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高效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武进人多地少,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我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效率,高效农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一、2010年武进区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发展特点
多年来,武进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蔬菜、果品、花卉苗木、水产为重点,强力推进高效设业建设。2010年末,全区高效农业(不含水产)面积为38.10万亩,比2009年增长19.8%。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1.4 %,比2009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高效农业中,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为8.7万亩,比2008年增长2.5倍,设施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4.0%,比2008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 2010年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5万亩,累计达9.6万亩,比2009年增长5.5%,占全区水产面积的76.8%,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武进区高效农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农业逐步向设施高档化、产品高端化方向转变。在设施方面,2010年末武进区高档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面积分别达613.0亩、16714.2亩,分别比2008年增长5.0倍、1.9倍;在产业方面,花卉园艺、时鲜水果、蔬菜、规模畜牧业等既是武进设施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品种,也是亩效益万元以上的主打品种。在效益方面,亩均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较快增长,2010年新增亩均效益5000元—10000元的面积比上年增长30%以上,新增亩均效益万元以上的面积比上年增长1倍多。
2、高效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2010年,武进区根据常州市“双百万工程”建设目标,结合武进高效农业发展现状,按照“做强花木业,放大林果业,提升瓜蔬业,突破畜牧业,调优水产业”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了花木、水产和林果、蔬菜、规模畜牧业五大区域化高效特色农业经济板块。2010年,花木面积达15.5万亩,比上年增长12.0%,实现花木销售额(含园林绿化工程)25亿元,市场交易额超50亿元;果品面积5.9万亩,全年产量5.13万吨,产值2.5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7.3%、6.9%、19%;高效蔬菜生产面积8.9万亩,设施蔬菜生产面积3.6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5.5%和9.1%,蔬菜产量达34.27万吨,产值4.08亿元,同比增长5.4%和7.4%。生猪饲养量47.4万头,出栏31.5万头;饲养家禽2273万羽,出栏1841万羽,2010年肉类总产量53372吨,牛奶921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9.6亿元,比上年增长5.5%。高效渔业总产量达3.6万吨,产值达6.9亿元。
3、高效农业多元化组织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武进区注重结构调整,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农民”等联结形式,保订单、保收购,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力量。截至2010年底,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9 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50.9亿元,比去年增长15.1%。截至2010年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累计达到198个,农村股份合作社达25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达920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25.3%、56.2%、1.9%。
4、高效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明显。武进区以精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我区累计有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个数累计达300只,名优农产品累计达51个。“阳湖”牌水蜜桃、焦溪“二花脸”猪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雪山草鸡”、康乐农牧种猪、现代畜牧娟姗奶牛、“太湖三白”等品牌享誉国内外,增加了武进区农副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了高效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5、高效农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在高起点规划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园、农博园、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万亩优质稻米园4个万亩园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拓展高效农业的都市服务功能,不断向生态、观光的产业空间延伸,开发了农博园、龙潭湖观光旅游区、三勤生态园等19个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农业生态旅游景观,其中有5个观光景区被评为全国旅游示范点,“一产促动三产,三产促进一产”的高效农业双促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二、高效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区高效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投入,已经初步形成了内容较为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主体产业群。但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高效农业的发展水平,我们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困难。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要求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而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基础。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正在逐渐降低,农民和基层组织的流转意愿较强,但农户在实际流转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涉及的农户多,每个农户的想法不一致,协调难度大;二是租赁金与农民自种收益有差距,特别是专业蔬菜地、草坪地等经济作物,农民不愿流转;三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导致转入的业主不愿支付过高的租金,这种差异形成土地流转障碍阻力,从而影响了经营规模的扩大。
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区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当前我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瓶颈,农业生产贷款很难得到满足。银行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风险较大,一般对于农民数额较大的贷款都要求有相应的抵押物,但是在农村,由于农民对土地仅有使用权而无处置权而无法抵押,对于农民的房屋来说,作为“小产权房”,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也没有作为抵押物的功能,所以,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物,这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农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缺乏金融的支持是制约现代高效农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人才支撑不足。现代高效农业是建立在高层次管理和高科技基础之上的,这些离不开农业管理和科技人才。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农业就意味着脏又累,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农村管理和科技人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制约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全区高效农业的几点建议
武进发展高效农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便利的交通条件,在物质基础、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等方面已具备了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扩大高效农业发展规模、提高高效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区目前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服务。要结合本地的环境资源特点和市场的需求,全面开展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规划,并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其次是要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分析,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指导和信息服务。尤其是特色农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对功能单一、市场单一、出口依存度高、储运保鲜困难、加工水平低的特色农产品,尤其需要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和指导,避免因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搭建平台,扩大本地品牌的影响。
2.加强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政府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增强高效农业抵御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创新信贷支农机制,搭建信贷支农平台,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快推进扶持高效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确立农业保险为政策性法定保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维护农业保险公司的权益,保障其正常运转;扩大理赔范围,提高农民和农业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减低农业经营的风险。
3.创新高效农业的运行机制。积极拓展引资、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民间、工商资本和外资,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农业开发,促成相关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休闲农业的亮点、高效农业的样板、农民增收的典范”。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较成功的高效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主要是“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如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要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4.加快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入股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转移。
5.积极推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人才向农村集聚。要引导人才到农村扎根,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创业,鼓励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贫,为农业产业调整输入更强劲的科学和管理力量。同时帮助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要加大对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