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10年目标、措施
第一部份 今年以来经贸工作情况
2009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十届六次和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年初人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再吃两年苦,辉煌十一五”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工业经济的组织协调,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开展产业跃升行动、园区突破行动,立足当前保增长,狠抓投入调结构,使我区工业经济和商贸流通保持了平稳向上的发展态势。
一、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工业总产值可完成区目标2900亿元, 同比增长15%.
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可完成2380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区目标的96.5 %,完成市目标的100.04 %。
3、工业投入可完成337亿元, 同比增20%,完成市区目标的100 %。
4、五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0亿元,同比增长 15%,占规模以上产值的61%;完成投入220亿元,同比增长40%,占全区工业投资的70%。
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下降6.5%,完成全年目标。
二、今年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对全区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
1、围绕目标任务,做好全区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的目标管理工作。根据2009年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导计划,及时出台了《2009年武进区工业和商贸经济目标任务蓝皮书》,共8大类20项工作,具体分解到各镇、开发区。
2、积极做好全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预测和监控。认真抓好对全区工业支柱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新增长点等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跟踪预测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正确把握工业经济发展趋势。每月分析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及时掌握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针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为区委、区政府在宏观上掌握情况、把握趋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经济发展趋势,掌握各类生产要素动态信息,通过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下发信息简报等形式,及时将各类信息反馈给企业,指导企业组织有效生产。
3、培育亮点保增长。以“1315”工程计划为抓手,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一是重点培育新增长点,对超3000万以上产值增量的100家企业建立日常跟踪服务制度,每月进行营运跟踪分析,随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全年增量达235亿。二是培植重点企业再上新台阶,确保中天钢铁实现350亿元目标和亚邦集团突破100亿元大关,力争全年新增超10亿元企业2家,总数达23家。三是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有效生产,积极鼓励安格特、华日升、拓源电气、佰龙三维、快克电子等一批科技型高成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力争全年新增亿元企业30家以上,总数达320家。四是建立竣工项目倒逼机制,尽快投产见效,确保年内盛洲铜业、卓润风能、腾恒机械、康华医疗、铭隆弹璜、液压启闭机等4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力争今年全区竣工项目达产新增产值100亿以上。
(二)加快重点项目推进步伐,不断增加工业有效投入
1、千方百计挖掘项目源,全面落实全年投入目标任务。为实现有效投入的目标任务,我们千方百计挖掘项目源。年初,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94个,落实今年计划投资250亿元,并将今年有效投入的计划落实到各个具体项目中。至年底。全区1000万元以上项目共有498个,完成投入263亿元。
2、推荐确定各级重点项目。根据项目的投资额和关联度,积极组织推荐各级重点项目。推荐确定了84个区工业重点项目,推荐35个项目被列为常州市工业重点项目,加上我区外资、科技类工业重点项目,剔除重复项目,全区共确定了102个市区重点项目。全年重点项目整体完成情况较好,总体完成进度超过100%。
3、强化服务加强协调,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分门别类,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步伐,确保市区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对重点项目挂钩联系的要求,由局服务企业百人团联络员分别挂钩联系市区重点项目,做到每个项目有专人联系,每周项目推进跟踪一次。同时,建立项目协调服务小组,重点帮助已开工项目完善手续、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保证开工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对未开工项目逐个分析原因,帮助协调解决开工所需的相关手续。通过上下齐心协力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遇到问题和矛盾,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4、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发挥政策激励导向作用。推荐116个项目作为扩大内需项目库,组织常牵中心等4个项目申报2008年工信部重点项目,组织7个项目申报江苏省经贸委重点项目,组织今创集团、常发集团等5个项目申报2009年省重点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组织20个项目申报第一批常州市重点支柱产业升级专项资金。每季度组织列入常州市龙腾计划的企业申报增值税抵扣补贴。全年已争取到位省市扶持资金2083万元。
5、把好产业政策关,做好项目备案工作。1-12月经我局备案、核准的项目有206个,计划总投资48.7亿元,投资金额同比增长48.3%,其中引进设备项目65个,用汇15646万美元。
(三)强势推进五大产业发展,加快实现产业跃升
