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林工作思路和措施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尾之年,我们一定要把准基调、充分准备、全面启动、不折不扣完成既定任务,为武进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石。
2010年全区农林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2008-2010年武进现代农业发展行动纲要》的要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优势,强化服务,为促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主要目标任务是: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增4%以上;稳定水稻种植面积25万亩,水稻单产继续保持全市全省前列;秋播三麦19万亩左右,油菜2万亩左右,全年粮食总产2亿公斤;围绕市“双百万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礼嘉、邹区、横山桥“万顷良田工程”3个5000亩试点,新增标准粮田4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6000亩;茶叶生产面积保持3800亩,产量150吨;果品生产面积保持5.8万亩,产值2.1亿;花木面积保持15.1万亩,市场交易额超28亿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设施50个;申报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共10个;加快“一所、二中心、六园区” 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建设目标;强化护林防火和动物防疫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执法工作,确保农产品安全。
围绕以上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的全区农林工作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围绕一个中心发展。
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为实现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增4%以上的目标,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2010年围绕提升六大特色板块产业这一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优质稻米产业,稳定粮食布局。
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的原则,在礼嘉推进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万顷良田”试点,确保面积5000亩以上。同时,结合“市双百万亩”标准粮田4万亩建设指标,以丰产方和标准良田建设为核心,发挥水稻种质资源优势,提高水稻单产,辐射全区14个镇的25万亩的水稻生产。
2、花卉苗木产业,突出重点推进。
2010年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花木结构有序调整,确保花木生产面积稳定在15.1万亩。主要打造农博园“6+1”工程建设,即江南花都产业园建设工程、花木市场南扩工程、艺林园提升改造工程、紫薇园人防疏散工程、红月亮农家水庄重组改造工程、玫瑰园建设工程和姬山古镇景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花卉、园艺资材交易区、生态观光园、科普基地、生态会所等,做到苗木生产与休闲娱乐两结合。
3、经济林果产业,实施规模发展。
进一步科学确定果品发展规划,扩大种植规模,确保果品生产面积5.8万亩,产量4.8万吨,产值2.1亿元。一是积极参加各地区果品展销会,大力参与各级各类果品评比活动,扩大对“阳湖”水果系列的品牌推介力度。二是在我区重点果品生产基地,新建或改扩建基地市场或1—2个果品专业市场,扩大销售渠道。
4、生态水产产业,彰显高效养殖。
由于受太湖水体水质和水环境保护的制约,湖泊围网生产面积大幅度缩减。因此,水产业发展将更大程度地依靠内在潜力的挖掘。首先,做好新品种引进、示范及推广服务,依托渔业科技示范园名特优新品的引繁工作,积极推动全区水产养殖品种调优和技术进步。其次,通过宣传、示范等多种手段,加大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推广,提升水产品质量,减少面源污染,建设集约化、生态化、高效化的现代渔业。
5、设施蔬菜产业,提升技术水平。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亮点。今年一是要扩大棚室栽培面积,大力推广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增加复种指数。二是以时令特色瓜蔬为主攻方向,及时引进高新品种及种苗,扩大新品蔬菜的种植面积。三是引导、鼓励建设无公害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四是通过建立各类奖惩措施,引导蔬菜产业往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方向发展。
6、规模畜牧产业,保障健康发展。
根据区政府办《关于规范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大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力度,严格落实区政府提出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发展区的相关规定。大力探索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龙头企业中推进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项目进程,降低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康乐、立华、春晖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武进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打造两大服务载体。
1、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进一步整合,采取创新体制、机制与出台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手段,扶持、鼓励水稻所专家的科研攻关。建设我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中心,改善和提高我区水生动物疫病的检疫、检测水平,为我区渔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加快武进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内研发中心和科普展示中心建设。加快筹建我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全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区畜牧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加快筹建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品牌农产品检测频率,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服务机制建设。
一是加大年轻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下基层拆迁锻炼、信访挂职跟学、全区中层干部交流轮岗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实践能力。二是结合实际,做好局属各科站的设置与安排,明确各自职责,理顺相互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结合镇级机制改革,对镇农技人员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四是继续推进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上级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三)、推进各类园区建设。
围绕市“现代农业双百万亩”工程,按照区“一镇一业千亩园区、一村一品百亩样板”要求,结合邹区、横山桥2个“万顷良田”试点,规划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重点推进江南花都花卉产业园、邹区设施蔬菜产业园、龙潭湖农业生态园、武进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礼嘉农牧结合示范园、设施蔬菜加工园等园区建设。以建设苏南一流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为目标,对各类园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园区向集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真正成为常武地区乃至苏南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典范。
(四)、落实四类防控工作。
一是森林防火工作。强化灾前防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科学防控水平,确保森林火灾零火警。二是动物防疫工作。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上级部署的防控行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实现“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流行”;三是水稻病虫防治工作。强化稻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预测预报工作,积极推行农药减量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减轻面源污染率,为丰产丰收提供保障。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工作。有序开展各类农产品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五)、加快五类载体建设。
1、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拓展农业潜能。
我们将根据自然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重点支持“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项目的实施,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三条旅游轴线积极申报农业项目,发掘相关产业的潜能;积极组织经营者走出家门,学习外地休闲观光农业成功的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培训经营诀窍,指导经营户不断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2、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效益。
一是加强“三品”建设。2010年计划申报“三品”10只。通过“三品”申报,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加大“三品”监督抽检力度,确保“三品”的信誉。 二是加强品牌农业的扶持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形成农业品牌产业链;整合品牌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武进农业品牌;充分挖潜,在品牌中注入历史与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加强农副产品的推介。重点利用淹城农家菜一条街、武进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中心、农副产品展销会等各类载体的推介力量,不断提高武进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实施农业环境整治,彰显生态效应。
造林绿化工程:通过开展城乡绿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环境形象和绿化水平,并加强对全区绿化工程的长效管护。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态拦截工程:继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工程建设50个,生态拦截工程30万平方米,6个河浜的生态拦截工程。围绕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的任务要求,积极开展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发展有机肥生产,拓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渠道。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拓性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为农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基石。通过在藻水分离站、蓝藻打捞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的运作中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加快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太湖水环境治理的效果。
4、依托项目抓手,提高产业水平。
一是根据现有资源,积极寻找可行性项目。通过广泛调研,深入挖掘,强化包装,健全项目库。二是通过政府扶持、鼓励,积极申报、争取各级各类项目,使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财政支持逐年增多。三是鼓励、引导农民企业家开发农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扩大企业规模。四是通过各类项目的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向高效农业发展。
5、围绕农林场圃资产保值、增值,挖掘场圃潜力。一是在挖掘现有资源的同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场圃开发,使农林场圃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二是加强场圃财务管理,规范职责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场圃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并做好场圃的安全、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