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在武进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武进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吕 骏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4年计划安排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3年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全区各级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拼搏两载,超越期待”的总体目标,以“全力办好花博会,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主题,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加速、创新强区建设、资源要素整合、重点园区提升、城乡环境美丽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六大工程”,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0亿元,增长11%;荣获“2013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三名、“2013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一名等荣誉。
(一)产业水平持续提升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29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4.5万亩。品牌农业加快打造。有13个产品获市名优称号,好太太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主食行业加工示范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突破450亿元。
2、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950亿元、增加值860亿元,分别增长10%、11.5%。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4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6.3%,发展势头明显优于全区工业经济。扎实推进“1515”工程。出台了《关于培育大企业(集团)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894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40家。深入推进“两化融合”。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示范(试点)企业,3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园和遥观钢管产业集聚区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
3、服务业发展不断加速。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20%,占GDP比重达40%。服务业发展平台不断夯实。新增省级和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各2家。社会消费势头良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亿元,增长15.1%。旅游业发展实现突破。第八届花博会成功举办,主辅展区共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借助花博会带动效应,全区旅游业发展实现突破,接待总人数达1340万人次、收入达到142.5亿元,分别增长30.3 %、26%,武进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3家企业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文化科技产业园”,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1、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积极开展项目集中开工、督办等活动,全面营造浓厚氛围,有效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6亿元,增长17.5%。重点项目有序推进。285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1.8亿元,占年计划97.2%,新建项目开工率达90.5%。“510”行动稳步推进,1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2亿元,占年计划108.7%;9家做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60亿元,占年计划108%;2家创新成长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11家企业完成税收25.1亿元。
2、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壮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8%。高新企业加快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创新平台加快完善。新誉集团成功申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中德创新中心、中美科技园、中科院常州绿色科技产业园、南京中医药大学-亚邦药业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233家大中型内资企业全面启动研发机构建设,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6%。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6450人,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6个,其中中外院士2人。知识产权创造不断提速,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600个。
3、财政金融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增势平稳。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8亿元,增长7.5%。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全年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900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超1350亿元。金融机构加快入驻。新引进6家金融机构,在市级分行设置上实现“零突破”。企业债券发行取得突破,全区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累计达148.4亿元。风创投机构不断增加、资本不断扩大,新增14家风创投(股权投资)机构,风创投资本达到69.1亿元。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1、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到账10.2亿美元。利用外资结构良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较高,占工商登记注册和实际到账外资比重均超75%。外资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瑞声光学、福隆医用材料、顺风投资等投资单体超5亿美元的项目成功落户。引进了全区首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德禾融资租赁、全省首家外资商业保理公司江苏淦鸿商业保理等企业,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2、对外贸易克难求进。完成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增长11.1%,其中自营出口65亿美元,增长16.36%。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累计进出口超3000万美元的企业有51家,完成进出口总额55.08亿美元,占全区的比重达55.08%。
3、外经合作有序实施。完成外经合同额、营业额均超过1.2亿美元。共核准对外投资项目25个,协议投资额1.19亿美元。外经合作亮点颇多,江苏夏博士节能工程有限公司收购美国ABC 太阳能公司股权;英特曼电工在欧洲设立3家销售公司,进一步反映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步伐不断加快。
(四)城乡面貌持续美化
1、城市面貌加快提升。花园街北延工程全线贯通,与常州主城区实现无缝对接。城市景观绿化加快提升,完成淹城周边带状公园、金鸡西路节点改造、聚湖雅苑、武进影艺宫等游园景观和景观绿化工程,全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市配套工程加快推进,新增城市道路8.35公里、公共停车位228个、路灯里程15.2公里。老小区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完成了花园社区、车站新村、花园新街等35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改造。拆迁安置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征收拆迁面积467万平米。“智慧城管”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2、镇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不断完善,制订了《全区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年(2013-2015年)行动纲要》,出台了全国首个县级《城乡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十个一”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农路建设27.9公里,文明样板路创建达标130公里,改造农危桥32座,新开通9个镇10条镇村公交线路,实现全区镇村公交全覆盖。
3、生态环境加快优化。全力推进污染物减排。近百个节能减排项目顺利完成,污染物削减化学需氧量1200吨、氨氮100吨、二氧化硫4000吨、氮氧化物700吨。深入推进重点行业环境专项整治。完成30家电镀企业的整治和138家重点工业企业的集中提升整治。加强大气环境治理。3家钢铁企业脱硫设施建成投运,亚能等5家热电企业提标改造工作加快实施。大力实施“清水工程”。加大对16条河道的综合整治力度,基本消除黑臭现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实现镇级全覆盖。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35个村创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9个村被推荐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4、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路网加快完善。环湖西路(宁常高速—延政西大道)和大明路全面完工,南环线(232省道—湖滨大道)、环湖东路及武进大道西延、南湖路(湖滨路—常漕路)、武宜南路主体竣工。锡溧漕河二期、孟津河航道工程先导段基本完工。水利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完成11座排涝闸站、6座灌溉站建设,新建改造渠道15.2公里,整治排涝河道14.9公里。全面完成滆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铺设供水主管道152公里。污水处理工程加快建设。新增污水管网77公里,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1个,武南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改造工程有序推进。
(五)民生幸福持续改善
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以富民惠民为目标,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就业再就业,新增就业岗位近10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62万人。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455元/人?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140元/人?月;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人员保养金提高到460元/人?月;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资约192.7元。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增长13.86%。
