10′之间;南支为阿布热勒山冰川,西起阔尔克,东至古尔本别尔克,长23.6公里,最宽处1.2公里。最窄处0.2公里。
尼勒克冰川属大陆冰川。在海拔3700米以上为冰川积累区,在山间凹地里,储存着终年不化的隆雪(又称粒雪盆),新降落的雪花在粒雪盆里很快融化。形成了细粒雪。太阳的辐射使其表面融化,融化下渗,经渗透浸冰结,屡经反复,日积月累便行成了冰川。当冰层达到一定厚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银蛇巨蟒似的冰川就以每年几米甚至数百米的速度向下滑动,形成冰川运动。尼勒克冰川因雪线高,常温在0℃以下,冰雪的消融和冰川的运动均十分缓慢。
尼勒克冰川是巨大的固体水库。夏日,其表层冰消雪融,融水奔泻而下,汇入喀什河。尼勒克冰川补给喀什河水的年径流量为2.737亿立方米,占喀什河年径流量的7%。尼勒克冰川不仅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还维持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夏季为日照时数最长、太阳辐射量最大的时期,喀什河水因雪融多而径流量加大。而在多雨的年份,夏季气候侵蚀频繁,天阴多雨,高山气温低,高山冰川融量减少;中山带却因雨水多而河水径流量加大。这种高、低山降雨形成的径流交替增减,使喀什河水径流量比较稳定。其年际变差系数为CR=o.19。这种很少的变化,正是冰川的调节所成。
(二)地下水。
全县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14亿立方米。可开采利用的为0.27亿立方米。主要用于人畜饮水。喀什河谷地下水埋藏深度为5—20米,二、三台阶上埋藏深度为60一200米。因地下水资源丰富,尼勒克地区泉水多。共有山泉2873眼。按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高山泉、中低山泉、河谷平原泉;按成因可分为高山接触泉、中低山裂隙泉、河谷平原侵蚀泉、人工泉。高山接触泉水多为深层地下水。水质好,是人畜的理想饮水(还可找出为数不多的矿泉水);中低山裂隙泉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区附近的泉水。水质差,部分有毒;原侵蚀泉和人工泉都是最浅层地下水,冬季污染少,质较好,春季冰雪融化,污水渗透,水质较差,夏季受农田农用药水渗透,水质更差。尼勒克县境内有一条西起科古尔琴山、经博罗科努山,东至依连哈比尔尕山的地热带,地热带遇断层破碎地带,地下水经裂隙漏出地面,就形成温泉。尼勒克县境内从东至西有喀什河源温泉群、巴尔盖提温泉、塔尔阿尔桑温泉等。
气候特征
尼勒克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东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属温凉半干旱农牧业气候区。县城一带气候特征为:日照时间长,降水丰富,平均降水量为515.8毫米。气候日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尼勒克县是伊犁地区三大冷区之一,基本无酷暑,冷季从11月7日到翌年3月18日共133天;暖季从3月19日到11月6日。共232天。东部冷季更长,冬季冷空气入侵频繁,对农牧业生产不利。
(一)日照。尼勒克县全年可能日照时数4 491.9小时,4—9月(作物生长季节)可能日照时数达2636.8小时。东部山区全年日照时数达2795小时,全年实际日照时数2795小时,5—7月中旬,白天长达15小时,4~9月(作物生长季节)实际日照时数达1682小时,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资源丰富,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36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为65.3千卡/平方厘米。可满足小麦、甜菜、油料、马铃薯、向日葵、牧草、林木需要。农区无霜期100天左右,牧区和山区低于100天。 最高年份为1962年,达2970小时,最低年份为1959年,达2519小时。
气温
尼勒克县气温多变,冬夏冷热悬殊,春温不稳定,秋温下降快,年较差、日较差和年际变化大。
(一)年平均气温。县城一带年平均气温为6.2℃,乌拉斯台地区年平均气温为4.9℃。全县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2℃。年平均温度随喀什河谷由南向北递减,自西向东递减。
气温的年变化。尼勒克县气温的年变化明显,全年以1月最冷,7月最热。气温的年较差(即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在苏布台、喀拉苏一带为30℃--31℃,县城一带为29℃--30℃,乌拉斯台到二牧场一带为26℃--27℃。
