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等增长8%以上,工商注册外资和实际到账外资、节能减排等完成区下达任务。
一、要聚焦聚力特色产业
1、石墨烯产业要保持标杆地位。要加强高端对接。要紧盯华为、中航、光启等大型国企、民企,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在金融资本、人才储备、市场运作、产业下游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撬动石墨烯加速发展。要深化国际合作。要坚持政府层面和民间渠道两手抓,积极推进与英国曼彻斯特、美国、韩国等先进地区加强产业合作,提升石墨烯产业水平。要集聚优质项目。要强化招商力量、人才储备、市场运作,积极推进石墨烯骨干企业加速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常州十大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努力引进一批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石墨烯项目,争取新增项目30个以上,其中世界级水平项目2-3个,年销售达到20亿元。要做强载体支撑。帮助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加快新大楼投用,争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按期转正,创建工信部石墨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强化创新核心功能。要创新体制机制。要积极引入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石墨烯产业发展,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体制,充分激发产业活力;要加快石墨烯产业基金的组建运营,妥善用好石墨烯专项资金,促进骨干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壮大;要理顺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要举办重大活动。每季度举办1次有影响力的行业活动,打造西太湖石墨烯论坛品牌,同时争取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重大活动,提升石墨烯产业的知名度。
2、健康产业要加速突破。要集聚优质项目。年内要引进健康制造项目35个,高端健康服务项目5个,形成健康产业的集聚效应。要强化双轮驱动。要大力推进健康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既要突出建设医疗器械特色子产业,积极发挥金融资本、创新平台、行业协会等资源优势,主导和参与有影响力的产业论坛、峰会,增强健康制造品牌内涵;又要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健康服务业高地。要推进国际合作。要重点突出以色列、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全球健康产业项目信息数据库,定期组织专业型健康产业招商会、洽谈会,系统采集信息,推进项目落户。要构筑平台体系。要加快创建国家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打造国家辅具康复器材常州中心及江苏省医疗器械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诺瑞斯泌尿手术器械研究院、微迪听力科技研究院、国家灾害与急救医学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完善诊断试剂PCR公共实验室、公共冷链库房等专业配套,争取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具备CFDA认可资质的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中心和全国医疗器械交易平台牌照落户,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平台体系。
3、互联网产业要华丽升级。要突出招商选资。要重点围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大数据、互联网众创空间、互联网平台经济五大领域,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35家以上,实现开票销售20亿元,入库税收超过1.5亿元。特别是要以阿里巴巴(国际)常州站为依托,集聚跨境电商第三方电商服务企业和知名商家,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要强化载体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互联网产业园授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重点推进“一基地、两大城”建设,“一基地”即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两大城”即苏南智造城和苏南物流城;要深化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培育一批模式新、效益好、发展快的互联网企业;要建设3D打印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3D打印研究院,引领国内3D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潮流;要以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全线开通为依托,延伸、拓展和拉长互联网+旅游产业链;要推进中国影视新媒体互联网版权分销平台、云运营支撑平台、玩酷母婴垂直电商平台全部投运;要完善人才培训、高峰论坛、云计算公共服务、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配套支撑。要实施 “互联网+”战略。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嵌入传统产业,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同时,要强化与艾瑞咨询等知名第三方机构合作,举办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重大活动,打响“互联网+”这一品牌。
4、文化旅游产业要打响品牌。要大力培育影视文化产业。要加快影视新媒体内景基地建设,积极搭建红色题材等6个影视题材场景,确保在明年6月前建成,并借力上海电影节开幕举办一系列活动,打响影视文化品牌,到2016年底,争取20个主题场景投入使用,10个影视剧组同时开机和杀青,35个影视公司(含名人工作室)入驻;同时,进一步加快基地周边的规划布局,做好相关土地收储工作,建设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迅速形成影视文化全产业链。要大力培育文化艺术产业。要依托雅集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元的艺术载体,打造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易、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阵地,积极承办中国画学会年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扩大雅集园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大力培育休闲旅游产业。要组织国内外行业知名机构,深化编制临湖岸线及花博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要以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为定位,加快游艇俱乐部等重点项目建设,串联生态特色旅游点,丰富滨湖岸线旅游带;要加快完善区域道路、绿化景观、标志标牌等设施设备,提升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要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名胜风景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提升旅游品牌品质;要继续办好热气球公开赛、半程马拉松赛、环太湖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吸引集聚大量人气。
