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文件
武科发〔2010〕1号
关于印发《二OO九年度全区科技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印发《二○○九年度全区科技工作总结》,请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更好地开展2010年度的科技工作。
二○一○年元月十八日
二○○九度年全区科技工作总结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上水平”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迎接挑战、寻找突破,大力推进“八个一批”、全力完成“十大目标”、突出抓好“九个五”、力争实现“六个新”为重点的“8156”工程,积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努力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实施科技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动高新产业发展
一是科技项目申报实现新突破。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着力提高科技项目的申报层级,拓展科技项目的申报领域,加大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的争取力度。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项目840项,有15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共获得上级资助资金1.45亿元,其中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项,获445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省工业支撑、省创新资金等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分别占全市的32.18%、28.6%、69.23%和53.85%。二是高新企业培育有新发展。一方面按照新税法对已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政策落实,另一方面对照高企认定标准对全区企业进行梳理评估,通过媒体推广、讲座辅导等方式加大新税法及新认定标准的宣传力度,开展了2期申报培训班,近400多家企业500人次接受了培训。全年共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0家,共认定62家,全区累计达117家;全年共组织申报民营科技企业170家,认定170家,全区累计达357家;全年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77只,认定145只,全区累计达753只。三是高新产业规模上新台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有效促进全区高新产业量、质的同步增长。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战略性新材料等产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01亿元,同比增长40.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去年底的38%增长至46.24%,在国际国内形势全面趋紧的情况下,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逆势发展的态势,表现出明显的抗跌、抗压性,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进程正不断加快。
二、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全过程。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常州侨裕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等单位继续保持了较高的专利申请量,对其它企业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全面支持建设佰腾科技公司的专利信息服务检索平台,并会同该公司编制了《武进区知识产权发展分析报告》,对我区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分析研究,对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前瞻性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全区的专利申请资助经费由2008年的15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200万元,今年1-11月份,完成专利申请量419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422件;专利授权1330件、其中发明专利95件,发明专利的比重有显著提高。预计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超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达540件。三是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充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宣传形式和方法,牵头组织常州电视台、武进电视台、武进日报社对全区的专利先进企业进行采访,对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会同常州市武进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在武进区乐购超市广场举办了一场“4·26”法制宣传;会同区文化局在积极开展以“打击非法出版物”为主题的专项整治活动,对辖区内侵权盗版制品及各类非法出版物进行了集中检查、清理和收缴。形成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实务知识培训、宣传的服务网络和体系。
三、以发展载体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是推动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全年围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共组织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认定16家;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认定6家;申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家;申报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认定5家,争取上级经费400万,立项率100%;申报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项,认定2项;申报常州市重点实验室5家,公示认定4家。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落户武进,总投资6亿元,获省级科技经费1000万元资助。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业载体建设。今年科技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市级孵化器4家、省级孵化器2家,全区孵化器总数达12家。为进一步整合共享全区孵化资源,提升各孵化器的孵化能力和后续发展力,依托武进科创中心成立了武进创业孵化器联盟。通过半年多的建设,围绕入驻海归团队服务及自身发展,科创中心争取了“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块牌子,组织了CETC第十四研究所科技成果与物资供需洽谈会等3场大型科技对接活动,组织了风投对接、服务机构对接等8场创新沙龙活动,提供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工程技术文献资源库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为200多家企业提供项目咨询、包装、培训等多种服务;区高新技术风险担保公司也全力为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今年新增担保资金2.4亿元,全年共为49家企业提供担保,累计担保额为12.6248亿元。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人才,只有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才能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今年以市区海归人才引进工作为抓手,共引进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35个,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15个,其中6个人才(团队)进入专家面试。在科技部帮助下邀请了高层次专家团队对129个区海归创业人才项目进行了技术评审,其中61个海归创业人才项目进入综合评审及面试,47人被确定为区领军型海归人才。
四、以产学研合作为渠道,持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
