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文件
武科发〔2011〕2号
二O一一年度全区科技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新跨越的关键之年。全区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建设,确立更高远目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科技管理,再创更佳业绩。总体工作思路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战略的发展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全面实施科技工作“十大行动”计划,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地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为保持科技工作发展良好势头、加快建设创新型武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2011年重点工作目标
1、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5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8%;
2、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35%;
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
4、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0个;
5、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0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项,争取经费1.5亿元;
6、组织申报区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5项;
7、专利申请量达50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达1800件以上;
8、组织科技经济对接活动10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
二、全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为了圆满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将全力实施科技工作“十大行动计划”,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推进。
1、实施创新环境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创新氛围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和区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重点围绕我区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武进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科技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政策落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争创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加快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吸引海内外高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来我区创业,提升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能力。通过培训、考核、激励等措施,充分调动乡镇科技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区上下科技工作的联动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实施科技园区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事关全区发展大计的重点工作。我局将按照《区科技局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战略决策的工作意见》,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当好参谋员、战斗员、联络员和服务员,通过领导挂钩联系、专人进驻蹲点、科室专题服务,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引进、产学研对接等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逐步开展机器人、功能新材料等产业重点方向的专利战略研究,提升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好科技企业资源库,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和经营状况,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使园区真正成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突破的发源地、未来高技术产业的摇篮、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工作的主阵地。
3、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引领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结构促转变的领航之策。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0-20年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的主题。我们将及时跟踪上级有关政策,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武进发展实际,关注我区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加大科技项目扶持力度,加强重点企业培育,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武进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推进武进经济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4、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围绕全区五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支持、项目引导、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产学研带动和强化服务等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全力支持企业创新,重点培育一批集科技创新、品牌创建于一体的创新型示范企业,加快形成武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整体优势,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为引导,动员和组织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增加研发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建设研发机构,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不断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5、实施科技平台建设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国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开展重大战略产品的研发,带动行业技术的进步。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加强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重点推进常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和常州西南交大轨道交通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全年新建各类科技平台10家以上。力争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建有研发机构。依托产业集聚明显、要素集中突出的园区、基地和乡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加快外资研发机构建设,着力推进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加强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建设,孵化器联盟内实现优势互补、功能互通、错位建设、共同发展。
6、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我区企业完全自主开发的产品较少,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不快等,已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制约因素。在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要组织联合攻关,强化国际合作,加快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突破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努力打造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不断彰显科技优势。
7、实施区城工作联动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科教城具有丰富的科技资源,目前已积聚各类机构415家,科技人才总数达817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有2230人。2010年,科教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75项,其中50%以上落实我区;科技项目的申报数及立项数分别占我区总数的37%、31%,计划下拨经费占我区57%;落户科教城海归人才(团队)145个,占我区67%。通过科教城的核心聚集作用,更多项目、人才资源将集聚并落户武进,科教城正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产业发展、招科引智、产学研对接、资源共享、人才队伍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反担保等方面,与科教城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真正成为一家人,同在一条船,共同实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宏伟目标。
8、实施知识产权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企业发明创造能力
坚持以各镇、开发区为主体,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区推进计划,帮助重点骨干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程;加强专利预警、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奖励、宣传培训等措施,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重点提升专利质量,增加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比重,形成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专利群,构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技术体系。贯彻落实各级《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切实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9、实施科技合作行动计划,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产业为方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双赢为根本”的要求,探索“产学研政金”一体化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双挂干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点与面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的对接活动,用足用好“科技111”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深入推进企业与大院大所在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共建研发平台和引进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参与我区产业升级、企业跃升和产品创新,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我区实现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10、实施科技富民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全面实施科技富民行动,以深入实施“优良品种培育工程”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科技计划为抓手,不断提升我区现代农业领域自主创新水平和优势产业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围绕实施优良品种培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集成与示范,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针对我区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着力打造民生科技,为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11年度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全区科技工作者要把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市、区科技大会精神与科技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大科技工作力度、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与大兴务实之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团结拼搏,确保“十二五”工作和明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开创我区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实现现代化新武进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