二、要聚焦聚力对外开放
1、要狠抓顶层设计。要优化工作机制。要在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框架基础上,积极建立中以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以创新工作委员会、中以联合工作小组等工作机构,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要以中以管理办成立为契机,建立健全中以创新园的运营管理机制;要加快构建以色列企业服务体系,突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要突出规划引领。要结合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四规合一”试点规划,逐步细化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创新考评体系以及具体实施路径,并推动科技部组织对规划开展评审报批,争取在第二次中以创新联委会期间取得国务院批复。要争取政策试点。要积极承接和实施《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核心内容,在“一带一路”政策支持、金融政策试点、知识产权保护、医械审批服务通道开设、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2、要狠抓资源集聚。要加力招引项目。年内要引进以色列企业25家以上,特别是要引进2-3家龙头型、示范型企业,构建以色列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平台。要集聚金融资源。要加快中以、平安、霍巴特等国际并购基金、产业专项基金的组建和运行,构建资本多元、高度活跃的资本合作平台和开放的股权交易平台,同步成立中以创投联盟,落实中以科技贷款项目。要加快载体投用。要加快完善以色列中心功能,推进中以医疗孵化器、现代农业技术转移平台、中以经济技术合作网等创新载体投入使用;要打造需求发布平台、技术外包服务平台,促进中以双方开展各类研发创新合作与文化交流。要汇聚创新人才。要打造具有以色列文化特色的国际化生活社区,推动人才互派培训、海外人才合作基地建设,妥善处理跨境人才逗留、签证、时长等问题,吸引一批以色列创新人才入驻。
3、要狠抓双边交流。要建立友好城市。要与以色列海法及其他具有高科技元素的以色列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保持密切联络,增进双方友谊。要发布投资指南。要精心准备、积极参加第二次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与会期间,与以色列经济部共同发布中以常州创新园投资指南,同时完成共建计划第一批项目的甄选工作。要加强宣传推介。要围绕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二次会议、以色列生命科学大会等重要会议,积极与以色列经济部产业研发中心共同举办1—2场园区专题推介会,特别是要重点组织好以色列中心开馆的一系列活动。
三、要聚焦聚力城市建设
1、要强化规划引领。要创新规划理念。要着力研究“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产城融合”等课题,积极探索试行灰地概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要加强规划编研。要在“四规合一”、产城融合规划基础上,加快实施控规修编,有序推进多规融合,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要加快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社会民生事业布局方案,科学安排实施计划;要积极研究与嘉泽镇的规划融合,有序推进区镇共建。要加强规划管理。要启动运行空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合理布局项目资源;要严格落实广告、照明等管理办法,规范广告设置、夜间照明、建筑亮化、街景立面等行为。
2、要强化城市功能。要推进三区融合。要各有侧重布局产业,推进“三产融合”,推动北部片区成为精致的现代化小城镇,中部片区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南部片区成为宜居宜业示范区,并在“三区融合”基础上,实现全面的产城融合。要优化基础设施。要加快修建西太湖大道等道路,优化内部路网;要加快实施防洪大包围工程,确保汛前投用;要以礼河公交枢纽投用为契机,继续完善公交线路;要普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优化完善园区慢行系统。要完善生活配套。要推进翡丽蓝湾、星河澜月湾、绿地香奈等商住楼盘交付,新修建一批人才公寓、青年公寓,积极完善各类配套,增强片区综合服务功能。
3、要强化资源保障。要提高拆迁效率。要紧扣重点项目建设,优化拆迁方法,重点抓好剩余户和康义饮料厂、三纺厂等地块的拆迁工作。要拓展发展空间。要抓好中波发射台迁建工作,抓紧办好各项手续,同步与邹区镇对接,加快拆迁安置补偿,做好开工准备。要全力保障资金。强化融资工作,创新融资办法,争取直融比例达到80%,降低融资综合成本,保障全年资金需求。
四、要聚焦聚力三创融合
1、要推进科技创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大力培育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要鼓励企业建设创新载体,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设率超过95%,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0个以上;要组织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70项,争取科研经费2000万元以上,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6次以上。要强化市场化运作理念。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吸引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切实将科技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R&D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5%;要在“4+1”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吸引“三高一投”(高成长、高科技、高附加、有投资机构参与)项目落户,新增科技型项目35个;要借力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促进国有资本健康快速发展。要深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要建设西太湖众创集聚区,新批3个以上众创空间或孵化器和加速器;要大力建设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争取获批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要转变上海交大科技园、常大科技园等平台运作模式,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技型企业累计超过50个;要发挥人才载体作用,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个,申报省级双创人才计划10项。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深化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争取知识产权巡回法庭落户;要不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和机构建设,实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贯标;要培育知识产权工程师,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轮训,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
