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武进区科技局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 014133090/2017-00011
主题分类: 科技、知识产权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科技局  
产生日期: 2016-04-18 发布日期: 2016-04-18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武进区科技局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计划

相关阅读:

武进区科技局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计划
 

2015年,是承接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关键之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时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进一步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紧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要求,突出一个重点、搞好二项活动、实施三大工程、服务四个群体、抓好五项工作,打造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及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为引领的武进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实现新常态下武进科技创新工作新发展。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2%(2014年)。
2、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3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4.4%;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67亿元,占工业投资51.4%。
3、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1家,已公示59家,到期重新申报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共92家,全年高企总数达387家;新认定常州市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38家。
       4、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7项,立项148项,争取省级以上经费1.88亿元,其中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10项,经费8200万元;省创新(人才)团队立项2项,经费1000万元;申报市级项目195项,立项131项。
       5、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家,立项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全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已达455家,省级工程中心111家;申报市级以上孵化器、创客中心共34家,立项19家;目前全区孵化器达29家、加速器6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创客中心6家。
       6、全区专利申请量18519件,专利授权量1113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4件。
7、组织科技对接活动12场,新增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2项。
(二)工作亮点
1、区级荣誉:武进区被确认为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工作单位。
2、版块荣誉:武进高新区成功获批常州市首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顺利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验收;西太湖石墨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被确认为第三批江苏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发布;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素材料分技术委员会薄层石墨材料工作组成立,第一部石墨烯方法《石墨烯层数测定扫描探针显微镜法》获国标委立项;牛塘镇、前黄镇被评为第四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乡镇;武进区科创服务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类-电子信息);青武·创客、科教城“N维度”、湖塘创业坊、创业公会、石墨烯研究院、常州大学科技园共6家众创空间纳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  
3、企业荣誉:江苏润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常发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大环保技术装备(常州)有限公司、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江苏福昌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
4、单位荣誉:武进区科学技术局被评为2015年度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宣传培训工作先进集体、执法维权工作先进集体。
    (三)工作回顾
1、苏南(武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
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全年工作重点,构建“一城多园”的发展格局,核心区由常州科教城、智能装备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和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组成,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布局,组建一批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新型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掌握一批事关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重点产品、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
 2、两项活动成效显著
 一是518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顺利举办。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补链强链工作,建立服务全区重点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库、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等数据共享平台。积极组织300多家企业参加“5·18”活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2条、人才需求50条,邀请50家院校专家教授96人,开展专题活动42项,达成合作意向86项;同时,针对中科院系统、国内著名高校、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央企开展引建工作。重点推进常州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学研联合创新服务平台、中以常州创新园、南京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太湖石墨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平台建设。
 二是第四次科技创新推进月推动万众创新。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加快科技对接成果转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主题,科技创新推进月历时2个多月,充分发动乡镇、开发区的创新资源和区域经济优势,组织了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产学研对接、科技论坛、人才对接引进、创新大赛、项目开竣工等9大类54个活动,共计参加活动的国内外专家、各类人才等达5000多人次、引进成果或签订合作协议80多项、培训近1000人。尤其是中以部省联席会议、中芬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半导体照明专利联盟成立仪式、石墨烯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绿建行启动仪式、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及评选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有力推动了我区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向纵深拓展,提升了特色产业对外影响力,在全区营造了积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3、三大工程有序推进
    一是重点产业的协同创新工程。围绕石墨烯、LED、绿色建筑等产业,有效集聚相关创新资源,以创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集聚区。主动融入我区一城三区四园建设,主动参与半导体照明研究院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多渠道、多层次整合配置创新资源,主动开展合作创新,逐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已经引进国内外顶尖的石墨烯创新创业团队13个,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近50万平方米,2015年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0亿元。园区龙头企业碳元科技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完备生产工艺的专业解决电子产品高散热问题的企业,自主研发的人工高导热石墨膜系列产品占全球市场的30%。第六元素已登陆新三板、二维碳素及二维光电产业化应用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石墨烯产业化推进工作继续领跑全国。
二是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产业培育战役”,落实重点企业入库培育,打造以创新型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梯队。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的长效机制,组织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1家、到期重新申报和复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2家;新认定常州市创新型领军企业3家,常州市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38家;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197家,组织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
三是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程。全区省知识产权省级知识产权战略示范区、高新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西太湖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顺利完成验收工作,“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试验区”成功获批,高新区、西太湖还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分别筹建了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联盟、石墨烯知识产权联盟;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上级项目,省级项目立项5项,市级项目立项14项,新增省知识产权贯标创建企业31家、市知识产权创新企业3家;引进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在科教城设立恒维智公司,力争在高质量专利的培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开展2015江苏国际医疗器械科技博览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配合市局调查取证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及流通领域进行专利产品执法检查60多次,流通领域专利执法3次。
