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信息名称: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目标、措施
索 引 号: 014133074/2010-00013
主题分类: 文秘工作 体裁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其他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经信局  
产生日期: 2011-01-26 发布日期: 2011-02-2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目标、措施

相关阅读: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目标、措施
 

第一部分   2011年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狠抓投入调结构,抓好产业升级,加大项目推进,突出产业集聚,推进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使我区工业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340亿元, 增长1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930亿元,增长22.9%。
      2、全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3252亿元,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65亿元,增长23.1%。全区工业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共310家,其中,10亿元至50亿元企业23家,50亿元至100亿元企业4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
      3、全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90亿元。
      4、工业投入完成412.22亿元,增长22.33%。
      5、五大产业完成总产值1797.9亿元,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1.36%。
      二、今年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1、强化对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年初及时出台了《2010年武进区工业经济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蓝皮书,共7大类23项工作,并具体分解落实。突出转型升级主线,协助出台“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传统产业提升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等“四大计划”。加大对工业经济组织推进力度。抓好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实施相关调控和服务措施。认真牵头组织协调了国家级光伏产业年会在我区成功举办,同时承办省电动汽车产业年会、服装节等重大活动。组织赴北京、西安、东北央企对接活动。
      2、狠抓产业转型升级。以实施“四大计划”为抓手,狠抓以五大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龙头企业。2010年,全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达1797.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61.36%。新兴产业投入超过280亿元;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2010年传统产业改造投入132亿元,其中装备及技术投入占投资总量的60%。加快培育龙头企业。2010年,年销售超50亿元以上企业达7家。
      3、狠抓创新投入。千方百计挖掘项目源,全年累计千万元以上项目563个,当年完成投资355亿元。全力推进重大项目。44个列入市重点项目,总投资308.6亿元,2010年完成了投资74.8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02.67%。其中玉柴等12个项目已超额完成全年投资指标,新康华等8个项目年内竣工;101个区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240.4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94.6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01.4%。积极争取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盘子”。推荐成功新誉集团等2个项目进国家工信部重点产业振兴项目,成功推荐润源经编等3个项目进入了工信部中小企业技改项目,组织龙城精锻等46个项目进市重点支柱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项目。全年我局为近200个各类企业和项目争取获得了上级扶持资金共1213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个,获扶持资金1330万元,省级项目26个,获扶持资金1800万元。
      4、狠抓新增长点培育。全区有65家企业列入常州市200个新增长点企业。新增长点中增幅较快的有盛洲铜业,增长95.0%,净增26亿元;格林保尔增长245.3%,净增7亿元;国茂集团增长60.4%,净增6亿元。全年100家区级新增长点企业净增销售371.39亿元,完成区年度目标任务(300.8亿元)的123.5%。全年65个市级新增长点净增销售288.38亿元,完成新增量目标的108.4%。
      5、狠抓产业集聚。全力推进“1148”工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明显加快。2010年我区荣获“江苏省现代农机装备产业之都”和“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名城”区域性特色经济荣誉称号。2010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8%左右,成为我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全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内企业总数达3075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830.7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56.29%。10家重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920.55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28.31%。其中6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百亿。
      6、狠抓“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突破性成果 。我区被确定为全省6家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信息产业园被认定为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成为省级信息产业园区。津通工业园被认定为全省第二家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年内有望获得国家两化融合促进中心荣誉称号。组织13家企业申报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瑞声光电获省首批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7、狠抓科技创新。全区工业企业共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980只,实际新产品投产数810只,其中22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15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200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35.5%,工业企业投入开发费比例达2.0%。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
      8、狠抓节能减排。贯彻国家和省、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节能技改投入,实施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和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下半年,面对我区单位GDP能耗指标不降反升的严峻态势,在区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多措并举狠抓节能降耗,重拳出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顺利实施了中天焦化关闭停产工作,到四季度末,我区一次性能源消费量迅速回落,而规模以上工业产销仍达到23%左右的增幅,全区单位GDP能耗由升转降。全年完成企业能源审计20家、清洁生产审核28家、节能监测25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90台套。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39项,总投资8.8亿元。