(二)温度的季节变化。冬季:尼勒克县冬季寒冷漫长。沿喀什河两岸为冷区,系地形作用使大量冷空气堆积在这些地区所致,尤以河两岸狭窄一带更甚。西起喀拉苏,东至科克浩特浩尔的中低山区为暖带,这一暖带于当年12月初形成,至翌年2月底结束,是冬季牧业生产的良好场所。高山区为另一冷区。就整个冬季而言,喀什河为伊犁地区三大冷区之一。县境整个冬季可分为寒冷期和严寒期两个时限。30℃时期,初日为6月12日,终日为9月8日,共90天;东部的乌拉斯台地区炎热期初日为7月13日,终日为8月25日,共42天。酷热期为>35℃时期,初日为8月3日,终日为8月4日,共1天。秋季: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由于冷空气加速活动,尼勒克地区最早可在9月出现寒潮和霜冻,使农作物受害。秋季日平均气温从15℃降到10℃需25天,较春季升温短15天,从10C降到5C只需20天,较春季升温短10天。
(三)温度日较差。尼勒克县农区土壤多属沙性,加之地势高,坡度大,白天太阳辐射强。增热快,夜间散热也较快,温度日变化剧烈。平均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里,以8—9月最大,11—2月最小。最大日较差变幅在20℃至28℃之间,白天温度高,同化作用加快,夜间温度低,植物呼吸作用缓慢,利于农作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尼勒克县地面年平均温度为6.5℃。整个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即最热出现在7月,最冷为1月,但变化幅度比气温大。
地中5厘米深处的温度在4月15日左右可稳定在0℃以上。最早和最晚约提早或推迟7天。生产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中温差较小,以此作为喜温作物播种期开始的指标是可靠的。
(四)无霜期。最低气温≥2℃的连续日数为无霜期。尼勒克县地区无霜期较短,在农区平均为100天左右,一般始于5月下旬,最早为4月25日,最晚为6月24日,相差两个月以上。降霜日期最早为8月1日,最晚为10月15日,最早霜期也差两个月左右。全县无霜期最长为1979年的147天,最短为1962年的62天,在县城一带,无霜期80%的年份可保持在86天左右,在巩乃斯——带保持在155天左右,县城东部玉米、辣子、西红柿不成熟,只宜种植喜凉作物。
降水
降水量地域分布,从县气象站20年降水资料看,年降水量在250—475毫米之间变化,超过300毫米的年份占14年,平均值为350.2毫米。从东部的乌拉斯台20年降水资 料看,年降水量在350—650毫米之间变化。接近和超过500毫米的年份占15年,平均值为518.3毫米。
山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一般说来,夏季降水带分布在海拔2500米左右,冬季下降l000米,西部河谷地区降水量少,西部山区降水量按每升高100米,降水量约增加25毫米的规律递增;东部山区降水量按每升高100米约增45毫米的规律递增,最大降水带的年降水量约在1000毫米左右。
全县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河谷。降雨多于降雪。冬季降雪时间长,山区多大雨或暴雨,月际降水平均相对变率为50%左右。即年降水变化在250—475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值为350.2毫米。东部河谷地区平均降水量为515.8毫米,山区平均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之间。西部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为全县的干旱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及月际变化:因受西来气流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多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4—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一70%;而5、6、7三个月的降水量又占4—9月降水量的60%一65%。冬季降雨稳定,积雪时间长,积雪间隔日数为176天,实际降雪日数平均43天,实际积雪日数为115天,稳定积雪平均日数为99天。≥5厘米的初始积雪,平均日数为167天,≥20厘米积雪平均间隔日数为49天。山区冬季积雪可达200—300厘米,高山区积雪终年不化,厚达数米乃至数十米。
蒸发
尼勒克县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较为干燥,湿度日变化大,平均相对湿度年变化率在63%~76%之间。冬季湿度大于夏季,春秋季比较接近,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12月至2月之间,多年平均值为76%。最低出现在8—9月之间,多年平均值为63%。全县月平均蒸发在21.5至216.8毫米之间变化。夏季大、冬季小。最大值出现在8月,22年的平均值为216.88毫米;最小值出现在1月,22年的平均值为21.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