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安排的报告
索 引 号: 014133058/2010-00104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分类: 报告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政府办  
产生日期: 2011-01-17 发布日期: 2011-01-27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武进区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2011年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相关阅读:

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安排的报告
 

    ——2011年1月17日在武进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武进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吕骏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就我区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安排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我区“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以“决战十一五,加快现代化”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五大行动”,积极应对“后危机”新考验,打造“危机后”新优势,全面完成年度和“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成功创造了“辉煌十一五”的崭新业绩。

  全区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全年预计(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全口径财政收入255.5亿元,增长25.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35.5%。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同比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00亿元,同比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投入410亿元,同比增长21.7%。工商注册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5亿美元。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1、综合实力再攀新高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同比增长15%,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发展质量更趋优化,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55.5亿元,增长25.4%,是“十五”末的4.3倍,年均增长33.6%;一般预算收入85.2亿元,同比增长35.5%,是“十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28.8%。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使我区成功获得了“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五名、“中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一名、“中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城市”等多项荣誉。

  2、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一年来,我区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及时研究出台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计划、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培育计划等“四大计划”,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高位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同比增长15%,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00亿元,同比增长21.7%,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4%。五大产业加快壮大,全年完成五大产业产值1797亿元,五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6%,是“十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4.1%;服务业占GDP比重达34%,比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较“十五”末提高了6.8个百分点;市场消费保持繁荣,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亿元,同比增长20%。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9.4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2万亩,新增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02只,“三品”种植面积占比达63%以上。4个万亩园区和13个千亩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农博园被列为省级重点农业园区。

  3、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4.3倍。利用外资质量稳步提升,外资大项目取得突破,全区引进总投资上亿美元项目8个。央企对接成效显著,新增上海电科院、中药控等一批央企国企合作项目,共引进资金40亿元。对外贸易快速回升,全年完成自营出口40亿美元,同比增长24.5%。

  (二)创新投入成效显著

  1、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高新产业势头强劲。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高新企业加快培育,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31%,较“十五”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加快完善,全区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6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全年开展科技对接活动17次,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49项。创新队伍加快壮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37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0个。

  2、有效投入取得新成效。一年来,积极通过区领导挂钩联系、五大战区分头推进、现场督查重点推进等方式,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有效投入水平,有力地增强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亿元,同比增长20%,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2%;其中工业投入410亿元,同比增长21.7%,是“十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长25.8%。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17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8.8亿元,重点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3、企业上市实现突破。常发制冷、创生医疗和旷达等3家企业成功上市;南方轴承、长海复合材料2家企业已通过证监会审核,亚邦、恒立等2家企业进入辅导期。上市后备企业加快培育,全区市级上市后备企业达19家。金融创新稳步推进,新成立惠丰、银通等5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区金融体系,有效满足了农户、农村合作社以及微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三)城乡统筹深入推进

  1、现代新城焕然一新。城市面貌加快提升。全面完成“三路一街”夜景灯光工程,延政东路建成全区首条LED示范道路;完成新天地、文慧园“两园”提升工程和人民西路、虹西路等绿化景观提升改造工。建成开放了文化艺术中心等7座城市雕塑,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启动武宜路综合改造工程,润华环球、万泽国际等功能性项目进展顺利,37个中心城区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投资55亿元。积极开展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进一步深化三级平台建设。现代新城的加快完善,使我区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中国首个“人居实验城市”。

  2、重点园区加快发展。“两区”勇挑发展重担。高新区、经发区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两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比重显著提高。“两湖”展现迷人魅力。西太湖积极推进退田还湖等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实施五星级酒店、主题公园等功能项目,全力打造“滨湖新城”;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项目一期竣工,“两湖”景观完美呈现。“两城”建设成效显著。春秋淹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春秋乐园盛大开园;科教城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与高新区的互动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园”彰显发展特色。农博园艺林园二期全面竣工,江南花都产业园、姬山古镇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三勤生态园花都水城、植物园建成;南田文化村全面启动,成为“全国绿色低碳社区”试点。

  3、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万顷良田”有序推进,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5.31亿元;二期规划通过市级论证,可腾出建设用地5500亩。“强村工程”全面启动,村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村域调整减少93个,撤村建居30个;设立“强村物业基金”,进一步加强对全区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新农村示范村创建深入开展,创成6个市级小康家园示范村和8个区现代化示范村。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56家,新增股民5.83万人。

