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武进区体育局
(2014年6月7日)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武进体育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胜之年。今年以来,区体育局在省、市体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加力城乡一体,加速生态文明”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动力,以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为抓手,不断转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建设 “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1.政策保障。为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5月下旬,区政府办先后下发了《武进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计划》、《武进区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施方案》,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被列入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区政府召开推进会,并与各镇(街道)签订《目标任务书》,为逐步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了政策保障。
2.建设运营。区体育部门积极协调各镇新建现代化全民健身中心。上半年,洛阳镇、雪堰镇、礼嘉镇(2所)全民健身中心相继建成,横林镇与常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投资1.2亿元共建镇全民健身中心,在全市乃至全省开创了镇级全民健身中心新的建设运营模式。区场馆管理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对政府资金投资建设的镇级全民健身中心进行运营管理。
由区体育局牵头,在中心城区建设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推进顺利,目前进入招标阶段,预计年内完工。
3、器材管理。为了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公共体育器材维修保养难题,区体育局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在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全民健身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健身导向标识”进行公开招投标, 与2家中标单位签订了协议开展实施具体工作。
4.组织培育。一是加大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管理力度,举办区级培训班1期、参训人员60人;在横林镇举行全区健身活动站点交流展示大会,44支健身队伍、800余人同台交流。二是加大体育协会规范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体育类社团基础建设工作,新成立区自行车运动协会,全区单项体育协会达24个。区体育总会积极指导全区单项体育协会做好社团评估工作,推动社团实体化建设,协助协会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活动基地、开展体育活动、打造品牌赛事。
5.活动开展。4月份,我区承办了2014中华龙舟大赛,来自全国的32支队伍、750运动员同场竞技,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出席了开幕式,每天到现场观赛的群众近3万人。央视5套对决赛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电视直播,国内30多家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对提升武进知名度、美誉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元素融入了休闲旅游行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五一期间,中外拳王争霸赛在春秋淹城举行,三天吸引18万名游客入园观赛。
全年,计划开展区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21项,上半年已完成9项次,参与人数1.4万余名;各镇(街道)组织比赛(活动)50余项次,参与人员上万名。由区体育局、武进日报社、区羽毛球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民间球王羽林争霸赛,吸引了1100余名羽毛球爱好者参赛,武进日报对赛事组织、明星选手、比赛实况进行了全程报道,此次比赛开创了群众体育比赛全新模式,也是武进群众活动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羽毛球赛事。
6.体育服务。与区人社局共同在区健身广场试点推行“医保健身一卡通”受到市民欢迎,上半年,共有215人(次)刷卡购买健身服务,总额达25万余元。组织“科学健身大讲堂”5次,传授科学健身理念,受众达1000余人。完成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在全区6个监测点进行定点监测488人次,区、镇两级开展国民体质测试2000余人次,并为测试人群开具科学运动处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深化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规律的认识,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18届省运会周期成果丰硕。自4月份18届省运会开赛以来,武进运动员参加篮球、足球、自行车、举重、摔跤比赛,共获金牌18枚(常州市共23枚),田径、游泳项目共43人(次)进入决赛。18届周期内,向省队(八一体工队)输送优秀运动员48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市、区)。7名女足运动员入选省队并将参加13届全运会。
学校体育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区体育局与常州市健身网络公司共同开发“学校体育竞赛管理系统”,对6393名体育后备人才、458名教练员、345名裁判员进行注册管理。上半年,区体育局会同区教育局共举办中小学生乒乓、象围棋、校园篮球联赛和校园足球联赛4次、714名参赛运动员全部通过网上进行报名、资格审核、成绩统计。该系统还涵盖了特色学校申报和考核管理等内容,投用半年来,通过各类竞赛管理工作不断加以完善,获得了基层学校的认可。
优势互补推动体教融合。召开全区体育特色学校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新一轮体育特色学校评估体系要求,教育、体育部门同心同向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对全区业余训练工作是有力的促进。4月份,国家体育总局专家组对鸣凰中学、牛塘中心小学创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对我区由“教体结合”升华为“教体融合”给予高度评价。
江苏女曲新老更替平衡过渡。十二届全运会后,省队区办江苏女曲面临领队调整、老队员退役等问题,给队伍管理、训练参赛带来一定的影响,区体育局积极与上级体育部门协调沟通,顺利完成了交接工作。江苏青年女曲参加2014全国青年女曲锦标赛获得第三名、江苏女曲参加全国冠军杯赛获得亚军,继续保持了全国强队地位。
——以培育市场服务发展为基础,提升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区级体育场馆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区场馆运营管理公司在镇级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龙头带动作用得到显现,“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专业管理、百姓受益”的“生活化健身俱乐部”运营管理模式,让更多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均衡的体育健身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申报工作,提高申报质量,5个产业项目通过市级初审并接受省专家组现场评审。
内强素质外抓营销推动体彩销售保持前位。在经济持续走低、体彩市场低迷的不良状态下,区体彩中心从能力提升、管理规范、强化宣传、严格督查等方面入手,促进销量保持全省前三位。上半年,全区253个站点共完成体彩销量1.85亿,其中e球彩销售额1406万元,列全省县(市、区)第一位。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机关作风转变
自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来,区体育局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第一环节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阶段相关工作。活动中开展以来,举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支部)党员集中学习6次、班子专题学习2次、班子专题研究5次,每一名领导干部都确定了“三解三促”基层联系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120条,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大讨论活动,并切实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同时,结合“三型机关”建设,区体育局开展了2013-2015年度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机关服务品牌提升行动、“双联双增”行动,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全体党员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力、服务力、创新力、执行力和担当力,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率先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提供了坚强队伍保障。
二、下半年工作部署
1、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政府重点为民实事项目——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为抓手,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创建标准,全面推进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体育服务均等普惠。
2、继续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活动开展与部门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3、关注18届省运会参赛运动员训练、参赛情况,圆满完成省运会参赛任务。
4、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抓好夏季游泳场所的安全工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努力做好赛事组织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好2014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进段)、全国乒超联赛(6场)、西太湖半程马拉松、中国热气球公开赛等重大品牌赛事。
6、探索促进全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组织实施好区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申报发放工作。
7、继续抓好体彩管理发行工作,确保顺利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8、提升曲棍球基地综合效应,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探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有效结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