围绕五大产业三年行动纲要,围绕五大产业重点项目和各产品群发展规划,引导现有1100多家五大产业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改项目。加快五大产业重点项目推进步伐。全区五大产业完成投资237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的70.32%,占比比2008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区计划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498个项目中属五大产业的项目328个,计划总投资423.11亿元, 09年已完成投资 165.66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175个,计划总投资142.16亿元,09年已完成投资71.7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46.74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92.26亿元,09年已完成投资18.08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1.16亿元;新能源及环保产业项目41个,计划总投资97.07亿元,09年已完成投资34.67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74亿元;新材料产业项目59个,计划总投资73.59亿元,09年已完成投资33.21亿元,其中设备投资 20.94亿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18.04亿元,09年已完成投资7.9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3.23亿元。
(四)、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1、继续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引导各集中区根据乡镇区域调整情况,制定集中区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加快集中区的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加快集中区拆迁进度,提升集中区的承载能力工业集中区2009年度完成产值168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9%,同比增长25.9%。实现销售收入162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1%,同比增27.9%。实现利税91.5亿元,同比增长15%。新增标准厂房58万平方米,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全区工业集中区新进企业58家,已有累计进区企业2968家,2009年全区工业集中区企业投入达139.29亿元。
2、培育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以现有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规模较大和比较优势的产业,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在完成4家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后,及时组织开展了市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有雪堰精密机械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在编制中,其余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也在陆续展开。还组织了湖塘纺织产业集群与洛阳家用电器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工信部的100家重点产业集群。按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申报要求,组织了邹区、雪堰、横山、郑陆、奔牛工业集中区申报省级扶持资金,组织洛阳、横林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申报扶持资金。全年10家市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799.2亿元,同比增长24.1 %。
(五)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能
今年以来,我局在技术创新工作上坚持以加快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能,不断提高我区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的新优势。今年全区工业企业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850只,实际新产品投产数660只,其中9家企业的14只产品已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796亿元,新产品销售率达34.5%,工业企业投入开发费比例达1.9%;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认定省级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8家,市信息化示范企业3家;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
(六)积极投入生态区创建,组织开展专项整治
1、继续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组织关闭转并化工生产企业“回头看”。对2008年已关闭转并的202家化工生产企业组织“回头看”,并联合区化治办成员单位对有关镇进行抽查组织整治企业提标改造。指导和督促各镇加快淘汰化工生产企业落后生产能力,对147家整治企业,要求在前两年集中整治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到位严格化工生产项目准入门槛。牵头严把化工生产企业(项目)进入化工集中区关,完成了2007-2008年化工关闭转并企业实施转产的调查工作。
2、积极做好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调查我区重污染行业。根据省、市经贸委关于开展对太湖流域工业污染企业进行专项整治的部署,组织对我区化工、电镀、印染、食品(味精、啤酒)等4个重污染行业进行调查摸底。详细统计了这些企业的地理位置、排放状况及拟整改措施,汇总并及时上报市经贸委。认真参与做好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为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为准确编制整治规划提供了保障。
3、努力搞好生态区创建工作。按照制订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责任,落实措施,针对薄弱环节,抓好整治工作。通过整治,全区30家屠宰场除1家停产迁建外,在其余的29家中,6家屠宰场已接入集镇污水管网,23家屠宰场均建有三格式化粪池,且排放口已实施封堵,所有场点杜绝了直接排放。全区分别建有28个固体污染物收集箱,基本能做到日产日清。
(七)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年初通过蓝皮书将全区各项节能指标分解下达到各镇(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节能量、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测、节能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等节能目标分别分解落实到各重点用能企业。
