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民政科:
为系统、全面反映全国各级政区综合情况,满足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国情的需要,民政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以下简称《政区大典》)。根据民政部《关于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的通知》(民函〔2011〕185号)和省民政厅《关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江苏分卷)的通知》(苏民区【2012】7号)要求,为做好《政区大典》(武进篇)编纂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编纂《政区大典》的重要意义
各级政区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的支撑点。编纂一部涵盖所有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政区大典》,是惠及子孙、福泽百姓的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历史文明的重大举措。编纂《政区大典》(武进篇),对于我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以及更好地展示武进、宣传武进,推动国际、国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准确把握《政区大典》(武进篇)编纂要求
《政区大典》(武进篇)采用工具书词条类目式编纂。词条内容包括政区概况、自然条件、经济概况、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名胜旅游、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
乡(镇、街道办事处)词条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
1. 政区概况——政区名称来历、地理位置、政府驻地、政区沿革、政区划分、人口面积等;
2.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3. 经济概况——农业、工业、商业外贸、财政金融等;4. 社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
障等;
5. 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等;
6. 名胜旅游——风土人情、土特产品、风景点、名胜
古迹。镇(除县、市、区政府驻地镇外)增加第7方面:镇区市政建设——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给排水、供电、供热、燃气、园林绿化等。重大事件、著名人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乡(镇、街道办事处)词条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1000—2000字。各词条内容应条理清晰,行文严谨,文字流畅,资料翔实,客观公正,只描述现状,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反映,不进行工作评价,不用口语和政治口号性语言。所用数据一律以统计部门公布的为准,数据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31日。
三、编纂工作的时间要求
各镇(街道)词条稿件完成编辑和本级初审后,于2012年4月底前报区民政局社会事务与福利生产科。稿件须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上报,纸质稿件需加盖本级政府公章。
四、扎实做好《政区大典》(武进篇)编纂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镇(街道)要成立本级编纂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政区大典》(武进篇)编纂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编纂《政区大典》(武进篇)作为今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摆上位置。要挑选业务基础好、文字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编辑班子,负责稿件撰写和审核工作。要加强与统计、住房城乡建设、交管、水利、文化等部门的联系协调,形成编纂工作合力。
二要认真编校,确保质量。各镇(街道)要按照《政区大典》编辑手册明确的编纂体例和行文风格要求,认真撰写稿件,努力提高第一手工作质量。要向有关部门收集掌握权威数据、资料,确保稿件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负责审稿的同志要对文字精雕细琢,对各类数据仔细校对,确保稿件文字严谨,内容全面,数据准确。
三是要周密安排,严把进度。各镇(街道)要按照《政区大典》(武进篇)编纂工作总体安排,制定编纂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按计划进度抓好落实。建立检查督导制度,精心指导下级稿件撰写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编纂任务。
附件: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政区大典样式(镇级)
二○一二年三月一日
主题词:文化 政区大典 编纂 通知
武进区民政局办公室 2012年3月1日印发
附件:
掘港镇(juegang zhen)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相传唐代初期,此地原是海滩,缺少港口,称“缺港”,因“缺”字不雅,改称掘港。
●地理位置 位于如东县东部,东与大豫镇连接,南与通州区相邻,西与马塘镇接壤,北与苴镇、长沙两镇毗连,似一片枫叶铺展在南黄海西岸。政府驻日晖东路3号,电话区号0513,邮政编码226400。
●政区沿革 唐设掘港亭,宋改掘港场。清雍正九年,撤盐课司改设主簿署(分县),确立了掘港镇为如东地域治所地位。民国二年改称掘港市。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进驻掘港,建立苏中四分区抗日民主政权。1948年掘港新中国成立后设掘港镇。1951年县人民政府由马塘迁此。1958年改称掘港镇公社。1981年复置镇,镇政府驻地黄海路。1986年掘郊乡并入。1991年县稻麦原种场、狼山鸡种鸡场划归镇辖。1996年,镇政府驻地迁到日晖东路。2000年九总乡、环镇乡并入。2003年城南镇并入。
