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规划局文件
常规〔2011〕1号
常州市规划局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全市中心工作,进一步“突出一个主题、强化三个创新、提升五个能力”,即以提升规划效能为主题,不断强化规划理念、体制机制和基础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规划的宏观思维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应变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媒体互动能力,全面抓好规划研究、编制、管理和基础工作,努力实现工作水平新跨越。
一、强化理念创新,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2011年的规划编研工作要体现民本、和谐、生态、文化等理念,进一步突出战略意识、实效意识、精品意识,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发展的引领作用。
1.登高望远,关注城市长远发展。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前期工作;形成“规划一张图”;开展常州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积极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2.突出重点,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开展常州市商业发展战略研究;深化“一核八园”和东部新城、环湖新城、高铁新城规划成果;开展常州市重要功能区规划策划及城市设计,强化三城融合;编制主城区“退二进三”重点地区更新发展规划;继续深化中法合作项目成果,突出“三站”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展戚墅堰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和控规深化。
3.强化引导,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地下空间规划、强化轨道交通两侧及地下空间控制;开展常州市道路红线规划修编工作;继续推进常州市地下行人过街通道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编制年度交通发展报告。
4.塑造特色,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组织编制常州市水空间特色节点和滨水廊道景观规划;开展常州市夜景灯光和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开展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和常州市紫线划定的动态更新工作。开展老小区、城中村更新改造策略研究;继续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服务,着力改善民生。
5.科学评估,注重规划动态更新。开展常州市主城区控规全覆盖滚动更新和主城区地下空间控规编制工作,对控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动态更新交通数据库和城市建设发展报告。
二、强化机制创新,提升规划行政效能
紧紧围绕 “提高行政效能”这一核心,按照“严、实、细、活”的要求,积极探索,查找差距,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努力破解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能之间的矛盾,谋求规范与高效的双赢。
1.优化分工,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根据市委市政府行政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的要求,优化处室、分局的职责分工和审批流程。
2.扎口管理,进一步增强窗口职能。一是进一步强化窗口职能。二是窗口要强化对报建项目的跟踪督查。三是建立领导督办制度。四是实行公开听证。
3.突出简约,优化合并审批程序。一是严格执行服务时限承诺。二是合并环节提高沟通效率。三是简化审查内容。
4.强化监督,不断加大考核力度。继续发挥信息化手段在考核督查中的作用;继续抓好月度、季度的计划和总结,加大考核监督的力度;继续抓好规划的标准化工作。
5.创新举措,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规划编研与实施管理的信息反馈和工作对接。强化规划编制成果在规划条件及规划方案中的转化与落实;强化刚性规划条件的约束,加大引导性规划条件的弹性。继续强化规划的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继续发挥市民规划师和行风监督员的作用。
三、强化技术创新,提高基础技术应用水平
继续大力推进数字规划,以举办全国规划信息化年会为抓手,以“4S”新技术为动力,全面提高规划信息化的创新和应用水平,用先进的信息化成果服务“数字规划”、服务“数字常州”、服务“市民生活”。一是服务“数字规划”,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规划编研方面,加大卫星遥感技术在规划要素收集和分析上的应用。推进规划电子数据的集成。完善“一张图”信息平台,并拓展服务功能,利用RS、GIS技术全面提升地理信息的集成应用;辅助规划决策方面,抓好规划方案三维仿真模型制作和三维辅助审批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工作,继续做好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应用;强化效能督查方面,建立审批智能化支持系统和规划移动办公平台,为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二是服务“数字常州”建设,拓展地理信息应用领域。立足“数字常州”的建设,不断更新和拓展常州市城市(现状)三维空间数据库,继续开展常州市1:500、1:1000基础地形图的现势更新,推进卫星影像数据库和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通过加大空间数据的集成力度,不断拓展地理数据的应用领域,为建设“数字常州”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与技术支撑。三是服务“市民生活”,实现规划为民,规划便民。积极编制中英文等公益类地图,拓展常州市网上电子地图功能。
四、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升规划队伍的综合能力
一是提升规划的宏观思维能力。二是提升规划的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提升规划的创新应变能力。四是提升规划的综合协调能力。五是提升规划的媒体互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