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2013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花博会举办为契机,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构建农业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9.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0.45亿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20565元,同比增长11.5%。
一、农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1、总量持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区农业发展紧扣市场导向,通过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学习新理念促进农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和稳步发展。2013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80.84亿元,增加值50.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和9.5%,其中农、牧、渔、服四大行业增加值比重由去年的67.5%、10.6%、15.5%、6.2%,优化调整为65.1%、10.9%、17.3%和6.5%,靠天吃饭的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
2、粮食单产再攀新高。2013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粮食生产各项补贴政策,大力培育新品种、推广运用新技术,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努力克服高温、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呈现“一升两降”局面,即单产升、面积降、总产降。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5.1万亩,下降4.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下降4.1%,水稻播种面积下降5.1%;粮食亩产483公斤,增长1.4%,其中小麦单产323.5公斤,增长4.4%,水稻单产646.7公斤,增长1.1%,稻麦单产双超历史,水稻单产蝉联全市“八连冠”;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全年粮食总产17.0万吨,下降2.7%。其中,小麦总产4.7万吨,较上年略增0.1%,水稻总产11.7万吨,下降4.1%。
3、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2013年,我区农业部门创新动物防疫监管形式,全力阻击H7N9禽流感,使畜牧生产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据统计,2013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9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猪肉总产量2.5万吨,同比增长10.0%,禽肉产量达3.4万吨,增长8.0%;全区出栏肉猪34.9万头,同比增长8.0%,年末生猪存栏18.6万头,增长2.6%;出栏家禽2166.9万只,同比增长11.4%,年末家禽存栏434.4万只,增长1.1%;此外,禽蛋产量6019吨,同比增长5.7%,牛奶产量9885吨,增长0.4%。全年生猪价格呈现“先跌后涨”趋势,4月中旬生猪收购价格跌至12元/公斤左右,为2007年7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12月上旬,生猪收购平均价格16元/公斤,比4月中旬上涨33%;家禽价格受H7N9流感疫情的冲击较大,价格波动更为明显,4月份黄羽肉鸡价格4元/公斤,12月上旬达到了11.5元/公斤。
4、渔业生产快速增长。2013年,全区渔业生产立足转型升级,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全年新增高效设施渔业1.2万亩,累计建设面积3.6万亩,特种水产覆盖率85%。诺亚方舟现代渔业园区、黄天荡千亩河蟹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渔民刘建明研发的淡水鱼去骨技术,填补了国内淡水鱼加工的行业空白,实现了渔业增产,渔民增收的目标。全年淡水养殖总面积稳定在12.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8万吨,同比增长12.5%,实现渔业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5%。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特别是常规鱼价格增幅明显,据农产品价格监测显示,2013年鲫鱼、鲢鱼、草鱼的平均价格每公斤分别为17.8元、14.1元和15.6元,同比分别增长8.5%、5.8%和8.1%。
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1、高效设施农业加速推进。2013年,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9万亩、设施农业面积0.97万亩。创建秦巷葡萄园和邹区文昌蔬菜产业园等省级标准园2个、市级标准园6个。按照“抓苗种、推模式、扩辐射”思路,建成了江苏首家脆肉鲩生产基地、水芹与水产养殖轮作种养基地,江苏省黄颡鱼农业标准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田园管理机203套,高效植保机144台,微孔曝气增氧设备41套,发放各级财政补贴564余万元,高效设施农业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80.43%,水产、畜禽养殖基本实现机械化。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成效。以国家农业开发项目为主抓手,整合其他支农资金,提高建设标准,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二是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有突破。对全区市级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新增省级龙头企业4家,新增省级、市级“五个一”示范企业分别为2家和4家。江苏好太太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主食行业加工示范企业。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450亿元,同比增长12%;三是休闲观光农业有提升。联合报社举办了“迎花博盛会•看美丽武进”系列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省市各类评选活动。艺林园等3个村(园区)被评为常州十佳最美乡村,龙潭湖等9个村(园区)获“春之韵”、“夏之华”、“秋之情”、“冬之养”“十佳特色乡村”称号。
3、特色产业稳步发展。随着第八届花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现代高效农业的大力推进,花木、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平稳。果园面积达6.0万亩,水果产量8.7万吨,实现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10.7%;花木种植面积17.4万亩,同比增长2.2%,实现花木产值24.9亿元。今年以来,由于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加大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力度,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加之蔬菜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推动了蔬菜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5.3万亩,增长5.7%,产量29.4万吨,增长6.0%,实现产值9.8亿元。据农产品价格监测显示,2013年监测的17种蔬菜全年市场零售均价为5.35元/公斤,同比“13升4降”,均价上涨6.4%。
4、品牌效应进一步突现。2013年,武进成功申报111个无公害农产品、53个绿色食品;13个产品获得市名优农产品称号,其中有5个农产品获市民最喜爱农产品评选奖项。“阳湖”品牌系列果品在“中山杯”、“神园杯”等省市区果品评比中获2个特等奖、10金7银。筛选拥有完整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的3家企业进行“江苏省放心吃网联盟企业”的申报工作,统一签订产品安全承诺书,确保入网企业产品质量过硬。
5、家庭农场发展壮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后,家庭农场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各种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正在发展壮大。据统计,到年末,全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达80家,家庭农场劳动力337人,经营土地面积9219亩,年销售农产品产值达1.7亿元。
三、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随着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5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四大收入构成全面提升,其中工资性收入仍居主导地位,人均工资性收入14282元,同比增加1391元,增长10.8%,占纯收入比重为69.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5.6%。家庭经营纯收入3660元,转移性收入918元,财产性收入1705元,分别增长12.1%、15.1%和14.5%。
四、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难度加大。近年来,人工成本、农资价格、土地成本等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挤压了农业生产效益,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基本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保有量进一步减少,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气候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畜禽养殖疫情的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二)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一是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农业现代园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经营模式较少,尚未形成符合武进实际的多元化经营制度;二是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管理不规范、专业人才匮乏,融资困难,政策扶持不明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业组织优势的发挥。
(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农业发展急需懂种植、通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日趋老龄化,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撰稿人:魏 峰
核稿人:蒋振峰
签发人: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