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公司)行,区各直属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武进区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27日
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武进区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底,全面完成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达标任务,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实现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1月-3月)。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对标找差,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出台《建设管理规划》和《工作方案》,成立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各项整改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4月-12月)。按照《建设管理规划》和《工作方案》,集中力量推进重点项目,着力破解重点难题,严格标准强化督查,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第三阶段:(2016年1月-6月)。通过自查、督查等手段,对照标准全面查缺补漏,巩固成效,确保顺利完成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下达给我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职责分工
按照《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要求,职责分工详见附表。
四、组织机构
成立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新局。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省级示范区建设管理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尽心履责,加强协作,扎实推进各项整改工作。明确时间节点,倒排项目计划,抓好工作落实,确保目标任务顺利推进。
(二)强化保障措施。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落实建设管理经费,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
(三)强化督查考核。整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评优,并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不得参与文明镇(街道)的评比。工作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任务未完成、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四)强化氛围营造。制定宣传报道方案,积极采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常州市创建省级示范区目的、意义的认识,在全区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扎实推进各项目标工作。
附件: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武进区工作
任务分解表
抄送:常州供电公司,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
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区各人民团体。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6月29日印发
附件
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武进区工作任务分解表
(省级标准共7大类,31项)
省级标准
创建现状
责任主体
配合单位
工作任务
一、示范区创建工作
1.成立创建省级示范区工作领导班子。
区政府
区文广新局
2015年3月,成立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示范区建设管理规划。
2014年3月,出台《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武进建设管理规划》和《常州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武进区整改工作方案》。按照《建设管理规划》和《整改工作方案》,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3.建设管理经费得到落实。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近三年财政对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
区财政局
各级政府落实建设管理工作经费,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二、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4.区图书馆建设:区图书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
区图书馆为一级馆,已和各镇(街道)图书馆建成总分馆制,人均占有藏书0.43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28次,人均年增新书0.03册,人均到馆次数远远低于0.5次。
各镇(街道)
区图书馆加大购书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项读者活动,提高服务水平,确保各项指标达到省级创建标准。
5.区文化馆建设:区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
区文化馆面积严重不足,对外开放的功能不达标,达不到部颁一级馆的要求。
扩充文化馆面积,完善相应设施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
6.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100%的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面积根据服务规模设置,最低不得少于500㎡,文化站的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等达到省文化厅、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中相应标准。
2011年我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各镇(街道)要建成不低于1000㎡的综合文化站,目前只有12个达标,达标文化站中雪堰、湟里、洛阳文化站设施陈旧,服务功能不完善。湖塘、礼嘉面积不达标,嘉泽、西湖街道未建立文化站。
按照2011年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责任书要求,以及2010年我区提出的2000㎡的区镇级标准化综合性文体站(文化活动中心)的标准,全面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建设。
7.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结合村级(社区)行政组织办公场所建设,100%的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100㎡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每个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建设已基本达标,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未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全面完善行政村(社区)文化室的建设,确保文化室全部达标;确保所有文化活动室都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8.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区图书馆建成支中心、100%的乡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
区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达标,已经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与各镇、街道文化站基层服务点联通,村级未建成。大多数村、社区未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
各镇(街道)文化站建成10台以上电脑,村文化室建成5台以上电脑、社区文化室建成10台以上电脑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达标建设进度表,到2015年12月底,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按标准配置。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9.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移。积极组织城市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开展农村文体服务活动。农村和社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周末文艺汇演为群众献上30场精彩演出,凤凰艺术团送综艺节目下乡252场,锡剧团送戏下乡210场,农村电影“2131”工程在全区各地放映电影3468场,阳湖大讲堂举办12期,流动图书服务开展136次,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区体育局 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
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不断丰富“文化周末周周演”、“市民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社区天天乐”等一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水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镇、社区、学校、企业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培植壮大特色群众文化团队。实现每个镇(街道)、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团队,一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活动。
10.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进城务工人员、老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区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区文化馆经常组织针对上述特殊人群的各类文体活动,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培训等。
我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区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文化部门经常组织针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文化活动,并开展免费培训。
区体育局
区教育局
区民政局
区人社局
区总工会
区妇联
区残联
团区委
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项目。免费培训和文体活动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倾斜。区图书馆按照标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
11.政府有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积极鼓励兴办民间博物馆,我区现有经省级批准的民办博物馆8家,制定了《武进区业余文化团队管理办法》对全区优秀的群众文化团队进行扶持。在文化惠民工程中,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出台和完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和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
12.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益性场馆实现免费开放,政府下达免费开放文件,内容规定具体,并落实经费保障政策。
我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已经全部免费开放。省财政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有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区财政没有设立公益性场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区财政下达了2014年度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各镇(街道)文化站2014年度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为3万元。
区财政落实2015年度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资金;各镇(街道)落实2015年度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
13.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56小时。
区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开放时间达到省级标准。
镇级和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时间达不到56小时。
区文广新局 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
丰富免费开放项目和内容,提供优质服务。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时间达到省级标准。
14.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城市社区年内组织开展文体活动24次以上。
每个行政村看电影和戏剧、文艺演出场次基本达标,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有欠缺。社区活动基本达标。
区委宣传部
区农工办
继续实施农村“三送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每个行政村和社区的文体活动次数达到标准。
15.区图书馆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
武进区图书馆和各镇(街道)已经实施了图书馆总分馆制。
2015年,区图书馆总分馆纳入常州市图书馆总分馆系统,实现公共图书资源通借通还。
16.区图书馆、区文化馆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区图书馆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区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配备了一台流动服务车,服务次数均达标。
区图书馆、区文化馆继续做好流动服务车下基层服务工作,确保服务次数达到省级标准
17.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区有支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有基层服务点,形成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区图书馆已经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与各镇、街道文化站基层服务点联通,但村(社区)未建成基层服务点。
完善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2015年12月底支中心和服务点全部建成并联网,确保在复查中全部达标。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四、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
1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013年,市政府在人代会上明确提出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任务。2014年,启动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被列入市政府重点工程。
2015年3月,成立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新局;区财政局落实建设管理经费。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本级建设管理经费。
19.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志愿者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有序展开。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志愿者服务制度,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市与农村的结对援助机制,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综合、系统、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现便民惠民,提高整体服务能力,发挥综合效益。
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初具规模,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在“文化周末周周演”、“市民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社区天天乐”等一批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中,积极探索整合社会文化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目前我区已经涌现出300余支群众文化特色团队。
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对全区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部门联动机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培育、发展、壮大民间文艺团体,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奖励。
五、公共文化措施保障
2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名以上,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享受岗位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每个村建有1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
西湖街道没有成立文化站,其他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基本达标。行政村和社区均有1名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但未设置岗位补贴,每个村基本建有1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
区编办
2015年底落实文化站人员编制、设置享受补贴的村(社区)文化管理员岗位。培育群众文艺骨干,每个村(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
22.区级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
区级文化单位基本达标
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合理配置,达到标准。
23.区公共文化单位在职员工参加脱产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有差距
每年年初制定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在编业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培训天数达到省级标准。
六、公共文化监督考核
24.建立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形成政府、社会、服务群体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
建立由人大、政协、文化主管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组成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考核制度。
25.实行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区政府与各镇(街道)、高新区北区,区文广新局与下属文化单位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公共文化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