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们响应区委、区政府“决战十一五,加快现代化”的号召,抢抓金融后危机和西太湖开发建设历史机遇,加快实现“园区突破”,大力推进平台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投入、科技创新、拆迁安置等重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经发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35.3%;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22.5亿元,同比增长32.4%;完成工业产销87.5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销77亿元,同比增长5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工业投入26.6亿元,同比增长38.9%;完成工商注册外资1.71亿美元,同比增长100.56%;实际到账外资9825万美元,同比增长11.44%;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52%;一般预算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66%。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势头强劲。
回顾2010年的工作,主要在八个方面成效显著:
(一)区域发展模式及时调整,思路定位目标逐渐清晰
随着开发区发展经历第一代(“三来一补”形成工业园区)、第二代(招商引资筑成外资高地),进入第三代(以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城市新区),经发区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与省级开发区的“身份”极为不称。为了不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落后,抢抓第三轮创新型经济浪潮机遇和金融后危机机遇,2010年7月以来,经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将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转移到“城市新区”的发展模式上来,明确提出按照“滨湖新城”的新定位,加快推进“三个转型”,最终实现“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的“三新”奋斗目标。发展定位、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明晰,为下一步大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功能平台建设快速推进,项目承载能力越来越强
一是高水平编制有关规划。按照滨湖新城的发展定位,重新审视和编制了经发区总体空间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二是划分八大特色功能板块。按照“滨湖新城+功能园区”模式,规划开辟了八个有特色的功能园区,即功能新材料产业园、西太湖国际智慧园、西太湖国际健康城、以色列科技园、北部现代物流园、半陶休闲农庄、电子信息产业园、蠡河新镇。八大板块将成为未来经发区最主要的项目集聚区、服务集聚区、人气集散地。三是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标准厂房、津通智慧谷、聚新家园安置区、湖滨壹号、湖滨御景、综合性会所、孟津河绿廊、新的职工宿舍楼等重点生产、生活性配套项目进展顺利。四是做优做密交通网络。按照经发区“三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体系,2010年共投资1.13亿元,完成了经三路、长汀路、西太湖大道等6条道路及管线工程,完成了菱香路、祥云路两条道路白改黑工程,总计5.63公里。结合延政西路、长虹西路两条最重要的景观大道建成通车,经发区的交通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五是生态文明创建步伐加快。2010年新增道路绿化及其他绿化面积13.5万平方米,正式启动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
随着经发区的环境和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近城临湖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更加突出,投资吸引力愈发增强,项目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强,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越来越高。
(三)招商选资门槛不断提高,好项目大项目越来越多
2010年共接洽项目173个,其中外资97个、内资76个;签约项目23个,其中内资15个、外资8个,招商选资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外商独资项目逐步增多。累计引进外商独资项目10个(含2个增资项目),包括日本的筑水农机、丰田通商,新加坡的逸腾远东、威德封头,以色列的Lycored,比利时的vcst、德国的niehoff,丹麦的dinex,香港的长乐等,其中日本的注水农机已经建成开业,新加坡的逸腾远东、以色列的Lycored也已动工建设。二是实现了世界500强项目零的突破。通过合资和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了日本丰田通商(世界排名第249位)和台湾中钢(世界排名第389位)两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实现了经发区历史上世界500强企业项目零的突破。三是优质内资项目不断增多。内资项目入区门槛逐步抬高,绝大部分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基地型、龙头型和可供点供包装的项目。其中通力佳元、亚邦生命科技园、晶雪冷冻、艾克司低温设备等大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明年就会有产出。这些项目不仅产业层次高、发展前景好,而且具有较强的吸附功能和带动作用,必将推动园区产业向更高更优方向前进。
(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加快
功能新材料、智慧经济、健康产业、现代物流四大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加快。一是新材料特色产业品牌初步打响。不仅拥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省级新型工程材料特色产业园”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平台,而且涌现出了一批领军型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如安格特、天常等。2010年又引进了普尼太阳能、领航材料等重点新能源材料项目。已经延伸到高分子改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各个细分领域。经发区新材料产业全年实现产值35亿元,占经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50%以上,成为真正的拳头产业。二是健康产业发展逐步壮大。已经拥有亚邦、天普等生物医药行业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南方卫材、中进等医疗器材和健康器械龙头企业;LYCORED等保健品龙头企业。未来以西太湖国际健康城为依托,加快生产性和服务性健康产业发展。三是智慧经济起步快、势头猛。整合原湖滨科技园、津通智慧谷等形成西太湖国际智慧园,重点发展2.5产业,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经集聚了一些项目,特别是全国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蓝火翼通讯集团项目入驻以后,必将带动经发区智慧产业爆发式增长。四是现代物流产业规划蓝图绘就。正在着手下一步运营模式和招商策略的研究,今年将开工建设。建成以后,将成为经发区北部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与邹区、钟楼市场物流板块连为一体,与常州市区无缝对接。除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之外,电子信息产业、传统装备制造业也向着更高、更优的方向转型升级。
(五)重点项目保障全力以赴,有效投入助推发展后劲
