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十一五”以来,我区服务业发展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形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的总要求,以中心城区服务业为重点,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使服务业总量快速增加、结构趋向合理、功能逐步完善、形态不断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促进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
总体情况
1、领跑经济,促进发展。“十一五”以来,由于受“十五”期间服务业高投入的影响,我区的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成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2009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9.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0%,比“十五”期末提高3.8个百分点,“十一五”前四年共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6.7亿元,比“十五”五年总量增加384.1亿元,年均增幅高达24.0%,比地区生产总值快3.9个百分点,比“十五”服务业年均增速快10.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提升人气、汇聚财气,同时城市服务功能和消费环境得到不断完善,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优化,良性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区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的优化,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2009年,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8.3%,比2005年下降1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和信息服务等行业比重达27.6%,提高12.1个百分点,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服务业发展更具活力和潜力,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3、税收增长,服务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来税收的大幅增加。2009年,我区国、地税共完成服务业税收31.1亿元,是2005年2.6倍,年均增长26.7%,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均速2.7个百分点,其中国税12.4亿元,地税18.6亿元,分别是2005年3.3倍、2.3倍。
4、促进就业,长远发展。2009年末,我区有服务业从业人员23.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7%,比2005年末增加7.8万人,年均增加近2万人就业,已成为促进社会安定、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主要行业
1、批发和零售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以来,随着武进汽车城、大润发、福克斯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的进驻,以及凌家塘市场、湖塘纺织城的开业,给武进商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武进城区已成为常州又一消费中心。一是市场交易活跃。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亿元,比2008年增长20.7%。“十一五”前四年共实现零售总额686.2亿元,年均增幅19.6%,分别比“十五”增加360.9亿元和提高1.2个百分点。拥有市场107个,成交额492.4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其中亿元市场成交额419.5亿元,占市场成交总额的85.2%,凌家塘市场、湖塘纺织城成交额均超百亿元;二是企业规模扩大。2009年末,全区有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单位94家,实现销售额157.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1家、92.5亿元,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31家,江苏中再物资回收有限公司、江苏明都汽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亚邦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3家销售额均超10亿元。
2、房地产业规模扩大,增速趋缓
“十一五”以来,随着武进城区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业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区环境的主要动力,发展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企业规模壮大。2009年末,全区有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76家,资产379.8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28家、267.2亿元,户均资产5.0亿元,是2005年的2.2倍;二是投资力度加强。“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2.7亿元,房地产企业新开工面积823.9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720.7万平方米,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114.5亿元、189.5万平方米、293.6万平方米;三是增速放缓。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增速波动明显,2006~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22.2%,比“十五”期间下降10.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60.4%下降至42.8%。
3、旅游业拉动作用显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努力构建我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特色生态旅游为辅助的现代旅游产品体系,大幅度提升我区的旅游竞争力,逐步确立“花都水城·浪漫武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据旅游局统计,2009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8.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202.4万人次和19.2亿元。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使武进历史文化、城市名片得到很好的宣传,同时使生态环境、消费环境、居住环境等得到提升,更对武进经济特别是对交通、贸易、住餐、娱乐等行业拉动明显。
4、金融业快速增长
“十一五”以来,随着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大,投资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保险意识的增强,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作为支撑发展更加迅速,200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62.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94.9亿元,贷款余额731.6亿元,保险业务收入9.3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长1.3倍、1.1倍、1.2倍和26.3%,金融业的发展壮大,继续为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问题
1、总量不大,比重偏低
由于发展基础弱、起步晚,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偏低,2009年为31.0%,与2005年相比虽然提高3.8个百分点,但后续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
2、产业层次有待继续提高
传统产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的格局没有多大变化,构成我区服务业的主体仍然是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运输业,到2009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3%;新兴服务业发展总量小,比重一直偏低,信息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8.1%。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的增长源尚未形成。
3、企业规模仍偏小
我区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大部分均属于规模以下的小型。企业规模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服务业技术进步和先进服务设备的采用。国内外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服务方式、高效率的服务设施的应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规模的限制。
4、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2006~2009年服务业投资规模占全社会比重30.6%,年均增速28.5%,分别比“十五”期间低3.3和2.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规模比重和增速均有所下降。其中2009年,我区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7%,而同期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9.9%。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各行业投资占服务业总投资比重分别是:房地产开发42.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8%,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8.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17.4%。这反映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需求不足,将不能为服务业提供新一轮发展动力,不利于服务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力较弱。
5、部分重点项目进展不够理想
受资金、国家政策、建设时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列入“十一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或建设进度缓慢,影响服务业的发展预期。
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为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今后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服务业的输入性发展
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作为基础,还需要项目投资建设资金作为推动力,因此在合理利用政府和国内民间资本基础之上,引进外资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搞好服务业规划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壮大经济规模,为服务业输入性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今后较长的时期中,要逐步弱化单一依靠传统服务行业的增长,着重培养新的增长源,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如会计、管理等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围绕着生产而进行的保障性服务,以及运输、仓储、交通、通讯等生产过程中连带性或追加性服务。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促服务业跨越式大发展
加快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其中要重点抓好春秋淹城旅游区(综合配套二期工程)、二手车交易市场、新天地不夜城、泰富城、红星美凯龙、亚邦食品物流等项目建设,争取在2010年建成运营;同时对润华环球中心、澳新风情街、武进中奥广场、常州国际创新基地等大型服务业项目要积极搞好服务和跟踪工作,争取早日全部建成,并且通过这些大项目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四)因势利导,积极发展旅游业
旅游业是关联度大、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是需要“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建设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区旅游业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加以解决。做大做强旅游业,建设旅游名区,必须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做到品牌星级化、管理模式化、用人机制化、服务标准化、市场规范化。
(五)因地制宜,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规划整合全区区镇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园区规划建设、城镇整体规划修编和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为契机,搞好服务业发展长远规划,提升镇级服务业发展的能力。
(六)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制订和实施引进、培养服务业人才计划。坚持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引进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商务策划、旅游服务、饭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抓紧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壮大我区服务业人才队伍。
(七)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
明确服务业及其商贸、物流、旅游、信息、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定位,使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合理,产业发展上更加协调。继续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在资金使用上应优先用于服务业重点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和物流、旅游、信息等新型服务业产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