 4、四个服务继续加强
一是企业服务。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直接体现市场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创新成果需要在市场上实现,企业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企业发挥好创新主体的功能必须要有过硬的创新技术,主要依托于研发平台的提升、研发人员的培养以及企业对研发的持续科学化投入。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7项,立项148项;组织申报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95项;组织申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81只,认定313只;申报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532只,认定480只。
二是平台服务。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阵地,是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具有辐射带动发展一群企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行业的能力,通过实施创新活动,打造创新典型,加强产业研究,做到组织一批优势项目,培育一批新兴项目,发展一批战略项目。共申报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提升等省级平台类计划67项,市级平台类计划87项,认定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家,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电子、智能装备产业,推动新誉、今创、恒立油缸等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高等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
三是人才服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就必须保持高的创新性和高的活力性,企业的创新更加离不开人才在各环节的高智力活动。通过广泛发动企业,宣传政策,加强与各类科技项目申报单位的密切协作,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创新人才项目55项(名),已获批26项,争取上级资金1675万元,其中两个外籍院士团队获省创新团队立项,支持经费1000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在全区创新创业人才中开展了武进区杰出贡献奖、武进区十大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并协同报纸电台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连续报道,积极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氛围。
四是乡镇服务。乡镇是科技创新的前沿,其自身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需要体现产业特色,需要接受城市的辐射带动,加强对乡镇科技产业园和孵化器、加速器的辅导,尤其是武进科创园、纺织科技中心和东华科技创业园、恒生科技园、礼嘉科技产业园等新兴创新园区,打造先进技术和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与当地产业的良性互动。同时,根据新的行政区域规划的发展要求,已着手加强乡镇科技工作网络建设,组织科技助理集中培训4次,同步夯实基层科技工作体系。
 5、五种工作落实有力
 一是科技管理支撑体系不断优化。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优化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健全竞争性择优和稳定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创业领域,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浓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关注发展民生科技,组织申报“PEEK棒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等省、市社会发展项目67项;继续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带动、增收等社会效应,组织申报“超级稻武运粳27号的育成与推广”等省、市农业科技项目28项,凸显科技在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动。重点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重点企业科技园、孵化器市场化建设及运作机制、评价标准和细则,探索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评估机制,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市场化增值服务,包括技术、资金、管理、市场等与其成长相关的要素支持,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孵化体系和“创业导师 +专业孵化 +创业投资”的孵育模式,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建设青武众创空间,争先创优,培育众创辅助系统。
三是科技金融服务有效提升。认真借鉴并消化吸收中关村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因地制宜的实践符合我区实际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新三板”等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投向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科技支行、种子资金、风险担保及“苏科贷”等科技金融服务的规模和范围,全年共有8家企业立项省“苏科贷”项目,获支持2200万元。
 四是科技创新政策得到优化。制定了《武进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成就”的自主创新氛围。完善创新引导政策体系,完善了《常州市武进区区级科技计划实施和验收管理办法》、《常州市武进区科技计划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实现科技管理廉洁公开,重点建设科技项目后管理、绩效评估和信用管理体系,尽快实现由科技管理向科技服务的转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受理2015年度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备案工作,已受理305家企业新备案项目834项,备案金额13.83亿元。
五是产学研国际化战略加快落实。实施专业性产学研对接活动,发挥行业商会与科技镇长团作用,推进产学研载体建设,轻工、电子、机械装备、花木园林商会分别与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了专题对接,巩固产业行业优势,新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中心10家,新增投入6.3亿元。实施走出去创新战略,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加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采用人才技术引进、合作开发或者并购等手段整合国外优势科技资源,组织申报了“二维码骨髓干细胞生物样本库系统的联合研发”等省国际合作10项;组织申报了“常州侨裕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美国研发中心建设”等市国际合作9项,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基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各镇、开发区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培育高新产业、争取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有效的提升了基层的创新能力。牛塘和前黄镇被认定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全区创新型乡镇总数达到8家,创新基础继续提升。武进高新区引领全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已完成建设方案,正在加快编制空间布局规划,同时,成功申报江苏省众创集聚区建设试点,并成立了半导体照明产业专利联盟。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积极推进中以国际创新园建设,加大先进碳材料项目的引进培育,已集聚石墨烯相关企业70家,申请碳材料发明专利84件。绿建区的科技工作队伍初步形成,科技项目组织上取得进展;大部分乡镇调整了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力求提升企业群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湖塘镇引进南京极客站参与众创空间的管理运营,积极对接科教城创新创业资源;牛塘镇坚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已有5家企业上市培育,其中阿拉丁公司即将登陆新三板。前黄镇建设九洲创投工业园,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横林、礼嘉镇加强高企、高品、民科的申报、认定工作,创新创业群体素质得到提升;湖塘、湟里、横林镇积极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R&D经费统计工作卓有成效。洛阳、遥观、礼嘉、湟里镇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专利工作量质并举。洛阳、横山桥、嘉泽、雪堰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招引人才,争取科技项目。
 总的来说,2015年全局科技创新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亮点不断,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型企业后备资源不足。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增长迟缓,企业研发人才不足,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引进融合缓慢,为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培育带来极大的压力。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需要提升服务能力。在培育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品服务上,有效的政产学研金介融的增值服务仍然不足,对创业企业提升生存能力和创新竞争力的有效服务仍待加强。三是创新资源的引进需要量质并举。对国内外各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知识产权、创新成果需要加强研究,抢抓机遇,重点跟进,尤其是一些代表着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人才和团队引进更需要加强。
   二、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武进崭新规划蓝图全面描绘的一年,更是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加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持续完善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和科技工作体系,做实新兴产业,做优重点产业,做强高新产业,走出符合武进特色的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一)工作目标
    1、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6%。
2、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5.2%;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48%。
3、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年高企总数累计突破400家。
    4、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3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1.5亿元。
