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加快五大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纲要(2008年-2010年)》制定的目标和任务,高扬振兴五大产业旗帜,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政策扶持,努力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作合力、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共同推进五大产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完成了纲要制定主要目标与任务。同时,五大产业日益成为引领全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动力十足,亮点频现。
一、2010年武进区五大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1、总量规模全面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2010年,全区五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2079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62.2%。完成工业总产值1797.9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销售收入1750.8亿元,同比增长22.0%,产销两项指标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的61.4%、61.1%。
五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140.8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3%,49.7%,领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幅9.3和 3.3个百分点,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74.0%、76.8%。
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五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产业
企业数
(家)
产值
(亿元)
同比增长±%
销售
(亿元)
同比
增长
±%
利税
利润
合 计
2079
1797.9
21.9
1750.8
22.0
140.8
45.3
100.5
49.7
先进装备制造业
1331
867.7
20.5
842.3
76.1
50.3
54.3
电子信息产业
241
267.7
24.8
259.8
25.4
22.4
26.5
17.8
27.2
新材料产业
411
567.0
21.2
558.0
21.5
32.7
41.9
20.9
50.5
新能源及
环保产业
23
47.9
63.9
45.8
57.7
5.1
253.1
4.4
320.6
生物医药
医疗器械产业
74
47.6
11.0
44.7
10.0
4.5
10.5
3.1
3.7
2、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10年,
我区五大产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在工业投资中占比达66.3%,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全区固定资产(设备)增值税抵扣超过1000万元的19个重点项目中,18个为五大产业项目。世界机械500强玉柴和柳工纷纷落户武进,年内完成投资13亿元;光宝集团和顺风光电扩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年内分别完成投资5.2亿元和5.1亿元。
3、重点企业支撑明显,龙头企业加速领跑
从企业组织规模看,重点企业规模效应较为突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2010年,五大产业拥有产值超亿元企业28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27.1亿元,同比增长24.4%,占五大产业总量的73.8%,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23家,累计完成产值659.4亿元,同比增长37.9%,占五大产业总量的36.7%,对全部五大产业贡献份额高达56.1%。
4、创新优势突出,产业效能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以五大产业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五大产业领域大部分重点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今创集团连续五年年均新增专利10多件,企业销售收入从不满3亿元迅速扩张到40亿元,成为江苏轨道交通基地的重点骨干企业。江苏新科集团与清华大学、中国高清联盟等机构联合,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蓝光 CBHD,又一次引领了中国影碟机行业的产业变革。
2010年,五大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36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2.6亿元,实现利税114.6亿元,实现利润8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21.3 %、46.9%和50.5 %,四项经济指标占五大产业总量的比重均在70 %以上,对五大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达74.8%、74.0%、83.4%和85.3%。
二、各产业发展特点
2010年,我区五大产业总量规模跃上新台阶,经济效益实现新提升,运行质量得到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成为武进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装备制造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我区工业经济的优势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1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147 家,10亿元以上企业11家。2010年规模总量列五大产业之首,实现工业产值867.7亿元,增长 20.5%,占五大产业总量近半壁江山。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形成研发、制造、配套的一条龙体系,成为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产业基地的主要生产基地。
轨道交通业的两大龙头企业今创集团和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亿元和 38.0亿元,同比增长31.0%和19.9%,发展前景喜人。近几年来,武进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自身产品的优势,得益于武进区对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潜力的把握,武进轨道交通行业引领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必将实现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规模化跨越式发展。
2、电子信息产业
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教强实力,拥有规模企业241家,完成产值267.7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销售亿元以上企业33家,比去年增加6家,10亿元以上企业增至4家。其中光宝科技自落户武进高新区以来,实现裂变式发展,2009销售不足亿元,2010年已完成销售20亿元以上。瑞声声学生产的手机发声,受话器件等配件早已进入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系统,引领了全新的手机触摸潮流,最新研制成功的超薄平板电视用的高保真扬声器阵列音向系统将成为公司一大增长点。
3、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是我区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早在2003年11月就批准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武进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以功能涂料、功能纤维及其制品、新型水处理剂、新型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纳米材料六大功能材料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该产业目前拥有规模企业411家,2010年完成销售558.0亿元,占五大产业销售的31.9%。其中亿元以上企业74 家,比去年增加近20家。已形成以亚邦集团为首的有机化学原料、涂料和树脂行业;以江南实业、武帆合金、电解铜厂为首的铁合金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等多个龙头产业。
4、 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我区的新能源及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形成光伏产业和风力发电设备两大主导产业,是我区目前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2010年,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速度全面上扬,产出规模整体提升,23家规上企业完成销售45.8亿元,增长57.7%.,比上年提高 31.3个百分点。23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销售增速超过100%,有近一半的企业增速超过50%,对全区五大产业贡献率比去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5、生物医药产业
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在五大产业中规模小,但发展潜力较大,产业优势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以佳尔科药业为龙头的医药原料药业,以康丽医药和聚荣制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业,以康华医疗器材和创生医疗器械为龙头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全区医药产业拥有规上企业74家,其中上亿销售企业14家,全年完成销售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目前,创生医疗和康辉医疗已成功上市,在资本市场取得新突破。
三、五大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2010年,我区五大产业虽然整体发展良好,但产业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新能源及环保产业增长迅猛,全年23家规上企业完成产值47.9亿元,同比增长达63.9%;而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材产业74家企业全年仅完成产值47.6亿元,同比仅增长11.0%,远低于同期工业经济和五大产业的平均增幅,并且由于缺乏行业新增长点的带动,这种状况目前很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同样,在五大产业各重点产品群之间,轨道交通、光伏、高分子材料等产品群持续快速发展,而家电、环保等产品群发展相对较慢,汽车、动漫等产品群的发展在短时间内难有实质性突破。 2、制约因素多方存在
近年以来,我区五大产业发展受土地瓶颈制约的矛盾依旧十分突出,各镇、开发区都面临着严重的用地缺口,不少投资较大,前景看好的五大产业项目,因为没有土地指标迟迟不能实施。当前我区光伏产业十分红火,但随着国外产业政策的调整,如德国等国家逐步取消太阳能发电补贴,可能会对以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国内光伏市场启动不如预期的迅速和充分,相对光伏企业最近的投资热情,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能还会面临波折。
四、发展建议
1是加大产业投入。加大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充实五大产业优势产业发展基金,及时做好各项扶持政策的兑现工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着力为产业发展开辟绿色金融通道,主动向上级银行争取更多优惠政策、更多贷款审批权限。引导并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积极争取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发放权。
2是壮大产业规模。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大对主业突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其上规模、上台阶。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企业发展,做大产业总量,提升产业规模。
3 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开发;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和区域品牌,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加大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力度,鼓励支持企业申请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不断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