  (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1、生态创建深入开展。以创建生态文明区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各项工作。《武进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正式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类五十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雅浦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江苏省首家低碳示范区成功获批,低碳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全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全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百分率达到96%,全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6分。

  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一年来,我区围绕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全年化学需氧量减排3854吨,二氧化硫减排2338吨。节能减排目标的全面实现,标志着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镇村环境持续优化。进一步完善镇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镇村环境水平。13个省级卫生镇通过复评检查,新创建44个卫生村。城乡绿化加快推进,全区新增绿化面积2.2万亩,其中成片造林面积8075亩。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新沟河、新孟河拓浚工程全面启动,永安河、武进港等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大力实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50个乡村生活污水净化试点。

  (五)民生幸福稳步提升

  1、为民办实事加快实施。一年来,我区积极通过目标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民办实事推进力度,全区为民办实事工程进展顺利,3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全面完成,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我区幸福武进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居民生活稳步提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万元,同比均增长10%以上。社会保障更趋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提高到人均60元/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60元。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为加快打造和谐社会、全面构建幸福武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312”工程全面完成,改造薄弱学校12所,新创建优质学校13所,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公共卫生不断加强,区康复医院、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建成投用;大学生村医工程全面启动,引进大学生村医38名;组建武进医疗集团,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医试点;启动区镇两级双向转诊,优化医疗资源使用结构,更加方便群众就医。计生事业稳步推进,镇村“世代服务”实现全覆盖,顺利通过了“十一五”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考核。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文化周末”、送戏送电影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改建和扩建村级(社区)体育健身场所55个;圆满完成第17届省运会赛事保障各项任务,并创造了县(市、区)级中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和体育人才输送“四个第一”的优异成绩。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11年,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持续回升,但局部性经济衰退依然存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失业率依然保持较高水平,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有所抬头。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总体上保持良好势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工作主线。CPI持续走高,央行连续采用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紧缩预期进一步加强。从周边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苏南地区成为全省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为我区率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建设,进一步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投入水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幸福武进,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

  201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5%;

  ——全口径财政收入确保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其中工业投入增长18%;

  ——工商登记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均增长10%;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0.5‰以下;

  ——万元GDP能耗下降5%;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分。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举科学发展之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促进产业转型

  坚持以转型升级为核心,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提升和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等“四大计划”,进一步优化全区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

  1、全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立足武进实际,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千亿产业。到2011年末,全区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5%。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围绕冶金、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稳步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档次。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保护力度,积极培育一批世界名牌。

  2、全力壮大现代服务业。坚持以“集聚人气、完善功能、提升档次、增加总量”为目标,不断强化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的支撑作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建设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凌家塘农副产品等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推进“八大街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打响武进旅游品牌,全力塑造“花都水城?浪漫武进”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高新区物流园、东港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引导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建设以工业设计、网络游戏研发、体验创意产业为主的集聚区;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到2011年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3、全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都市生态农业。紧紧围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推进4个万亩级和14个千亩级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生产能力。立足全区农业特色和主导产品,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动物疾病控制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化支撑能力。

  (二)立创新投入之本,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展后劲

  坚持以创新投入为支撑,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武进制造”向“武进创造”的转变。

  1、狠抓重点项目强投入。深入完善领导挂钩联系、现场推进、五大战区推进、联席会议等项目推进制度,大力营造全区抓项目、促投入的浓厚氛围,不断加大有效投入水平。全面落实引进设备增值税抵扣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投资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进一步优化全区投资结构。到2011年末,全区新兴产业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70%。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库,努力为争取土地点供和资金扶持打下坚实基础。

  2、狠抓科技创新促提升。围绕常州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全面推进“1148”工程,进一步完善4个专题产业园和8个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编制,引导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园区。大力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集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产品应用于一体的省级低碳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级低碳示范区。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加快培育高新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1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产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550亿元。加快完善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重点建设常州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深入突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对接;大力引进创新人才,重点围绕创新型园区建设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3、狠抓资本运作求突破。积极跟踪重点上市企业,对已报证监会和拟境外上市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上市动态,协调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已列入上市后备的企业,帮助企业梳理历史沿革问题,重点推进今创等一批企业的上市前期工作。同时,深入开展调研,全力挖掘配置上市资源,形成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2011年,全区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

