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文件
武教基〔2011〕86号
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低碳德育”工程的意见
各中小学及有关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三个武进”建设重大决策,树立德育的人文理念,降低德育的工作重心,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全区中小学德育体系,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区教育局在整合以往德育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实施“低碳德育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低碳德育”的重要意义
“低碳德育”是各学段有机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象征着文明、民主、科学、人际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低碳德育”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有利于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形成和谐无痕的育人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育人的能力。
二、围绕“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的主题
“生存方式与未来发展”就是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探索学生成长的需要,剖解学生成长的难题,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去研究德育,从学生的发展目标去研究德育,从学生的人格培养去研究德育。立足武进教育实际,改革创新工作方式,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明确五个“平衡”的原则
1.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魅力在于追求理想。做好德育工作不是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听话、懂事、乖巧,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是期望于班级纪律的鸦雀无声,而是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与健康的品质;不是单方面对荣誉的过分追求,而是关注学生的全人格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规范与创新的平衡
德育工作规范性是德育的第一个层次和模块,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最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德育工作者更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现代德育的观念,运用新素材,从规范性走向发展性、创新性、境界性。
3.教学与教育的平衡
德育工作要通过育来转变学,通过学来转变教。只有通过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满足不同学生不同时期教育需求的德育工作模式,才能促使学生心智的全面健康发展,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和谐。
4.活动与课程的平衡
德育的主题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要努力使学生在精品德育活动中升华道德境界。同时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来源于学校校本课程,不仅需要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还要落实在学生成长的大小“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德育研究课程的引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支撑,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5.理论与实践的平衡
要把德育大而空的目标拉近,降低工作重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从身边取材、细处入手,充分体现润物细无声、育人不留痕的功效。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作用,搭建德育实践平台,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通过学生体验生活和劳动,在道德行为中深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提升道德素质。
四、推进三个模式的育人制度创新
1.班集体制度建设的创新
推进班级制度创新,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体系完善,系列化、特色化的主题班队活动。把班级的整体建设作为开发学生潜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个突破口,落实德育核心地位的一种尝试。学生潜能开发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友爱的生生关系,民主的教学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注重教师自身基本功能力的提升,注重激励机制的建设,注重精英团队的打造,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全员育人制度建设的创新
全员育人制度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全员育人制度的建设创新必将对推动学校主动发展、促进教师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作用。
3.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建设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是要打破课内外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学段德育课程系统化、规范化,结合教师教育特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以开发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全面整理,设计系列校本德育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在整个完整学段、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
五、落实两个基础工程项目的全面发展
1.习惯养成教育
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良好行为规范养成为目标。在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的基础上,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的细化研究,制订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更具操作性的学生行为规范,使中小学生对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真正落实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上,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三结合教育
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加强对学校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组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的分层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及家校、社区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
六、提升五个工程项目的特色发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利用清明节、国庆节、“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和节庆日,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主权意识,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2.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和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包括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青春期教育、励志教育等方面。学校要在德育工作中应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调适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耐挫能力的培养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3.公民道德教育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公民教育项目实验学校为引领,紧跟教育课程改革步伐,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收获成功。各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教育性、时代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懂得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4.诚信法制教育
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读书节等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主要媒介作用,让绿色健康信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
5.生态文明教育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培育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低碳节能、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碳环保意识。
七、提供七项工作措施的有力保障
1.研究细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武进区中小学德育考核标准。逐步降低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德育特色研究成果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比重。从关注活动的规模转向关注活动的质量,从关注材料的丰富转向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使考核方案更加人本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其指导性、激励性的作用。
2.打造特色,推进“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建设。研究制订武进区学校德育项目实施行动计划,开展武进区中小学德育优秀项目、特色项目、精品项目评比活动。通过特色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区域内学校的育人水平。
3.加强交流研讨,定期进行项目工程研讨推进会。及时总结提炼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有效经验,将德育研究与“一校一品”建设以及中小学德育项目评比有机整合,切实提升工作内涵,加大德育成果的辐射和影响。
4.打造德育名师工作队伍,建立名师德育研究指导团队。在全区选拔一批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加快培养速度,提升能力水平,扩展影响力。在全区开展系列化、主题鲜明的班主任评选活动。
5.加大优秀学生和杰出学生的培养力度。要以“学文化,比能力;学创新,比本领;学做人,比素质”为主要内容,在广大学生中重点开展“三学三比”活动。通过海选活动,树立典型,扩大优秀学生的影响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6.推进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各校要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情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把实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加以落实。
7.构建展示平台。各校要创新思路,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各项德育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通过自我展示达到自我教育。逐步建立完善武进区中小学德育特色资源库,充分展示每一所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队活动,德育精品项目,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共享效果。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2011年12月5日
主题词:中小学 低碳德育 工程 实施意见
录入:孙雨青 校对:孙雨青 网发学校 共印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