2、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民办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切实解决了一批广大老百姓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加快优化完善,潘家初中体育馆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竣工投用;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考核验收。基础教育再创佳绩,武进学子摘得2013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桂冠,本科达线率达59.28%,比上年提高3.71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邹区镇卫生院成为武进中医院分院;进一步整合基层卫生资源,夏溪、焦溪卫生院撤销分别并入嘉泽、郑陆镇卫生院;新建村卫生室7家,创成47家省级示范村卫生室。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周末文艺汇演、先进文化进百村、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住房保障工作全面开展,新开工建设公租房2397套,竣工1365套。养老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15家敬老院,7家民办养老机构,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0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8.2张。
3、社会管理不断强化。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出台《关于规范和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区社管中心高效运转,17个镇(街道)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进入实体化运作。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城镇、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93%和94%。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共排查矛盾纠纷6352次,受理5665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8.6%。深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3?20”二期工程全面建设,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
二、201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起始之年,也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全球经济增长仍处于低速状态。但增长动力发生转换,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新兴经济体增速则呈现下滑趋势。从国内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发展质量成为了更值得关注的目标。通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为小微企业减税、鼓励促进民间投资等一系列措施,国内经济仍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但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价格高企等因素,仍然制约实体经济的加快复苏。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加力城乡一体,加速生态文明”的发展主题,继续扎实推进“六大工程”,组织实施“四大战役”,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走出具有武进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建议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以上,其中工业投入增长15%以上,服务业投入增长20%以上;
——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与经济增长同步;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
——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5.5%、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线,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1、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常州市《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链,确保省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25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以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提升商贸、旅游、物流等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对电子商务、电子物流、工业设计、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的扶持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导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和灯具、地板等特色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努力将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按计划完成国家、省级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关于加快培育大企业(集团)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着力推进长海、国茂、恒立等企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定期跟踪监测生产运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促进骨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力争新增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全面梳排新增长点培育企业100家,加大小微企业进规模培育,力争200家以上小微企业进规模。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加快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持续壮大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及机器人、轨道交通、航空等特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农机装备、纺织业、地板等特色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和质量。深入推进“一古一今一生态”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全面完善太湖湾各项功能配套,扎实做好春秋淹城创国家5A级景区工作,加快后花博时期花博园旅游资源开发,建立富有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保障性产业、特色化产业、服务性产业”相结合的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放大花博效应,以夏溪花木市场为平台,推动全区花木产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以有效投入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1、狠抓重点项目推进。继续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组织实施一批大项目和好项目,进而培育一批大企业、带动一个大产业,重点做好市区重点项目、“510”项目和苏南规划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建立分类推进、项目例会等推进机制,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开工及督办等活动,推进总投资超2400亿元、年内投资69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狠抓重点板块建设。高新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半导体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园等平台作用,做优做强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三大核心产业,积极发展轨道交通、整车制造、通用航空“新三大产业”。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要加快建成“科技驱动、金融创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高地,加快推进新材料、国际医疗、电子商务、中以科技、花博园、总部经济商务城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新材料、健康产业、智慧经济、旅游休闲四大主导产业。绿建区要抢抓比照省级开发区管理的政策机遇,加大科研机构、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企业的引进力度,加快太空板业、美国诺森等制造业项目推进,完成会展交易中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功能配套项目,初步建成绿色建筑世博园、万科生态城等项目,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城区、国家分布式能源示范区以及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平台。
3、狠抓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加大土地盘活整理力度,确保全年盘活存量土地8000亩。超前谋划,积极包装项目争取点供、独立选址等,争取各类用地指标3000亩以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确保省级以上开发区、镇重点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达到400万元和300万元。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广中小微企业担保互助基金的运行,积极扶持创投、小贷、村镇银行、担保等机构发展,有效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序推进企业上市,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新增上市企业3家,场外挂牌交易企业3-5家,上市后备企业保持在50家以上。充分利用好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创投扶持奖励政策,引导本地创投资本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投资,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创投机构交流合作。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提升发展后劲
1、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820亿元。加快建设武进高新区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科技保险,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启动专利导航产业工程,争取武进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纳入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2014年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力争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利储备体系,2014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件。
