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武进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和思考
发布日期: 2014-12-12    来源:中国武进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十二五”以来,武进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但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增速换挡和结构转型的阵痛开始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在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一些传统行业发展遭遇了较大的困难,调结构稳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现根据经济普查的相关资料,对武进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作简要分析。

  产业结构基本情况

  一、三次产业快速发展、结构逐步优化

  1、从经济总量看:总量不断扩大,结构调整加速推进

  GDP由2008年的850.20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725.85亿元,年均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由2008年的25.4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8.74亿元,年均增长13.9%,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586.5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978.14亿元,年均增长10.8%,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238.2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98.97亿元,年均增长24.0%。随着武进城市建设的加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第一、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加速上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3.0:69.0:28.0调整为2013年的2.8:56.7:40.5。

  从2000年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可以看出,武进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57.7%逐步上升至最高点2006年的71.0%,然后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到56.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34.3%,下降至2006年的最低点25.3%,然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40.5%。2006年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说武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2006、2007年开始已经迈出。

  2、从单位总量看:总量扩张明显,分布日趋合理

  2013年末,我区拥有各类二、三产法人单位数31203个,比2008年普查数增加12408个,增幅为66.0 %,其中企业法人数27878个,比2008年增加10548个,增幅为60.9%。

  从法人单位的分布情况来看,第二产业法人数为19677个,比2008年普查数增加5254个,增幅为36.4%,其中工业法人19094个,比2008年普查数增加5062个,较2008年增长36.1%,建筑业法人583个,较2008年增长49.1%;第三产业法人数为11526个,比2008年普查数增加7154个,增幅为163.6%。第三产业法人占全部二、三产法人数的比重从2008年的23.3%增加至2013年的36.9%,增长了1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增法人单位数占全部二、三产新增法人单位数的57.7%。

  从分行业来看,工业和建筑业法人单位数占全部二、三产业法人的比重双双下降,分别较2008年下降了13.5和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均呈现比重上升,其中批零住餐业单位数上升最为明显,较2008年增长了212.8%,占比上升了6.5个百分点,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占比上升了3.0个百分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比上升了2.5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

  2008-2013年法人单位数产业分布情况

  2008年 2013年

  单位数 比重% 单位数 比重%

  法人单位 18795 100.00 31203 100.00

  第二产业 14423 76.74 19677 63.06

  工业 14032 74.66 19094 61.19

  建筑业 391 2.08 583 1.87

  第三产业 4372 23.26 11526 36.94

  批零住餐 1381 7.35 4320 13.84

  房地产 194 1.03 474 1.52

  交通运输 151 0.80 272 0.87

  租赁商务服务 847 4.51 1672 5.36

  科研和技术服务 169 0.90 1210 3.8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867 4.61 2223 7.12

  其他三产 763 4.06 1355 4.34

  3、从就业情况来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⑴劳动力转移趋势明显

  从2013年末全部法人单位就业人数与2008年末相比,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占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就业人数的61.1%,但这一比例较2008年末下降了6.3个百分点,其次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这六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占到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就业人数的92.8%。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房地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占比明显提升,分别上升了3.9、3.0、0.6、0.4、0.4和0.4个百分点。反映出武进从业人员逐步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⑵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逐步衔接

  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可以用产业结构的偏离度测算,即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该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偏离度的主要含义是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不适应状态。两者的偏离度越高,就业的产业结构效益就越低下,反之偏离度越小,就业产业结构效益越高。

  武进三大产业经济普查年份偏离度变化情况分析

  一产偏离度 二产偏离度 三产偏离度 偏离度绝对值

  2004年 16.9 -16.3 0.6 33.8

  2008年 8.7 -6.8 -1.9 17.4

  2013年 6.1 3.5 -9.6 19.2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区就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较2004年大幅下降,表示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状况有所改善,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偏离度明显下降,但第三产业偏离度出现不断放大的趋势,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4、从产业贡献度来看:第三产业逐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

  2004-2013年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

  贡献率 拉动率(百分点)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4年 2.5 76.6 20.9 0.6 17.6 4.8