●政区划分 辖如华、八总、六总、宾东、港南、三桥、晒盐场、新丰、丁字岸、天星、沙南、三河、联丰、余荡、野营角、洋角、周店、银杏、芳泉、晓河、十里墩、虹桥、陈高、江庄、肖桥、虹元、掘西、新光、北场、五总、丁杨、潮墩31村和友好、三元、盐垣、新建、范堤、灯塔、古池、碧霞、民主、通海、青园、九总、环北、环镇、童店、华丰17居委会,下设××个居民小组、××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辖区2011年末总人口210762人,常住人口20.85 ,绝大多数为汉族,有19个少数民族分布各村,以外来婚进女性为主。辖区面积24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17.6万亩,水面3.4万亩。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千米,南北最大距离××千米,总面积248.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45.5平方千米,占98.9%;水域2.6平方千米,占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49.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掘港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
●气候 地处亚热带,属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西北风较多。一年中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秋季温和。冬、夏季稍长,春、秋季略短。雨热同步、光照充足,无霜期215天。
●水文 如泰运河、掘坎河、掘苴河、如环河、九遥河等纵横境内,主要河流均可通航。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棉花、蔬菜、油菜籽、水产品等。
经济概况
●农业 2000多年来,“辟我草莱”的掘港先民们,在扶海洲上插标为界,拓荒开垦。清末民初张謇、张察、邵明芝等人,先后在此兴办垦殖公司,周边百里芦荡变成苏中地区的米粮仓。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市优质农产品基地5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面积已有7000公顷。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13.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3元。
●工业 掘港的经济发展始于盐业生产。自汉、唐以来,掘港盛产食盐和海鲜,居民大都以渔盐为利。新中国建立后,全镇工业逐年发展,机械、食品、纺织、电子、建材、轻工业等项目齐全。改革开放后,掘港镇大力弘扬“辟我草莱、勇立潮头”的掘港精神,工业经济强劲增长。现有黄海汽配、通用机械、大东公司、东升艾克、东昌公司、太和公司、华德公司、英青公司、威尔斯公司等大中小企业近2000家,初步形成以毛巾、服装生产、出口为基地的泉榕、陈高、城南工业园区平台,以丝绸、乳胶制品为主要产品的晓河工业小区,以日商独资经营办厂的日商独资工业园等5大工业园区。有“GD牌”毛巾、“艾克牌”毛绒产品、“江海明珠”食用油、“通天牌”饲料等品牌产品。出口产品有毛巾、医药、健身器材、服装、机械配件等。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3.9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52.6亿元,工业增加值40.28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0.09亿元。全镇个体工商户在册数已达9327户,民营企业发展到3864家。财政总收入7.1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3.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3元。建成农业产业园区9个、市优质农产品基地5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面积已有7000公顷。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民间舞蹈《跳马伕》被国家农业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选调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演出,荣获最高荣誉奖—“精粹奖”,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育 掘港镇系省教育现代化乡镇,初中普及率为100%。省重点中学如东县高级中学、市重点中学掘港中学、国家重点职业高中如东县第一职业高中、实验小学、省实验小学掘港小学和双语小学、市重点小学宾山小学均设在该镇。
●医疗卫生 有县第一、四人民医院、中医院及中心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6%以上。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客运一体化覆盖率提升到85.7%,符合通班车条件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保持100%。有掘港—如皋、掘港—兵房、南通—如东等主要公路过境,通住外省、市(县)。镇内村村通公路。
●邮政电信 邮政事业持续发展。形成了带宽宽、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覆盖全镇。学校已实现“校校通”。
名胜旅游
●重点名胜古迹 掘港古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生活习惯、方言民谚、民间传说的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名胜古迹随处可觅。旧有“虫宾山八景”和“一关、二典、三街、四坊、五堂、六庵、七官、八台、九桥、十庙”之说,名胜古迹有180多处,有国清寺、西方寺、东林禅院、小郎殿、赤膊土地庙;烈士陵园6处,古代桥梁40多座,历史古迹30多处,名人遗址50多处。有一门出7个秀才的七秀巷苏家楼、江片石萍香堂等景点。
(撰稿:王海军,初审:王健 ,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