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武政办发〔2013〕47号
关于印发2013年武进区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公司)行,区各直属单位:
《2013年武进区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28日
抄送:常州供电公司,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区各人民团体。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29日印发
2013年武进区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2013年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决策部署,加大《武进区“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力度,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落实监测预警、加强宣传培训、规范现场处置、提升保障能力,努力推动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应急值守和监测预警
加强应急值守工作,按照“情况准、时间快、管理严”的标准,提升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收集、研判、报告和跟踪工作水平,牢牢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
(一)进一步规范值班工作。按照市《政府系统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试行)》和区《镇(开发区、街道)和村(社区)值班室建设参考标准(试行)》,继续抓好各级政府系统值班室的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信息采集和通信保障能力。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值班人员的业务能力。逐步建立值班工作例会制度,不断提高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质量。
(二)进一步拓宽信息收集和报送渠道。建立完善舆情监控系统,密切关注新闻媒体、互联网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反映,及时收集和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及相关社会动态。
(三)加强监测预警信息综合分析和研判。完善相关部门牵头关联部门参加的综合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监测信息的分析研判。健全多部门分工共享机制,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快速获取、分析、研判和处理能力。充分整合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单位信息发布载体的功能,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备份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系统。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制度和快速传播机制,接到应急指挥机构预警信息发布要求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工作,各媒体以及电信运营企业等必须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传播预警信息或提供预警信息传播条件,不断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准确度、覆盖面。
二、加强源头治理和应急处置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强化联动机制,规范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一)进一步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监管。充分利用“四项排查”成果,加强对危险源、危险因素和危险区域的调查登记,完善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分级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责任制。
(二)加强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充分考虑雨雪、冰冻、台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落实相关单位责任。严格执行电网、交通、通信、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设防标准,建立健全实时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管理、运行维护和信息报告,提高设施抵御重大灾害的能力。
(三)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处置机制。制订现场处置规范,完善现场指挥机构设置,明确现场指挥决策、处置救援和应急保障主体,强化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属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履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职责,快速控制现场局面,及时高效处置。
三、加强预案管理和制度建设
贯彻省、市、区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提升预案管理水平。制订完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江苏省贯彻<应对法>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一)深化预案编修工作。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及时编制和补充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修订完善为重点,有计划、分级分类组织实施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在花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筹备过程中,相关属地政府、花博会筹备办、区公安、卫生等部门要认真组织制订相关应急预案。
(二)细化落实应急预案。深入推进应急响应精细化管理,对一些常备常用的应急预案,编制操作手册,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体系、现场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结合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丰富应急预案管理手段与内容,逐步开发数字预案。加大预案的宣传培训,提高应急预案的知晓度,切实提高应急预案的执行力。
(三)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预案管理;开展应急征用、应急物资储备、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的专题调研,研究制订《应急征用管理办法》,规范应急征用行为;研究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物资储备方面的职责,统筹规划全区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和布局,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研究制订《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办法》,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和发布渠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传播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应急保障
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扎实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精干实用的应急救援力量格局。进一步推进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支撑和应急保障水平。
(一)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深入推进镇(开发区、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设。各镇(开发区、街道)要按照领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应急管理机构,落实1-2名干部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也要明确分管领导及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区民防部门要加强指导,加快完成社区民防工作站建设任务。
(二)强化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建强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应急救援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级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装备配置,提高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专家咨询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学习交流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应急平台建设。根据省、市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建设统一部署,尽快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网上报告,扎实推进预案、专家、资源、队伍等重要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的维护和更新,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深化宣传普及和培训演练
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
(一)加大应急培训力度。整合现有教育和培训资源,加大应急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力度,构建专业、规范的应急培训体系。继续将应急管理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课程,对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人员、应急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应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二)加大应急宣教力度。拓宽面向社区和公众的应急科普宣教渠道,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应急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结合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活动,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应急演练力度。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实战的要求,探索开展桌面演练、功能演练等多元化演练模式。广泛组织开展公众参与度高、针对性强、简单实用的应急演练,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