  (三)谋对外开放之效,加强重点园区建设,全面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以重点园区为载体,加快完善平台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有效增强全区经济发展活力。

  1、谋求招商引资新成效。按照“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引进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以及行业领军型企业,全力实现重大外资项目新突破。加快专业招商、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装备制造、LED照明等绿色产业体系,完善我区产业链。重点围绕大型物流、研发设计、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着力引进高端服务业。加大央企对接力度,引导更多的区内民营企业与央企、国企合作。

  2、谋求对外贸易新提升。以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出口基地建设和出口品牌的促进机制、扶持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充分利用武进出口加工区、世贸中心等平台,引导和推动我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抢抓人民币升值、国外资产缩水的机遇,支持区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年内外经营业额争取突破1亿美元。

  3、谋求重点园区新突破。高新区和经发区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切实提高高新区、经发区对项目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全面打造我区产业集聚发展高地。重点推进出口加工区、低碳示范区、西太湖国际智慧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积极推进环球动漫嬉戏谷、万泽太湖山庄等项目建设,加快品牌宣传,积极打造重要旅游目的地。全力促进科教城与高新区的互动配合,真正实现与武进的互动双赢;春秋淹城要继续完善功能,积极推进春秋乐园一期延伸工程,全面打响淹城旅游品牌。大力推进农博园姬山古镇、江南花都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园区。

  (四)求统筹发展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全面优化城乡环境

  坚持以统筹发展为方向,加快现代新城建设步伐,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环境面貌,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造“魅力武进”。

  1、加强现代新城建设。以建设国际高品质精致城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全力推进现代新城建设。继续完善城市路网,重点推进玉塘路、人民东路改造、广电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景观,大力实施常武路-长虹路交叉口水景工程建设,提升常武路、花园街等城区主要道路及减去景观,新建10个街头绿地。加快优化城市功能,全力推进武宜路两侧整体开发、润华环球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八大街区”。加快“滨湖新城”建设,重点强化与中心城区的规划衔接,加快启动淹城路以西、延政路两侧连片地块的城市开放,强势推动城市发展向西延伸,努力实现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城”的互动发展。

  2、加强新农村建设。按照《武进区城乡一体化改革实验方案》,加快研究出台一批新的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建设“万顷良田”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加快启动二期工程。深入开展“强村工程”,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全年新增年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15个。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四大合作”组织发展,全年累计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重达到48%以上。积极开展和谐村庄创建,年内确保60%以上的行政村创成和谐村庄。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生态文明区”为目标,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10大类、50项工程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创建有序推进。大力开展细胞工程,继续推进各级生态村和生态文明示范村、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点源污染源控制,重点控制工业污染源,不断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继续开展入太河流综合整治,巩固太湖水整治成果。到2011年末,全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分。加快建设低碳示范区,全面实施低碳科技展示中心、低碳研发集聚中心、低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低碳生活配套中心等基础工程建设,把低碳示范区打造成为“低碳武进”的响亮名片。

  (五)展幸福和谐之貌,加快改善民生民本,全面构建幸福武进

  坚持以民生改善为目标,稳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全区人民幸福感。

  1、有效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构建城乡就业普惠制度,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实现就业机会均等。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强化创业平台建设,全面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均增长1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建立筹资水平动态增长机制。大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

  2、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加快完善教育体系,高水平普及幼儿教育及十二年基础教育,加快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武进人民医院南院二期、阳湖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建立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兴医疗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文化强区”,加快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凤凰谷”、特色文化博物馆、文体活动中心、“星级农家书屋”等建设;积极开展“文化周末”、送戏送电影下乡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体育设施,重点推进曲棍球基地迁建、新体育场等体项目建设。

  3、积极营造和谐安定局面。以保障公共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全面建设“平安武进”、“法治武进”。加快完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完善纠纷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巡防机制改革,适时落实技防扩容提升建设,实现人防、技防和物防的最大效能。建立严打长效机制,加大治安难点乱点整治力度,确保治安安定。全面推进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豪情满怀;踏上新的征程,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打印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