  2005年 1.5 77.4 21.1 0.3 15.2 4.1

  2006年 2.8 82.3 14.9 0.6 18.9 3.4

  2007年 1.3 70.5 28.2 0.3 16.6 6.6

  2008年 1.5 59.6 38.9 0.3 12.1 7.9

  2009年 7.7 39.1 53.3 1.0 5.3 7.2

  2010年 1.4 56.8 41.8 0.3 11.7 8.6

  2011年 1.7 57.6 40.7 0.3 10.5 7.4

  2012年 3.4 34.3 62.3 0.4 4.0 7.2

  2013年 1.4 29.7 68.9 0.2 3.7 8.5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第二产业一直是推动我区GDP增长的首要拉动引擎,2006年开始随着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开始,第三产业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2008年到2011年两大产业进入交替拉动期,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5、从投资情况看:投资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8年--2013年五年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6%,高出同期GDP增长2.4个百分点。五年来,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4.8%,第三产业年均增长23.1%,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第二产业高出8.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幅领先于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37.8%,较2008年提升了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则从2008年的69.8%下降至2013年的61.9%,降幅7.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比重不断提高,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4.8%,较2008年大幅提高13.7个百分点;2013年房地产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9.1%,较2008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从行业集中度看:在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中,企业数占比前四位的行业大类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占到制造业法人单位总数的24.4%、10.3%、7.5%、7.3%,四大行业合计占到制造业单位的半壁江山。和2008年比通用设备制造业占比提升了3.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提升了0.2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提升了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性和集聚效应的提升对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从科技创新看: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自主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核心内容。企业R&D经费支出及R&D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区科技创新的全面深入,工业产品由武进制造向武进创造的转变,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区已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并入围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区”。2013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607.07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8.5%。2013年新认定67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末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356家,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6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4只,当年申请专利16768项,专利授权744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68件,有3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受理、登记技术贸易合同47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567万元。

  3、从行业发展看: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1个百分点。七大支柱行业稳步发展,产业分化现象加剧,总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13年七大行业中纺织、化工和冶金三大高能耗行业的产值增幅明显放缓,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6.4、4.5、2.8个百分点。金属制品、机械和电子行业的增幅均超过了13.0%,比规上工业的增幅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

  三、服务业发展迅猛

  1、服务业占比快速提升。2008年以来我区商贸业、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传统业态持续优化,现代物流、金融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28.0%提升到2013年的40.5%,五年来第三产业占比累计上升12.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2.5个百分点。

  2、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在工业税收增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服务业税收增长异军突起,扛起了引领全区税收增长的大旗。2013年,全区服务业税收收入72.41亿元,同比增长22.0%,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7.7个百分点,高于全部税收增幅13.5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5.1%,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地税收入达49.84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税收的68.8%,对全区服务业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94.3%。

  3、规模企业大幅增加,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3年,武进区规模以上服务业、限额以上贸易业、资质房地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2013年末,全区规上服务业单位达282家,比上年末净增88家,增长45.4%;限上贸易业单位达577家,当年净增定报单位91家,同比增长31.0%;资质房地产开发单位139家,当年新增13家,同比增长10.3%。

  四、私营经济贡献率提升

  武进个私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入,私营企业的主力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013年末二、三产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法人达到25714家,较2008年增长72.3%,较同期企业法人增速快了11.4个百分点,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法人数的比例由2008年的86.1%上升至91.9%,提高了5.8个百分点。从年末资产总计看同样体现出上述特点。2013年末私营企业资产总计4494.44亿元,占全部二、三产业企业法人资产总计的60.5%,这一比例较2008年末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从户均资产情况来看,私营企业户均资产规模2013年为1748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71.7%。

  存在问题

  一、工业行业结构制约明显

  1、重工业化程度高

  2013年我区工业轻重工业比例为25.5:74.5,近五年来重工业比例一直维持在75%左右,虽然有逐步降低的趋势,但步伐缓慢。

  2、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占比仍然较大

  冶金产业仍然为我区的首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区唯一的千亿级产业,2013年规模以上冶金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化工产业以15.9%的占比位列第二,纺织产业作为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虽然近几年受宏观环境影响发展缓慢,但占比仍然有4.9%,上述三大行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产值的50.7%。三大行业中 80% 以上的产品是传统产品,高、精、尖产品相对较少,转型升级的压力尤为艰巨。