一是抓好重点科技活动。今年以来,共组织了武进党政企业代表团赴浙江及东北产学研活动、2009国际先进成型技术产学研活动、2009轨道交通国际论坛产学研活动等25次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搭建对接合作的桥梁、拓展创新发展的视野。全年共签订合作意向项目251项,新增实施产学研项目93项,新增投入4.8亿元,新建产学研基地和研发中心21家。二是加大与科教城的有效对接。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条船、一家人、一个目标”的要求,积极与科教城开展工作联动,推进我区企业与科教城入驻研发机构的紧密合作,提升我区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我局组织全体人员走进科教城,与入驻科研机构、在孵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为更好地服务科教城相关单位打下了基础。为进一步加强与科教城的工作联动,选派了一名高新科副科长到科教城挂职,指派一名副局长负责整体工作协调沟通,并以此为基础,有序开展常州科教城研发机构武进行活动,全年共走进礼嘉、遥观、横林、牛塘、经发区等10个镇、开发区,累计组织成果200项,参与企业350家,形成意向项目51项,签约项目25项。三是重大产学研项目实现新突破。环境友好型无卤阻燃材料、2-3.5兆瓦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四驱动力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江苏安格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与江苏工业学院合作建立的常州阻燃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进展良好,引进了德国、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一流的研究与测试设备,已拥有专利发明20多项,在“9·28”期间开工建设的“0-90℃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复合片材”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达产后年销售将达30亿元。四是不断扩展与大院大校大所的合作网络。通过产学研活动组织、挂职干部互派、高层领导互访等方式,进一步密切了与国内大院大校大所的合作关系,有效组建了校企、院企、所企科技对接合作的网络平台。中科院电工所与华光电缆就“二芯平行(对绞)电缆改成同心式电缆的理论研究”项目签定正式合作协议;南方卫生器材厂与浙江大学签署了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协议;举办了中电南京十四所该所专场物资供应链洽谈会等等。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农业与社会发展工作
一是有效组织农业科技项目。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重点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组织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项目2项,下达1项;省级8项,下达3项;市级51项,下达30项。实施优质鸡新品种雪山黄鸡配套系的选育、蝴蝶兰育种与组培扩繁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等区农业科技项目29项,补助经费430万元。全年共认定省现代农业科技园1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二是推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针对我区民生、人口与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减灾防灾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科技需求,加强技术集成,注重创新示范,组织申报创建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无缝隙连接的应急救援新模式等省社会发展项目11项,下达1项;组织申报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RP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等市社会发展项目45项,下达13项;组织实施常州市武进西太湖(沿江高速公路北侧)整治保护工程等区社会发展项目24项,补助经费118万元。三是实施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二期“长江下游(江苏)粳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推广以插秧机优化选型、实用育秧技术、群体质量控制、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为主体的机械化丰产技术,建立水稻超高产攻关田100亩,今年经专家实产验收,实收单产达875.9公斤。水稻超高产攻关试验开展以来,共建立核心试验区6000亩、示范区10万余亩、辐射区20万亩,全力推进了科技富民。
六、以基层科技工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协同发展新局面
2009年,各镇、开发区围绕各自年度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新区、遥观镇、礼嘉镇、横林镇等都专门出台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文件,经发区、湖塘镇、邹区镇等也都把科技创新纳入考核奖励范畴,营造了全区上下良好的创新氛围。今年,各镇、开发区都能全力组织本地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争取上级经费支持,其中经发区、湖塘镇的工业科技计划申报数超过了考核指标的200%以上;高新区、遥观镇、洛阳镇各有一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成果转化,共获得经费支持达4450万元;遥观镇、高新区等争取上级经费分别达4300多万元和3200多万元。雪堰镇、奔牛镇、郑陆镇等全力组织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作为常州市专利示范镇,礼嘉镇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成立了专利工作领导小组,与10家骨干企业挂钩联系,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了专利规章制度,提高了专利在全镇经济发展中的显示度;牛塘、湖塘、横林等三个镇在专利保护、运用等方面也加大了工作力度,、被认定为市专利示范乡镇。邹区镇首创以乡镇为单位与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开展产学研活动;奔牛镇、横山桥镇等都能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学研活动,助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经发区的湖滨科技园今年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目前已入驻企业46家。高新区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了61名创新创业人才落户高新区,其中博士学历达半数以上。嘉泽镇、郑陆镇及经发区等立足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形成了高档花卉、观赏农业、奶牛养殖等各具特色的科技农业示范点。各镇、开发区还加大了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湟里镇每月在《商会简讯》上刊登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扩大了宣传面;奔牛镇积极配合局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培训,使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科技资源,提高了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一是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中央、省和市委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部署,把学习实践活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制定了《区科技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认真组织学习,积极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深入进行自主创新工作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认真查找和深入剖析局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整改措施,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二是认真开展科技考核工作。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2007-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及时向区有关领导汇报进展情况、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沟通,邀请市局领导来局进行业务指导。认真收集填报各项考核数据和文字资料,顺利通过此次考核。通过科技进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有效指导了全区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三是加强科技队伍作风建设。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对机关作风建设、内部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规章制度。出台了“机关工作人员平时考核办法”,做到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扎实开展“党性、党风、党纪”主题教育,邀请了监察局领导到我局上廉政教育课,组织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通过一系列的廉政学习和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廉洁自律意识。注重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开展了科技工作思路大讨论活动,发动全局人员为科技工作建言献策,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机关的建设。全力推进“阳光科技”,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健全追踪问效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科技信用制度。全面推行专家评审和上网公示,提高项目立项过程的公开透明。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的经常性监督检查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使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置于社会有效监督之下,切实提高科技政务运行的透明度,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