2、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节能降耗。积极组织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开展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分析现状,制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挖掘节能潜力。全区清洁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480项,累计投入1.2亿元,每年可节能3.6万吨标准煤,节水750万吨,节约各种原辅材料3.9万吨,同时削减工业“三废”排放7.3万吨。积极推进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09年全区利用工业“三废”82万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8.5亿标砖。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年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5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9家,节能监测企业35家,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2项,淘汰落后用能设备60台套。组织申报30个节能备选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库。
3、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节能
在加大有效投入同时,特别注重节能技改投入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有一批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今年全区完成重大节能技改总投资18.6亿元,取得了明显节能效益。中天钢铁投资1.56亿元实施低温余热利用发电工程,每年可节约标煤量约3.98万吨,减少CO2排放约11.08万吨,减少 SO2排放640吨,减少粉尘排放约56吨,年节能效益达4000余万元。江苏万盛铸造有限公司投资1160万元改造铸造燃烧系统,可实现年节约169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节水1500吨,减少炉渣1300吨,全年节约费用2181万元。着力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制定全区集中供热规划。目前已经在横山、横林、遥观、湖塘、前黄、高新区、纺织工业园区实施区域性集中供热,相继取缔供热区域范围内燃煤锅炉600多台,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又改善了周边环境质量。
(八)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亿元,同比增26 %,完成目标任务的113.64%。
2、汽车城项目推进。针对汽车城4S板块空余地块,在督促经销商尽早开工的同时,加强对外沟通,争取引进更多客商和品牌。对于项目建设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我们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确保所有在建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年内汽车城新建成4S店8家,4S店总数35家。二手车市场一期全面启动,汽配市场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全年汽车城建设可完成投资5.8亿元,汽车城销售额可达50亿元。
3、城区商贸服务业招商和重点商贸项目推进。对城区的空地、需改造的老资源、商铺、楼宇进行调查,对我区缺失的服务业项目、中介机构进行梳理,确定商贸业招商思路。泰富城项目已经完工,新天地不夜城完成投资5亿元,新城上街工程主体已经全部封顶,主要在进行外装施工。投资2亿花园街“地壹街”中防花园商贸城工程已经开工建设。对各重点商贸项目计划进程进行跟踪,每月掌握推进情况,并上报市经贸委。积极帮助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各项目单元规模、业态特点、服务特色等,积极帮助招商。完成了定安路商业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创建活动。
4、加强连锁经营管理。对超市经营冷鲜肉项目进行协调,完成了初期的调研工作,拿出了工作汇报和方案。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武农农资、信特、明都三大连锁超市完成新增连锁门店20家的目标任务。加强市场监测保供,督查大型商贸企业落实省、市有关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相关政策。做好节假日市场监测、保供工作。
5、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家电下乡完成网点目标任务146家,实现销售10392台2304.55万元。制定了我区《家电下乡实施方案》,对各乡镇销售网点进行实地核查、备案,及时协调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启动家电以旧换新试点工作,目前核定定点企业2家。完成销售1600台600万元,已回收旧家电4200台。
6、煤炭统计管理工作。完成25家煤炭经销企业的年检和30家重点用煤企业统计月报工作。今年1到9月份,我区25家煤炭经销企业共购进煤炭603997吨,共销售556778吨,其中省内销售526527吨,省外销售30251吨。取消了4家不符合要求的经销企业的经营资格,帮助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煤炭经营资格证书》。
7、物流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建立物流统计报表制度,完善了网上申报流程。组织4家单位申报省级重点物流基地。组织4家企业参加市级重点服务物流企业认定工作。
8、再生资源回收和酒类流通管理登记备案工作。出台了《武进区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管理办法》,协助9家回收企业恢复经营,对区内16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及其500余家网点进行备案登记。对全区酒类经营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
9、做好商管办的日常管理工作。1-12月份完成屠宰50万头,开展市场专项检查80余次。\
10、加强餐饮行业管理。积极与餐饮行业协会联系,组织餐饮企业参加烹饪技艺交流和食品博览会,1-12月全区餐饮行业营业收入127488万元,同比增长20.3%。
(九)机关创新提效能,服务企业见实效
1、机关创新提效能。通过开展“机关创新”行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加强机关工作目标任务考核督查,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依据,并与个人职务晋升、评功评奖相挂钩。加强培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组织机关人员学习掌握国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
