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苏武进经发区)2013年工作报告
今年以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武进经发区)坚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为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3年完成业务总收入2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2.1亿元,同比增长25.9%;工业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同比增长1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6.1亿元,同比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8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工业投资57亿元,同比增长16.2%,服务业投资39.8亿元,同比增长26.2%;工商注册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3.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全口径财政收入1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8亿元。
(一)强化招商引资,加快转型升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1、招商引资克难求进。加快构建大招商格局,依托各类平台载体,推进产业链招商工作,签约工业项目40个,其中超5亿美元项目1个、欧美日以独资项目10个、总投资超10亿元优质内资项目2个、世界500强项目1个;引进电商项目15个,总部经济及物流项目各1个,税源经济项目37个;完成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
2、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完善了园区相关扶持政策,集中培育资源,对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银企对接、新三板上市企业培训班等活动,鼓励企业通过金融资本快速做大做强;加快优化项目经理制度,完善项目服务流程,扩大项目服务覆盖面,初步建立了高效的项目服务机制。
3、特色产业规模初具。石墨烯产业加快发展。石墨烯团队新增3个;二维碳素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第六元素年产100吨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粉体生产线相继投产;成功加盟组建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材料产业不断做强。新材料项目新增6个;新材料产业园完成营业总收入118亿元、净利润9亿元、研发总投入6.4亿元,园区位列2012年江苏省特色产业园区考核省辖市(常州市)前3名;江苏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成功在武进创立。健康产业持续壮大。新增医械制造企业17家,注册型医械企业80家;第一届人工关节国际高峰论坛,第一届骨科、口腔科及生物材料国际投资与产业峰会成功举办;常州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被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医疗器械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已公示,海峡两岸健康产业示范区、粒子肿瘤治疗中心、厅市共建园区等工作积极推进。智慧经济势头良好。电商企业新增15家,艾瑞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宣导会成功举办,电商产业园成功创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税源经济实现税收1.5亿元,对财政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中以合作更趋深入。引进以色列项目6个,以色列企业总数达14家,中以高技术合作重点区域获批,中以合作特色彰显。
(二)加大有效投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1、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强化进区项目的跟踪服务,加快项目注册、开工、竣工和投产步伐。今年区级以上重点项目共计41个,总投资超过430亿元,截至目前,园区在建项目达到35个,其中工业项目21个,服务业项目14个;碳元、普罗斯、润源等13个项目正式开工,江锻、东热、卡迈锡等10个项目实现竣工投运。
2、平台载体加快完善。园区标准厂房累计突破100万平方米,特色分明的平台载体加快完善。新材料产业园: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大厦开工建设,神鹰、碳元、锦欣达等项目加快推进。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常州国际医疗器械城14.8万平方米展馆已封顶;亚邦生命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GSP库房及GMP车间进入实运作;西太湖医疗产业孵化园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完工;福隆医疗产业园启动建设。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2.1期主体封顶;津通研发楼第三层交付使用;职工宿舍加快建设,交付使用10万平方米,另有17.7万平方米在建。中以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综合配套区一期投入使用,以色列中心正在加快方案设计。
3、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招才引智成绩“佳”。签约“龙城英才计划”人才项目61个;组织申报省级创新人才项目17项,其中企业博士集聚计划8项、省双创人才6项、创新团队3个。创新平台推进“实”。筹建江南健康产业研究院、常州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14家;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晋升省级产业研究院。对上申报建树“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民营科技企业38家;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2项(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32项,争取经费2839万元;申请专利1600件、授权50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达60件。产学研合作成果“丰”。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项;西太湖大学科技园成功揭牌,首批5所高校入驻,上海交大常州科技园开园运行。
4、瓶颈破解积极有为。完成拆迁42万平方米,土地清表2210亩,拓宽了发展空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970亩、盘活整理土地788亩,有效化解了用地瓶颈;完成融资38亿元,核减工程金额1.25亿元,有力缓解了资金压力;切实加大服务力度,为企招才、育才、留才取得实效。
(三)优编园区规划,完善配套功能,新城形态逐步呈现
