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卫生系统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宗旨,紧紧围绕全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武进”的总体目标,积极参与全区“五大行动”,进一步加快建设,强化管理,创优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
(一)卫生应急实现突破。依托系统内原有急救资源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设立调度中心,划分6个紧急医疗救援片区,设置6个紧急医疗救援驻点,组建200余人的紧急医疗救援队伍,统一配置急救仪器设备和药箱药包。该体系覆盖全区,便捷高效,自3月19日启动以来至年底,共接呼救电话18523个,出车7390车次,救治病人5955人,有效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能力,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甲流感防控成效显著。针对不断变化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科学有效应对。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防控业务培训,强化防控知识宣教。在全区各医疗单位恢复发热门诊,设置隔离病房,实行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和登记制度,切实加强疫情监测。全区各发热门诊共排查发热病人2.5万人,居家隔离医学观察456人,居家隔离治疗1964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0人。有效处理奔牛翔云航校等甲流感疫情30余起,指导消杀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五批次重点人群甲流感疫苗接种7.7万人。
(三)爱国卫生成绩突出。牵头抓好13个镇和“九路四口”的农村环境长效综合管理,以集镇农贸市场专项整治为突破口,强化对村庄、集镇、河道、道路、行政办公区域的监督检查,开展4次季度考评,组织多轮次的明查暗访和整改督查,共检查行政村338个、村民小组1096个、村塘3200个、道路512条、河道1340条,推动镇村环境卫生不断迈上新台阶。推进农村改厕工作,8个镇通过除“四害”复查考核。积极组织卫生镇村创建,雪堰、遥观创建国家卫生镇通过省级考核,新创建省级卫生村77个、市级卫生村58个,超额完成市、区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社区卫生深入推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为40家示范服务站统一配置了药柜和输液床,进一步完善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广泛开展责任医师进社区活动,努力构建亲情式医患关系。创建市级示范中心2家。强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业务管理,提高参保群众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就医的报销比例,严格控制参保病人住院费用,落实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全区门诊补偿156.3万人次,补偿金额2028.06万元;住院补偿4.76万人次,补偿金额1.35亿元,平均住院补偿率达40.2%,比上年增长8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了参保农民的受益水平。
(五)公共卫生保障有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认真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接种儿童19.75万名,接种率达97.4%,以高分通过省卫生厅检查评估。切实抓好手足口病、流脑、水痘等春季高发传染病的防治,认真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共接种I类疫苗30.55万针次,儿童“五苗”覆盖率达98.01%。认真抓好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发现结核病阳性病人350例,全面完成市卫生局下达的目标任务。血防查螺695万平方米,药物灭螺5.95万平方米。新增艾滋病初筛实验室6家,开设了美沙酮戒毒门诊。强化妇幼卫生管理,实现“婚育一站式”服务,免费婚检率达84%,建成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区妇保所创成甲等妇幼保健所。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启动实施青少年乙肝疫苗补种、孕前和孕早期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六)监督执法严格规范。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餐饮消费环节散装酒等各类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学校卫生监督,对全区208家学校、学生用餐配送单位、学校周边餐饮单位开展春秋季专项检查。强化职业卫生监督,监督检查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307家,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体检1.3万人次。推进“五小”行业长效管理,创建示范街5条、示范店200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抽调7名同志组建打击非法行医办公室,采取常态与巡回相结合加大打击力度和频次,共出动卫生监督员921人次,取缔非法行医场所1118户次。圆满完成旅游节等43项全区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任务。
(七)医院管理逐步加强。积极开展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督检查,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全部建成规范化检验科。建成PACS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系统,200名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区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武进中医院完成数字化医院一期工程建设,在全区率先推行电子处方和门诊病人就诊卡。
(八)科教兴卫成果丰硕。全年投入科研经费156.6万元。科研立项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市、区科技进步奖18项,获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项。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武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建成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抓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31名,公开招录医卫类工作人员82名,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学历农村卫生人才14名。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17期,组织301名乡镇卫技人员参加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组织128名乡镇医生到二级医院进行轮训,组织102名城市医生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区级医院专家到结对帮扶的困难卫生院开展带教245人次。组织160名乡村医生参加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完成乡村医生考核和再注册,为428名在岗乡村医生办理了养老保险。
(九)基础建设进展顺利。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武进人民医院南院争取到国家建设资金700万元,门急诊楼、行政楼、住院楼提前封顶,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投用;精神卫生康复中心主体封顶;湟里卫生院投入使用。加快区、镇医院内部改造,武进人民医院调整改造的内科病房楼投入使用,对综合病房楼进行了扩建,增建了医用电梯,新建了文化连廊;武进中医院对门诊楼、内科病房楼重新进行了装修,设立了中医特色诊疗区“国医堂”;横林、牛塘、芙蓉、遥观、成章等乡镇卫生院完成了整体改造,办医条件极大改善。实施分院改造提升工程,共投入资金745万元,对戴溪等7家分院进行内部改造装修,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建成淹城中医街,引进13家特色中医门诊和8个特色民间秘方,进一步传承发扬了中医文化,吸引了大量患者前来就医。
(十)行风建设不断深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总结经验,切实查找不足,认真进行整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了推进卫生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与区检察院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武进人民医院南院工程现场设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站。在全系统扎实开展“服务讲诚信,满意在卫生”、“满意杯”优质服务竞赛,努力改进作风,创优服务。采取门诊处方限额、降低“药占比”等措施,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全区医疗单位平均“药占比”比上年下降1.31个百分点。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4.48亿元,让利患者1773万元。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和责任医师回访制,加强医患沟通,接受病人监督。卫生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被各类新闻媒体录用稿件575篇。积极组队参加全区万人“歌唱祖国”歌咏比赛,开展十佳护士长、十佳护士评选和护士礼仪展示活动。武进人民医院、武进中医医院积极开展院庆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卫生系统团结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2009年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我们不仅经受住了金融风暴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严峻考验,而且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取得了突破,有效保障了全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观念的解放是发展的最大动力,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发展的最大制约。只有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才能敢闯敢干,勇立潮头。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单位积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努力破解资金不足等难题,加快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努力为患者创造整洁、温馨、舒适的现代化就医条件,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新农保补偿比例调整的有利政策,采取进村入户、健康义诊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寻求群众的认可和各方支持,实现了医疗业务量的显著增长。年内,全区31家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391.44万人次、住院9.9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8.9%和11.1%。二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展源于创新,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将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推上新境界。年初,我们创新思路,利用原有急救力量启动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该急救模式全国首创,在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上得到卫生部领导和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不拘一格,招商引商,建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淹城中医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名医难的问题,影响力不断扩大,深受群众欢迎。我们创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建成PACS医学影像远程会诊系统,在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方面实现了有益探索。这些工作都有效提升了卫生综合实力,拓展了服务内涵,也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我们卫生系统的风采。三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必须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只要不畏艰险,从容应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能赢得信任、争取支持。面对甲流感防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急难重大任务,全系统干部职工顾全大局、同心协力,加班加点、甘于奉献,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在我局组织的服务对象函调中,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