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商贸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窗口,也是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级的助推器。“十一五”期间,武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现代化步伐,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化贸易之区已卓有成效。
商贸流通业发展状况
一、商贸流通业总量和速度稳步增长
近年来,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05年至2009年,武进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9.7亿元增长到224.4亿元,增长104.6%,年均增长19.6%,且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武进区商贸业更是稳健发展,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5.4亿元,累计增长18.3%;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89.8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8.8亿元;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62.1亿元,占GDP的11.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450家,实现商品销售额142.3亿元。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扩大内需、拉动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行业结构日趋优化,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区流通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优化,各种适应经济需求和市场竞争的新业态、新业种,如大型综合超市,家具市场,汽车4S店、纺织建材市场等得到快速发展,以花园街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商业贸易区定位清晰,商业步行街、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零售业层次分明,各类商品市场规划布局更趋合理,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2005年至2010年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统计显示,我区商品流通行业构成以批发零售业为主,单位数比重由57.5%增至77.7%。从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内部行业构成看,批发业集中行业由原来的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转向其他农畜产品批发、金属及金属矿批发两大行业;零售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汽车零售,单位数占比达41.1%。其他行业也各有发展,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三、新兴业态异军突起,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商场、大卖场、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武进区限额以上连锁总店4家,超级市场连锁门店4家,连锁店商品零售额实现12.3亿元;百货商店2家,实现零售额2.9亿元,比2005年增加1.1亿元;超市8家,实现零售额10.6亿元,比2005年增加4.3亿元;专业专卖店实现零售额64.1亿元,比2005年增加40.9亿元,其中以汽车业发展最快。目前武进范围内的大型综合超市主要有乐购、大润发、苏果、明都、联华等,其中,以明都超市为代表的本地零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拥有44家连锁门店及多家加盟店,实现了镇、街道连锁超市网点大面积覆盖,连锁超市发展势头不减。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四、流通企业数量增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武进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已形成了以花园街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区,随着新天地、天禄商业区等大型购物区的建成,我区商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从2005年至2009年,武进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9.7亿元增长到224.4亿元,增长104.6%,年均增长19.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从26.7亿增长至94.7亿元,限额以上单位数从40家增加至121家,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也有无增至3家。同时,武进区个体、私营商贸流通企业迅猛发展,至2009年末,全区个体实现零售额98.7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44.0%。
五、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大市场地位不断巩固
我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同时,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改造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硬件设施档次不断提高,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至2010年,全区21家亿元以上市场、汽车城上半年实现成交额266.1亿元,成交额超10亿元的市场5个,实现成交额224.2亿元,占亿元以上市场(含汽车城)总成交额的84.3%,超百亿元的超大型市场预计2家,分别为凌家塘市场和纺织城。我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摊位数、成交额等主要指标均位列全市前茅。
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问题
武进区商贸流通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武进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不高
我区批发零售业虽然单位数量比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达到限额以上标准的企业比率不高,仍以小型企业为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占较高比重,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流通企业。从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区共有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1306家,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99家,仅占全行业的7.6%;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1207家,占全行业的92.4%,全年实现销售额仅占48.5%,远低于99家限上单位实现的销售额。销售额不到100万元的有467家,占全行业的35.8%,而与此同时,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62家,占批发零售业法人单位的4.7%,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仅占0.8%。全区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75家,其中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数48家,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64.0%。
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有待深化
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是人们比较认可的现代流通方式。近几年,我区连锁经营发展步伐有所提高,但较周边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全区限额以上企业中,全区连锁总店只有4家,引进的大型连锁门店也就4家,上半年实现零售额只占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9%。其次是物流配送总体水平不高,众多的物流配送业局限于初级的仓储和运输功能上,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实质意义上的、上规模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是电子商务在流通业的支撑作用不强,我区电子商务才刚刚起步,网上交易仅现端倪,有待更进一步深化发展。
三、商业利用外资水平不高,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大润发等著名连锁超市登陆我区。外资的进入,对于提高我区流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与制造业相比,目前我区贸易外资企业规模偏小,商业利用外资仍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我区共有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4家,只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3.3%,上半年实现销售额2.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3.0%,所占比重很低。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武进区商业网点布局
首先,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避免同类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在多个地方的盲目建设,坚持专业市场建设重点区位重点扶持的原则,注重市场整合,增强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其次,合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区、专业商品市场,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具有较大区域性影响的新型商业中心。同时积极发展连锁专营店,乡镇主要发展各类中小型连锁超市和百货店。第三,在抓大的同时,做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扶持工作。
二、进一步挖掘武进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潜力
突出特色,深挖餐饮、零售、批发等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潜力。依托我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抓住特色,规划推进农副产品(特别是绿色、有机食品)、机电配件、建材、汽配和钢材交易等市场的建设。结合淹城旅游区、太湖湾旅游度假村及西太湖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使其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结合,发展特色商旅经济,着力挖掘我区的购物、休闲、文化潜力,以特色街区和大型商场为连接纽带,配套发展一批以地方特色产品为主的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和专营店,实现商旅互动。同时,着眼于信息服务、房地产、装修装饰、旅游、金融、社区服务业等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统筹规划各相关行业的发展,通过广泛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形式等手段,进一步挖掘商贸流通业的潜力,实现武进区商贸流通业的全方位发展。
三、加快发展乡镇、农村商贸业
加快乡镇、农村连锁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同时要增强城区流通对乡镇、农村腹地的扩散力和区域内外的双向辐射力,把发展乡镇、农村流通市场作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支持城市大型流通企业整合基层网点资源,加快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鼓励各类批发企业与乡镇、农村零售企业合作,开展商品配送,发展农村自愿连锁经营。
四、推进新兴零售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壮大流通网络体系
第一,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业种业态。如购物中心、专卖店、折扣店、仓储式商场等。第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第三,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第四,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