  3、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发展虽快但规模较小,占比不高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污染少、耗能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我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比重40.7%,但较全市平均水平比仍然低了0.4个百分点,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更大。以瑞声声学、碳元科技、顺风光电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产业虽然近几年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使之尚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和能力。

  4、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区工业企业大部分是以乡镇企业发展而来,大都属于一般性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密集型工业所占比重不大。产业链“两端在外”。从整体上看,大多数行业缺少在国际国内科技含量和技术领衔、领先的优势,而且中间产品多于最终产品。如我区的纺织工业,以面广量大的中小织布企业为主,而其原料制造业纺纱厂和最终产品生产的服装等企业所占比重很少,在全国能打的响的知名企业较少。机械行业、电子行业等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性、全国性核心板块。相对来说,我区经济的特点是总体经济规模大,单个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无论是企业单体规模和大中型企业个数均远远少于江阴、张家港等市。从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看,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和发展,我区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制造技术基础日趋雄厚,形成了冶金、农用机械、纺织服装、电子音响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重点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我们只有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产业覆盖面窄,产业集中度低。

  二、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

  1、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区仍以传统的商贸、交通等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网络信息、知识产业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发育不足,发展不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研等知识含量高的产业比重仍然偏小。

  2、单位规模小,行业分散,集聚力不强。2013年我区拥有各类服务业法人企业8201家,户均营业收入2704万元。除批零住餐业、房地产、保险金融业的其他服务业,户均营业收入仅为1205万元。从行业来看,除批发业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占服务业企业法人总量的39.4%,11.0%外, 49.6%的单位分布在其他34个行业大类,行业碎片化倾向严重,集聚效应明显不足。

  3、服务业占比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我区服务业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从2013年列入全国沿海部分区、县(市)统计信息交流的31个地区来看,我区服务业占比位列第15位,与我区GDP总量第7的地位明显不符。服务业占比落后常熟市4.5个百分点,太仓市和宜兴市2.7个百分点,张家港市2.5个百分点,江阴市1.5个百分点,昆山市0.7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幅平稳、结构调整、消费主导、服务业主导等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抢抓机遇,适应新常态,以保持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已迫在眉睫。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引进和培育新型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武进产业从轻纺加工主导到机械、化工、电子、冶金主导,再到重化工业主导,其主导产业是不断替代演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实现产业替代,构建新的主导产业链,努力打造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高端产业集聚地。

  2、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鼓励和倡导自主创新。一是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影响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为此,要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金融部门应加大信贷扶持。同时,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化解风险约束。二是制定人才方面的激励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高度重视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专利入股,保证其享有资产收益,提高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推进产业集聚平台、技术转让平台的打造。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大多在关键性主导产业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如苏州以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为载体,吸引了众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电子类外资项目,形成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特色产业,促进了苏州经济连续多年的强势增长。我区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在充分论证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重点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加强引导,积极扶持,打造品牌,着力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加大力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武进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伴随制造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高,形成了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为此,要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业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以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强规划,制定服务业发展方向,推进服务业集聚,打造重点服务业特色园区。在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延伸。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全面进入第三产业领域,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领域。转变重视工业轻视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找准方向,确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将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方向。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工业来说见效慢,需要耐心和恒心,一旦形成产业集聚对我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将形成持续的良性效应。

  3、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一直以来,由于服务业发展和对服务业人才的培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人才缺口比较大。从从业人员结构上看,近年来,虽然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加,但仍然是从事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人员居多,而高素质的人才依旧缺乏。目前,尤其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缺口已对行业发展有一定制约。

  三、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是提升现代化综合制造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以“高、精、尖、省、洁”为导向,以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尤其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建立与强化,鼓励打造专业化企业和企业多元化经营。

  3、鼓励企业打造高端品牌,突出专业化设计和品牌塑造,剥离传统制造业。

  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通过推动技术改造,推行节能减排。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加快推进调整产业布局调整,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低碳经济集聚区。提升规划,发挥集聚区资源整合、设施共享,实现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的双赢。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无限,要采取更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相关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资源的循环梯度利用。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尽快开展循环经济监测评价,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更加真实、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此外,还要在政策层面,对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消费等方面予以积极引导和扶持,构建低碳型发展的新体系。建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运用。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