2010年共完成工业投入26.6亿元,其中46个超千万元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占总投资的98.5%。全年新增开工企业实际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其中上年结转项目实际开工面积17.1万平方米,当年新建项目实际开工面积35.9万平方米。46个项目当中已有德尔比、筑水农机等8个项目正式竣工投产;久泰农机、天常玻纤等4个项目春节前也将具备搬迁条件。这些重点项目进展较快(尤其是筑水农机,从项目洽谈到建成开业仅用时8个月),主要得益于经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的服务理念,得益于一系列有效的项目推进措施:一是完善项目服务制度。二是加快区外企业转入协调。三是加强点供包装,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四是帮助企业解决供电、“用工难”等问题。
据初步估算,2011年将正式投产的15个重点项目明年可以实现产销超过60亿元(其中阻燃材料15亿元、天常玻纤9亿元、亚邦药业5亿元、亚飞铜业20亿元、腾龙铝业6亿元、久泰农机5亿元),占2011年预计产销的一半左右,将极大地增强经发区的发展后劲。
(六)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加速,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突破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出台和完善了《关于加快武进经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武经开发〔2010〕35号)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的优惠奖励政策,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二是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组织了40家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已有17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省级立项1个、市级立项8个,区级立项8个。三是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共组织企业申请专利78项,授权86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其中3家已获批;申报高新技术产品6只。四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技交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了南京产学研之行、5.18先进制造业技术装备洽谈会、华南三地科技对接等产学研对接活动,累计有20家企业分别与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意向,其中11家企业已经正式签约。五是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家企业被批准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企业申报了科技项目准备建立工程中心;3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六是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加大名牌创建力度。3家企业申报了常州市名牌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七)党建文化工作纵深推进,机关服务效能大有提升
经发区党工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去年以来,狠抓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建活动和文化活动,取得了积极的反响。一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倡导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真心、齐心、尽心、开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共事议事氛围。二是创新有关体制机制。研究制定了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工程招投标、党风廉政建设、公务招待、资金管理、项目评审6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创新灵活的干部任人、用人制度,坚持推行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并加强岗位督查和考核,真正形成“能者上、中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同时,针对招商、规划建设、投融资等部门的特殊性,实施企业化运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并逐步拉开收入差距。三是加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全年组织了五场开放式讲座,组织了两次领导干部研讨会,在机关内部举办“志存高远·激扬人生”的读书演讲比赛,分两批组织赴上海世博会参观等,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努力使我们的干部成为“眼界宽、思路宽、胸怀宽”的“三宽型”干部。四是加快组织文化建设。高水平办好“七一”纪念大会、和谐经发区建设工程、党群组织组建“百日行动”、“新经济、新城市、新生活”大型文艺汇演等活动。开展“我为园区发展献一计”活动,提高工作人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利用报刊和网络及时报道、宣传经发区范围内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会议,扩大党工委、管委会决议知晓面,全年报道信息近300条,出版内刊12期,取得了良好效果。“人人关心发展,发展关系人人”的氛围逐步形成。五是群团工作取得新的突破。自经发区总工会成立以来,在区总工会的领导下,经发区总工会开展了“六个100”示范创建活动、工会组建“百日行动”、“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幸福武进万人行”活动、“争先创优”活动以及职工篮球、乒乓球比赛等系列活动,同时开展冬寒夏暑慰问、扶贫救困,不断丰富企业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和业余生活,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当前,经发区新建规范工会组织61家,其中企业独立工会30家,外商投资企业5家,覆盖会员数10280人。此外,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八)民生幸福行动有声有色,社会和谐稳定大有成效
一是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按照上级要求,全面实行差额选举,完成6个村、2个社区的“两委”换届选举,班子总体素质有所提升,结构配备有所优化。二是拆迁安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民房拆迁800多户,累计拆迁量30万平方米,完成腾塘腾田3000多亩,完成安置房分配近2900套。同时完善有关拆迁制度。三是城市面貌大为改善。撤村建居工作全面启动,聚新家园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正式成立,湖滨社区创建“常州市四星级社区”、“江苏省绿色社区”进展顺利。滆湖小学搬迁、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开展。环卫、城管等工作持续加强,城市面貌大为改善。四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重新核定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共计93户,低保人数206人。办理失地农民保障4000余人,新增新农保参保51人,享受20人。进行劳动合同专项整治工作,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调处工伤、劳资纠纷92起。帮助企业做好岗前培训1000余人次,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450余本。五是农民增收得实惠。成立经发区人力资源市场,开展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富民合作社运营优化,规模逐步壮大,已有入股房屋352套,即将实施年底分红。六是安全稳定工作取得新成效。共调解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110起,较往年同期下降15%,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5%。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成效显著,获常州市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达标考核一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