    5、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新增众创空间等科技创业平台8家。
    6、全区专利申请量13500件,专利授权量65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件。
    7、组织科技对接活动10场,新增实施产学研合作80项。
 (二)工作重点
   1、推进创新机制深化改革
    (1)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落实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的建设要求,重点围绕“建载体、引人才、优环境、促转型、强产业”,进一步加强空间布局规划,优化区域创新载体布局,加快创新驱动步伐,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绿色智能制造为主题,立足“更高、更新、更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孵化毕业企业向产业区集聚,打造以智能制造、互联网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绿色建筑为代表的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转型的引领区,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板区。
   (2)强化科技创新政策集成支持。加强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衔接,落实中关村6条政策的本土化实施,不断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探索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新模式,推动科技项目立项、管理、验收等流程优化,提升科技项目的市场化程度,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水平。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宣传落实,激励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研发成本,激发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力。
   (3)推动科技服务体系加速发展。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科教城为核心,加快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围绕创新链建设科技服务链,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形成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平台,加快产业协会、产业联盟、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中介组织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市场化的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同时,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延伸科技管理网络节点。加强与科技镇长团的协作,优化企业科技等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形成机关、镇科技科(开发区科技局)、科技园区、创新型企业之间顺畅、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打通科技创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4)加速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碳材料产业、医疗器械产业、互联网经济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绿色建筑产业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集中资源支持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和核心产品,重点加快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常州市武进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所、北化常州研究院碳纤维应用、常州南大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等一批专业型产业技术科研院所的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平台提升、金融扶持、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形成研发、应用、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5)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重大创新项目,提升重大专项对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创新链,以重点产业和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聚焦形成和发展壮大。完善科技进步奖评审,择优推荐一批科技成果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努力提高我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6)加速推进知识产权强区战略。以江苏省国家知识产权强省工程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强化镇、开发区专利管理工作,推进武进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的知识产权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力争实现专利创造量质并举;加大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引导企业通过承担省市知识产权战略推进项目、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等,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积极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的知识产权工作,筹划建设武进法院中以产业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武进区知识产权三合一联合工作组等;加快引进和培育知名、成熟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择优扶持一批重点服务机构,支持科教城依托“佰腾巴巴”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苏南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化、集聚化发展。
   3、推进创新主体做优做强 
   (7)加快大众创新创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科技系统的创新引领作用,围绕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互联网”能力,助推战略新兴产业,为我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发挥重要作用。在创新资源集聚区探索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机构,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创新月活动、创新创业优秀人才评选、媒体互动、讲座、沙龙等活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社会氛围。
   (8)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面向企业的全方位、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招引人才、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加强三站三中心建设,帮助集聚研发资源,努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打造相关领域高端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高地,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加大科技项目源的挖掘、培植及组织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技术设计的国际协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资源共享和技术服务。
   (9)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加强空间布局规划,以“一城多园”为基础,实现全区各版块创新创业平台全覆盖。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营造创业环境、转化科技成果、孵育中小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并不断提升孵化器运行质量,加大对武进科创中心的投入,采用“一中心,多基地”的管理模式,提升孵化器服务质量,建设和引进一批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运转灵活的专业孵化器,推进形成“科技孵化+创业投资”、“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共性平台+创新网络”的新型孵化机制,打造科技企业新型孵化器服务品牌。
  4、推进科技服务协调高效
   (10)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夯实“科技镇长团”工作,加强与科教城机构、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的合作,通过518、科技创新月等活动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拓宽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向我区集聚的通道,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效应。研究落实区“双十百千”合作计划,拿出一定财政资金奖励为武进创新创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在常高校和师生。围绕重点产业园区或重点企业,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平台;举办技术转移大会、创新论坛等专题活动,加紧挖掘国际科技合作资源,重点打造中德、中美、中以、中芬等国际创新园区,鼓励企业通过人才引进、合作研发、参股并购等方式在更高起点上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
   (11)推动科技金融加速融合。以省级科技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为平台,着力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构筑形成金融创新活跃、服务功能齐全、支持重点突出的科技金融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天使、创投资金支持本地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加强科技金融政策与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形成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加速发展的合力。
   (12)推动农业民生技术普及。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计划,集聚叠加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创新技术优势明显的水稻、水产、园艺等方面的全程创新产业链。进一步做强我区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坚持实体化、公司化运作模式,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探索发展适合本区特色的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科技型企业等创新载体建设,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关注民生领域创新成果应用,开展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低碳技术、食品安全等方面先进成果的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全面推进我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打印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