第二部分    2011年工作重点


      2011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转型升级主题,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服务业提速”四大计划和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的要求,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有效投入;加快推进节能降耗,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工作重点为:
      1、抓新增长点培育,促产业做大企业做强。以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培育计划为目标,确保全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对100家超3000万元以上产值增量的企业建立联络员挂钩制度,每月进行营运跟踪监测分析,随时帮助协调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力争100家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420亿元。二是培植10家重点企业再上新台阶,力争超10亿元企业总数达4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4家以上,50—100亿元企业达6家以上,10—50亿元企业达30家以上。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跨采会、博览会,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尽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困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有效生产,争取超亿元企业达350家以上。四是建立竣工项目投产达产倒逼机制,确保中天钢铁新区二期项目、玉柴重工、盛洲铜业二期、柳工、恒力油缸、国泰、光宝科技二期等一批竣工项目投产达产,努力实现全区竣工项目达产后新增产值超200亿元。五是全力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继续狠抓五大产业发展。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0%,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完成产值1150亿元,成为我区首个超千亿级产业。确保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00亿元以上。
      2、抓有效投入,促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将把项目建设作为有效投入的关键抓手,通过项目大建设实现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由于资源性瓶颈制约,今年工业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压力巨大,但稳步增长的决心不能动摇。目前,我们已初步排定今年超千万以上工业投资项目258个,计划总投资739亿元,今年计划投资270.9亿元,其中212个属五大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占比为87.3%;新开工项目有126个,今年计划投资121.5亿元;总投资超10亿元以上大项目25个,今年计划投资85亿元。为确保今年工业投资完成486亿元,我们将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一是为列入市44个(总投资315亿元,当年投入87亿元)、区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82亿元,当年投入142亿元)做到零距离服务,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二是提前为汉能、华晨等超10亿元投资项目做好产业咨询、手续批办、土地点供等前期准备的服务协调工作。三是注重化解资源制约矛盾,强化项目投入强度,引导企业盘活闲置厂房,用足存量土地。四是积极跟踪上海电科院、中药控、陕鼓动力等一批央企、国企合作投资项目推进,同时继续组织央企国企对接活动,力争今年合作投资新项目5个以上。五是大力引导产业链招商,重点扶持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千方百计优化投入结构,确保今年五大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70%以上,技术和装备投入占比达70%。六是继续收集挖掘项目信息资源,认真落实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和项目协调服务会办制度。认真协调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确保项目投资推进顺利。
      3、抓特色园区,促产业集聚。统筹优化开发区和镇工业集中区产业布局,继续抓好区镇共建工作,全面提升我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全力推进“1148”工程,加快特色产业集聚。一是全力以赴推进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4个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二是进一步对8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编制优化工作,加快轨道交通、太阳能光伏、电子元器件、现代家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信息产业8个省级以上产业基地(特色园区)发展再上新水平,真正形成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高地。三是着力推进镇级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做大做强湖塘纺织、横林地板、邹区灯具等10个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区。力争实现超百亿的镇级工业集中区达10个以上。四是确保完成“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和传统产业提升二大计划的工作任务,突出重点扶持好光宝、柳工、今创、远宇、常发、顺风光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规模企业。五是注重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今年再组建2个产业联盟,尽快促进优势产业,拉长延伸产业链,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六是积极贯彻《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加快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着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力争明年高成长形中小企业经济总量比今年提高30%以上。
      4、抓技术创新,促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深入企业收集整理企业技术需求与技术难题,为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进一步加强与常州科教城的联动创新,充分利用好科教城的科技与人才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外资机构来我区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结成技术战略联盟。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平台的建设。争取培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力争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1100只,实际投产900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450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35.8%。
      5、抓两化融合,促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实现工业化为城市化创造条件,推进两化融合是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创新和集成利用,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今年我们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制订两化融合实施意见。制订两化融合规划,建立两化融合工作体系,深入两化融合试点工作,依托信息产业园、津通工业园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我区的两化融合建设步伐。二是认真编制我区“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努力开拓创意产业市场,积极培育新兴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建立和逐步完善集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信息网络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物流的自动化。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认真落实区委关于《加快发展常州信息产业园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常州信息产业园建设步伐,年内完成引进国内外10家以上知名软件企业进驻,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确保完成SaaS(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尽快发挥其应用示范和产业服务的载体作用,搭建并吸纳第一批200家以上中小企业使用。四是认真实施省提出的企业两化融合“135”计划和“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的“百千万”工程。明年确保2个特色产业园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1家物联网企业创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基地,5家重点企业创建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0家中小企业创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争取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原获得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基础上,今年确保创建成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区。同时努力争创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五是认真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现代生产性物流业发展步伐。同时按照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武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要求,今年一季度确保“武进工业设计园”落成开园,争取引进8—10个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企业设计团队入驻。促进我区更多的工业企业形成完整的设计—制造产业链,打造“武进设计”品牌。
      6、抓节能降耗,促生态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节能和循环经济新技术,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确保实现年内全区万元GDP能耗再下降4%左右,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再下降8%左右。一是加强节能基础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严把源头控制,开展新、改、扩建项目用能评估,完成能源审计20家,节能监测20家。二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通过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指导督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争取完成2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结合生态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全区循环经济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四是加快实施节能技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加快淘汰“两高一低”生产设备和落后生产工艺,重点淘汰“五小企业”落后工艺(小火电、小水泥、小化工、小纺织、小印染)等年内完成60台套落后淘汰任务。五是加快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依托全省首家低碳示范区的优势,着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实施一批节能低碳示范工程,走出一条高新产业、低碳社区、低碳交通和新兴能源等低碳化道路,为最终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      下载本信息公开文件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