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城市的发展将会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新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区城市管理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构建和谐城管为目标,统筹城乡管理,贯彻实施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法制化、民本化”的工作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完善管理制度又严又畅。加大城市管理工作的研究力度,理清城市管理职能,围绕城管工作目标,构建街道、社区分工合理,市场和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城市管理框架,从根本上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稳定和谐的城市环境。
(二)提升管理技术又精又细。遵循“高标准、高效率和全覆盖”原则,扩大整治覆盖面,加快城市容貌、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环境卫生等城市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高问题整改率,确保市容秩序、环境面貌出精品、出亮点。
(三)提高管理覆盖又全又深。深化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整合城市管理职能,有效解决在城市管理中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四)改善管理形象又文又和。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城市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群众满意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针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实际,全力提供各种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自谋职业、就业等生存问题,促进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目标任务
(一)长效管理
1、提升“数字城管”平台。推进信息系统核心软、硬件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再提升;通过实施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发现、快速派遣和快速处置;更新修改地理信息系统,城区主、次干道采用城市实景三维;充分发挥三级平台的积极作用,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水平。
2、完善、提升、拓展城市长效管理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更加合理科学的考评体系,组建精干考评人员,扩大考评区域,优化考评办法,强化考评结果,落实考评问责,将考评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区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
3、打造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品牌。整合政府资源,不断扩展12319平台受理范围,打造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城市管理受理平台,创建一流的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评队伍。
(二)行政执法
1、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模式。按照国务院批准在常州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要求,明确城管行政执法与有关部门对相对集中职能的界定和划分,理顺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根据全国城管行政执法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模式。
2、改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统筹规划整合城管、交通、建设、规划、工商、公安等与城市环境管理密切相关的基础信息的管理系统。深化属地管理,逐步解决基层乡镇城管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实现城乡执法水平同步提升。
3、打造数字化执法特色。建设有武进特色的数字行政管理系统、数字执法监控系统、突发事件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实现城市管理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管理网络化。
4、深化队伍规范化建设。在全区城管系统中开展省厅队伍规范化建设和市级星级单位创建工作,大力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城镇管理格局。
(三)市容市貌
1、市容环境综合提升纳入城市长效管理范畴。建立市容环境综合提升长效机制,同步配套城市新建、改建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城市主次干道的环境品质并落实长效管理。
2、推进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的创建工作。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力争创建若干条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全区主次干道的标准化管理建设。
3、实施城镇市容一体化管理。紧紧围绕 “创建优美环境、创建优良秩序、创建优质服务”的要求,着眼和着力于城镇长效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城管队伍形象,努力实现我区城镇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探索建筑垃圾管理长效化。建立建筑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着重加强消纳场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小区内装潢垃圾清运处置的管理,推进城区渣土管理持续和健康发展;利用GPS加强对渣土核准车辆的监管,对建筑垃圾运输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记录;将施工单位执行“一不准进、三不准出”行为纳入诚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从市场准入、市场规范、严格执法等方面入手,加强政府监管,形成规范有序的渣土市场。
(四)环境卫生
1、城市垃圾管理。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实现对生活垃圾源头排放到终端处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密闭运输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逐步实施和完善餐饮垃圾(包括废弃食用油脂)管理,运用市场机制,实行有偿处置,促进餐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逐步探索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建筑垃圾综合消纳处置场所;探索特殊废弃物管理的实施途径,实现源头减量、回收利用、再生再造和有效处置的目标。
2、道路保洁管理。提升城市道路和公共区域保洁水平与管理质量,基本构筑起调控有方、监管有力的环境卫生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推动再生水在道路洒水中的运用,完善道路洁净状况监管网络,提升保洁作业水平,提高道路保洁标准,主城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80%;培育和规范环境卫生作业服务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环境卫生质量。
3、环卫设施管理。切实加强公厕、中转站、垃圾房、果壳箱等环卫设施规划布点的调查研究,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配套升级城区环卫设施,提高处置能力,确保城区范围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的分布网络;规划新建集大型环卫车辆停放场、车辆维修保养场、垃圾转运站、冲洗站、环卫工人公寓等于一体的环卫后方基地(20亩),更好地满足城区未来环卫工作的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渣土处置场2处以上,占地约200亩,年消纳渣土1000万立方米以上。
(五)户外广告
1、注重源头管理控制。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空间布局定位、景观特点要求,编制城区主干道户外广告控制性规划;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控制对建筑物空间广告标识的安排和限定;规范广告设置形式,材质等要求,进一步规范设置审批和日常管理。
2、规范许可操作流程。制定《武进区中心城区户外广告店招门牌设置技术标准》,规范户外广告的位置、规格、材质、画面、色调、亮化等技术参数;强化对城区户外广告及标牌、标识设置审批知识的学习、调研,制作样板模本,提升设计能力;扩展服务功能,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广项目网上预审;制定《常州市武进区户外广告设施安全管理办法》,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实行“户外广告设置安全承诺”制度,在源头上地消除了市区户外广告设施的安全隐患。
3、建立科学协同机制。市场化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通过 “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对城市户外广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广告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将户外广告设置纳入数字城市管理信息综合监督考核内容,对户外广告设置的执法监管责任到岗、到人,提高设置率和设置查处率,对网格信息采集员和各路段执法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采取执法监管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对城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全时控制。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高位监管协调机制。
一是树立大城管理念,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城市管理资源,科学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现有城市管理机构职能,把具有相同管理范畴的职能相对集中一个部门负责,避免职能交叉和职能空缺。二是完善高位监管,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决策、协调管理监督、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形式,加强对城市管理中的热、难点问题的协调,落实高位监管,提高管理效能。
2、编制完善城市管理专项规划。
按照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与城市区域功能相适应、与城市区块人文特色相结合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抓紧制定户外广告、环卫设施等专项规划,并积极实施,严格控制,体现规划与建设的统一性。
3、制定细化城市管理分类标准。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各类细化标准,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如:制定户外广告设置技术标准,加强对户外广告设施制作安装、维护保养的管理;制定建筑工地管理标准,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建筑垃圾处置的管理;制定夜排挡管理标准,以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统一的形式来设置夜排档点等等。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中心城区整洁卫生、美观有序的市容市貌环境。
4、继续实施城市管理激励制度。
通过“以奖代罚”考核办法,组织各类竞赛评比活动,坚持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考核评价原则,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创新城市管理理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城市管理的激励机制,实行绩效挂钩,实现城市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保证全市城市管理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5、改革创新城市管理宣传模式。
打造立体城管宣教网络,利用短信平台、电子橱窗、城管动漫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城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实时互动等特点,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积极推进“城管法律知识六进“活动,大力提高宣传工作的时效性、覆盖面和影响力,到2013年宣传覆盖率达到55%,2015年达到65%。
6、切实加强城管队伍建设。
建立公开招考、人才培训、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末位淘汰等工作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拓宽工作思路,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完善城管执法力量的配备,建立一支政治强、思想稳、纪律严、业务精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队伍,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断开创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稳步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社会化聘用人员和环卫工人福利待遇,使其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城市管理事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