2、服务企业体现实效。我局通过百家企业挂钩、重点项目跟踪、简化审批手续、主动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实效明显。今年以来我局为企业争取到省重点工业企业技改专项引导资金545万元,市重点支柱产业升级项目专项资金1449万元,市振兴五大产业技心项目设备补助扶持资金89万元;为小企业、民营企业和重点工业集中区 向国家工信部争取到扶持资金80万元,向省、市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累计896万元;为企业争取到省、市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扶持专项资金共计207万元;为企业争取到国定、和、省、市节能与发展循环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共计1582.5万元;为企业返退散装水泥专项资金98.37万元; 向企业返退墙体工作墙改专项资金累计1142余万元,为企业向市争取扶持资金65万元。为商贸企业争取到“万村千乡工程”扶持资金67.5万元。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工业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工业产业规划相对滞后。
2、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虽位居全市前列,但也存在多而不大、大而不强的问题,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主要不足表现在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高、本土产业弱、产业关联度小等五个方面。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3、高新区和经发区大企业、大项目不多,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不高,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偏少。
4、以五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支柱作用尚不明显,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5、外销形势依然严峻。我区纺织、服装、强化木地板、海运集装箱、机电、家电、不锈钢管、电动工具、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国际需求十分疲软,企业订单不足,生产经营压力非常大。1-9月份,我区外贸出口为22.18亿元,同比负增长24.9%,降幅超过全省2.2个百分点。
6、要素制约依然突出。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主要是向重点工程、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还是比较困难;企业的用地难,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国土部门对工业用地违规情况的整治,用地手续不完善的工业建设项目不敢开工,投资较大的项目更是如此;劳动用工矛盾较为突出。春节过后有大批返乡过节的农民工出于对就业形势的估计和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考虑,无意返回,导致目前我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虽然生产形势好转,却招不到工人,陷入招工难的窘境
7、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二部份 明年工作目标及工作措施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围绕重点,加大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突出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扶优扶强,提升产业层次,壮大规模经济;坚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具有武进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明年目标计划
(1)2010年工业产、销增幅预测为15%。
(2)2010年工业投入增幅预测为20%。
(3)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计划为下降5.5%。
(4)2010年五大产业:产值增幅预测为2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5%以上;五大产业投入增幅预测为20%,占全部工业投入70%以上。
三、明年工作打算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水平。明年要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加快发展五大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等改造提升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引资速度、投入强度、资本运作力度,重点推进好高新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园、风能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和经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高地。推进区镇共建,鼓励开发区和乡镇(或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推进工业集中区“腾笼换凤”步伐,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优势,加快发展10家市级重点产业集群,在14个工业集中区加快形成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强市场知名度的产业集群基地。
(二)、以培育新增长点为重点,全力保增长。重点培育新增长点,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对近期我局排查的明年超3000万元以上产值增量的140家企业建立日常跟踪服务制度,每月进行营运跟踪分析,随时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确保全年增量达300亿。加大工业经济奖励、扶持政策的力度,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组织、协调,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强做大,高成长型企业快速成长,全力以赴保增长,确保新一年增长目标的完成。
(三)、强化工业项目推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有效投入持续增长的势头,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的投入,把项目落实作为增加有效投入的关键。集中精力抓好增强发展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储备项目跟进,形成项目水平全面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投入逐年增长的良性循环。积极调整投资来源结构,确保外资、民资在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银行信贷的支持作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入为本,创新为纲”的理念,狠抓创新投入不放松。经初步摸排,2010年全区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319个,计划总投资530.65亿元, 2010年计划投资255.9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大项目5个,总投资68.5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22.3亿元;5亿元以上大项目6个,总投资39.5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13.1亿元;1-5亿元项目43个,总投资75.91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46.33亿元。全力以赴确保国泰减速机集团减速机及电机扩产项目、光宝光电“电光源”项目、江苏久泰“烟草机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