2、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加强武进高新区与常州科教城的联动发展,加快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加快四大创新型园区建设,创新型园区企业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5%。围绕智能装备制造业、先进碳材料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智能装备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武进科创中心、江苏省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重点开展与德国、以色列的科技合作交流。
3、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校(院)地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实施“万名产业英才集聚计划”,加快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依托科技创新园区及重点创新创业平台,有针对性引进和储备一批创新人才。2014年新增领军人才项目5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深入开展“智慧人才1122培育工程”,加快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培育体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评价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2014年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名。
(四)坚持以对外开放为关键,进一步激发区域活力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引进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产业链。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招商,重点加大生产性服务业招商力度,争取在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与突破。全力推进“以外引外”,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发挥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积极与世界500强、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加快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积极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合作。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75%以上。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大型外贸企业到境外建立品牌展示中心、专卖店、连锁店等,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推进电子商务外包企业与出口企业有效对接,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营销模式。加强对东盟、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开拓,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平台,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发挥出口加工区平台优势,做大做实保税物流业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利用进口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调整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扩大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短缺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等进口。
3、加强企业外经合作。推动重点企业稳步“走出去”,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的跟踪,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主动向上争取“走出去”扶持资金,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信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品牌、建立营销网点、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等方式,积极探索国际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拓展生存空间。
(五)坚持以城乡一体为方向,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
1、加快建设城市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提升花园街和武宜路等片区的道路通行能力。统筹规划和提升城区商业业态,加快与常州主城区商业圈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完善提升城市绿化景观,重点建设花园街、湖塘河等景观工程,新增公园绿地9万平方米。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完成老小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65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年内完成8个公共区域的免费无线上网工程。编制东部板块一体化战略发展规划,加大东大门建设力度,不断挖掘东部板块发展潜力。加快城区西进步伐,进一步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发展机制,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战略发展规划研究,建立中心城区—小城镇—村庄三级城乡布局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功能性项目,全力促进新“十个一”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落实富民强村各项措施,重点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全力开展土地经营权确权确股试点,启动新一轮经济一般村物业扶持项目建设,2014年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农村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项目扶持力度,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万亩。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示范村5个,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强村富民的共赢。
3、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区。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全面推进 “六大系统”建设,努力使武进成为苏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推动14个镇开展国家级美丽乡镇创建,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力争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确保全区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0%。重点实施入太河流综合整治,巩固提升太湖治理成果。加快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完善和建设,推进武进港、太滆运河、武宜运河、漕桥河、扁担河等河流近岸污染控制工程。完善太湖、滆湖蓝藻预警监测体系,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强化入湖河道沿线污染源监管,确保备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更大力度推进“蓝天行动”,加强重点企业废气治理,扩大禁燃区范围,强化扬尘污染防治,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六)坚持以幸福和谐为目标,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
1、稳步提升居民收入。通过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扩大就业,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净增扩面1.2万人以上,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8.5%以上。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9735套、公共租赁房4800套,投放公积金贷款7亿元。
2、协调推进社会事业。以“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围绕教育均衡化和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内涵,努力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继续开展周末文艺汇演,送戏、送综艺节目下乡,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群众性活动。继续举办市民艺术节、锡剧节等大型系列化文化活动,打造惠民活动新高地。扶持壮大文化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深入优化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三年规划。加快武进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高新区人民医院二级医院创建步伐;建成中心卫生院6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创建率达50%以上。加快农村居家养老中心(站)建设,全力推进养老机构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慈善救助,确保2014年发放慈善救助资金3500万元以上,救助户数超过1万户。
3、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三级综治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做优镇级政法综治服务中心,做实村(社区)综治办,进一步夯实综治平安基础。加强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加大滚动排查力度,巩固提升矛盾化解的整体合力。深化严打整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打击犯罪机制,有效提升公众安全感。加强治安打防管控体系建设,实施“3?20”提升工程,社会治安稳定有序。全面推广平安社区建设“五动”模式,做实做优平安社区。探索创新调解方式,及时妥善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全面完成“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城镇、农村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96%和95%。加快实现农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全覆盖。继续做好市星级社区、区“阳湖之星”社区创建工作。
各位代表,2014年的奋斗目标已经确定,我们要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服务、高效率工作,千方百计完成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武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