2、要推进金融创新。要着力构建三资融合机制。要大力推进引资、融资、投资三资融合,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与方式,为进区科技企业创造债权融资条件,提升国有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回报。要着力运作新兴产业基金。要加快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兴产业母基金,并围绕产业类别和发展阶段设立相应子基金,逐步理顺产业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作体系。要着力推动企业上市。要全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即每年引进200个科技型项目,5年内集聚1000个科技型项目,“十三五”期间新增30家上市公司、超1000亿市值;要优化政策体系,完善上市梯队,年内完成股改企业4家、上市挂牌3家,新增新三板企业4家。要着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实现科技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构建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要优化科技助保贷业务,为科技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同步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机制;要依托创投机构的专业力量,为科技企业提供资本运作、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内部管理等服务。
3、要推进机制创新。要探索指标体系。要探索构建产城融合和开放创新园区的发展目标体系和建设评价体系,引导发展方向,测评发展程度,形成经验借鉴。要深化机构改革。要以筹建省级高新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完善运作管理体制;要加快推进“4+1”板块实体运作,每个板块形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公司、一些资金、一个体制”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国企运作。要按照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的定位,加快推进伟驰公司实体化运作,强化保障与发展功能,特别是要提高国资利用水平,建设与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有效机制,形成国资快速增值通道,化解前期投入压力。要创新人才管理。要实行管委会、街道和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干部管理机制,着力建立后备干部培养体系、轮岗交流制度和员工培训体系,推动人才向基层和板块集聚;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导入力度,争取5年内中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人。
五、要聚焦聚力生态文明
1、要加强生态创建。要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名胜风景区”、“国家森林城市”,切实承担西太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主体责任,巩固和扩大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果。要加快建设滨湖污水处理厂,实施稻香路、禾香路及绿杨路污水管线维修工程,增强污水处理能力。要合理调度水利工程,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增加水环境容量,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2、要发展生态产业。要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强化引进资产轻、资源依赖度轻、环境影响轻和高成长、高回报的“三轻两高”型项目。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腾笼换鸟、“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等工作,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积极构建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生态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3、要建设生态城市。要着力探索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严格控制总体开发强度,合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要均质布局景观公园、街头绿地、休闲公园,融入体育运动、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功能,优化绿地系统。要融合公园绿地、自然湿地与河流水系,恢复自然河道形态、构建多形式生态驳岸、布置丰富的亲水活动场地设施。
4、要传播生态理念。要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强化生态保育,实施生态修复。要广泛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低碳社区、特色精品小区等低碳示范项目,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办公、绿色生活理念。要加强生态监管,开展环保大检查工作,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等进行专项监管和综合整治。
六、要聚焦聚力民生幸福
1、要实施民生工程。要加快实施常大西太湖校区、礼河实验学校改扩建、礼河卫生院、塔下安置房、聚新家园F地块、礼河中心公园等一批民生工程,并以“月月有活动”为目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
2、要促进富民增收。要落实上级和制定园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运作方式,抓好土地管理,确保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要做好社保扩面工作,促进城乡各类保障制度实现一体化,做到应保尽保。要探索村级人力资源平台运作,组织举办各类招聘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要创新社会治理。要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途径。要公开竞标物业公司,加强市场化管理,严格落实物业公司考核制度和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指导业委会(物管会)筹建,定期开展物管巡查,提升辖区物业管理工作水平。要落实安置区改造维修资金,制订工作计划,实施维修工程。要依法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推进社会治安防范防控体系建设和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