(四)、做强做大五大产业。要继续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形成五大制造业基地。以常发等重点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节能、环保、大功率的柴油机、内燃机及以此为动力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以常牵、今创、中铁建等为主,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以卡尔迈耶、润源经编、五洋纺机等为龙头,建设纺织机械及配件产业基地。以新瑞现代化数控设备加工中心、康德盈安紧密机械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以洛阳电机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微电机、汽车电机、摩托车电机、电动自行车电机等各类电机产业基地;继续做精电子信息产业,建成现代视听、精密电子元器件两大产业集群。以新科电子集团为骨干企业,加快现代视听产品开发。以远宇电子集团(美欧、瑞声光电、瑞声声学、特种电子器材)、裕成电子、华威电子等区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紧密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继续做强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风力发电两大产业基地。以光宝光电、顺风光电、格林保尔太阳能、灵晶半导体、灵尔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大对新誉风力发电公司、卓能风能设备有限公司等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发展做优新材料产业,建设玻纤、反光材料两大百亿产业基地。围绕新长海玻纤、伯龙三维等企业,加快发展玻纤产业,规划建设“江苏玻璃纤维工业园”,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的玻纤生产、深加工基地。把华日升反光材料有限公司做成世界最大的反光材料生产基地;继续做强做优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支持五洲生物医药、亚邦药业集团成药、神马药业有限公司中成药、佳尔科药业集团激素类原料药、天普制药有限公司生化类原料药、聚荣制药集团化学类成药,做强做优,逐步培育成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明年要继续确定100个五大产业重点项目,开展领导挂钩联系,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要强化服务,确保我局近期排出的明年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五大产业新增长点企业,明年新增产值151.5亿元,新增销售146.2亿元,对五大产业增长贡献率在40%以上。其中,光宝科技的电源转换器、光宝光电的LED明年分别要新增销售20亿元和9亿元,新誉风力发电设备的风电机组明年要新增销售13亿元,格林保尔的太阳能组建、常发集团的农业装备明年都要新增销售7亿元以上。要围绕五大产业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巨头、央企等重点企业,强化对接联系,加快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针对轨道交通、半导体照明、风电装备、智能装备等新型产业,积极组织专题招商活动。要建设完善五大产业产业联盟。在今年十一月组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产业联盟的基础上,加快组建半导体照明和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充分利用联盟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优势,打造整体合力,降低生产成本,扩展市场份额,提升区域品牌,实现联盟企业互利共赢。
(五)、节能排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清洁生产和环境认证工作,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强工业领域循环经济的规划与建设,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将清洁生产、环境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技术贯穿到生产和消费环节,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优先发展先进技术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在化工、冶金、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全区初步形成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全面提高我区产业技术水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一支适合我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新突破,在创新体系建设、资源整合,以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核心竞争能力方面有新突破,逐步使我区成为区域性、国际化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中心,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成纺织、机械、模具、地板、新材料、生物医药、商务等一批信息网络资源平台,基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关键技术共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加大对拥有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出口名牌的企业的扶持及品牌保护力度,培育一批世界名牌。
(七)、抓好商贸流通工作。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推进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物流园区规划,着力抓好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建设各类专业市场,促进专业市场与一产、二产互动发展。鼓励建立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法律、会计、咨询、经纪等商务服务业。全面完成武进汽车城的建设,使之成为常武地区乃至全国一流的汽车消费平台。重点项目推进再上台阶,着力打造我区服务业的新亮点、新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