1、园区规划有序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控规全覆盖、城市细化设计、孟津河南北区域规划,以及各类道路、水、电、气、导示系统等专项规划基本完成;高标准推进了牛津国际公学、塔下安置区、揽月湾临时商业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服务平台进入试用阶段,规划审批程序更加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2、基础设施加快建设。11条市政道路竣工,7条道路开工,四纵六横道路框架全面拉开;环湖北路、腾龙路、凤苑路等道路绿化景观,职工宿舍、健康城孵化平台、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等配套绿化景观工程完工,揽月湾提升工程接近收尾,全年绿化景观竣工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场北河南枢纽工程预计年底投入运营,长虹路污水提升泵站已建设完成。
3、城市配套日趋完善。星河丹堤、绿地香奈、翡丽蓝湾等高品质楼盘开盘销售;都喜富都、明都豪格等高档酒店项目投运;揽月湾临时商业设施建成并对外营业;牛津国际公学、观光塔、总部经济商务区、捷成数字媒体中心、诺丁小镇、侨裕国宾馆、永旺商业综合体等一大批商业生活配套正在加快建设。
4、环境保护全面落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规划通过评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获得授牌,生态创建亮点频现;雨污水管网检查、分流和接管工作完成,西中沟河整治有序推进,湖面管理和蓝藻打捞全面加强,区域水质得到稳步提升;严格进区项目预审,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按时完成,保证了无重大污染源项目进区;完成了区域环评回顾性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监督考核、环境友好企业创建、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等工作。
(四)加快场馆建设,全力保障会期,花博盛会圆满绽放
1、展馆建设按期完成。坚持以“花水相融、文韵深厚、立体多变、现代时尚、生态低碳”的理念为引领,按期完成了主场馆、科技馆、自然馆、艺术馆、雅集园等场馆,以及园内道路、供水、供电、交通、标识、景观、商务设施等各类功能配套建设,确保了花博会顺利召开。
2、会期运营保障有力。提升改造了沿线道路,完善了标识系统,拆除了凌乱建筑,沿线环境得到美化亮化;抓好了花博园区设施维护与保障,开园期间设施运行良好,无重大故障发生;强化会期信访维稳工作,花博期间,辖区内未有一例群访集访事件发生,为花博会顺利举办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后期谋划有序推进。积极研究探索后花博利用规划,加强对空间调整、业态布局、运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细化研究,着力打造集文化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园区,进一步发挥花博在提升城市影响、构筑生态高地、融合区域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五)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指数勇攀新高
1、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工程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级世代服务中心、湖滨菜场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净增社保1398人,社保覆盖率达到90%,完成720余名失地农民保障,向第三、四年龄段失地农民支付保障金2200万元,发放优抚金270多万元,社会补助金160多万元,粮农直补金132万元;充分发挥聚新劳务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居民就业率稳步提高。
2、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前黄高中国际部、礼河实验学校扩建工程、牛津国际学校开工,蠡河幼儿园即将启动建设,滆湖科技幼儿园通过市优质幼儿园验收工作,教育资源更加优越;湖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建成投用,西湖街道体育总会正式成立,“社区天天乐”、街道运动会以及各类文艺汇演活动持续开展,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蠡河卫生院加快方案设计,人群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建设工作有序展开,传染病和重点疾病监测工作不断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改善。
3、社会局面更趋和谐。围绕重要区域、重大活动,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3件,调解率和协议履行率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99%,特别是在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强化治安巡逻和打击力度,有效减少和消除了重点区域社会乱源;妥善推进安全生产、防汛排涝、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及时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保障了园区的和谐稳定。
(六)健全工作机制,科学内部管理,机关效能持续提升
1、干部队伍加快建设。深入开展了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活动,改善了干部思想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完成两区机关工作人员分流,并选拔配置了一批科室骨干;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村、社区干部队伍得到强化;“西太湖讲坛”、南京大学培训班等活动有序开展,提升了干部素质,推进了队伍融合。
2、体制机制加快完善。在工程招投标、项目建设、财务管理、办文办会等方面出台了一批制度,完善了工作流程、规范了工作程序;对区内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加强管理,重点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以建设AA级国有公司为目标,国有公司加快整合,资产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机关效能加快提升。坚持按绩取酬、奖优罚劣的原则,推进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化运用;建立联系基层工作机制,切实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加强机关效能督查,积极整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对重点工作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决策部署全面落实。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型、旗舰型项目比较少,项目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不大;二是生产生活配套还要完善,特别是邻里中心、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还不齐全。三是积累的矛盾比较多,化解的办法还不够多,维稳的压力还比较大。四是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还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