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2004年以来,全区的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实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武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较低等矛盾也凸现出来,成为束缚武进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桎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与工业结构不合理相关联,其解决途径从根本上也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必须将之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地位来抓。本文以2004年、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资料为依据,试对武进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作一分析探讨。
工业经济结构的现状
随着我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水平在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结构也在发展和调整中进一步趋于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私营经济为主体,外资和其他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格局。
200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单位数12456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9.1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02.6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9.19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量的88.77%、63.60%、67.52%、67.60%。
外资工业企业单位数543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1.1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93.7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4.34亿元,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量的3.87%、25.36%、20.80%、20.86%。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企业)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量的7.36%、11.04%、11.68%、11.54%。
与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相比较私营企业的上述比重分别提高了14.46、11.91、15.46、15.22个百分点。外资工业的上述比重分别提高了0.59、3.54、-0.74、-0.8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企业转改制的全面到位,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而且这一地位在逐步巩固和加强。而外资经济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平均规模与体量明显优于其他工业企业,显然其产销总量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但其在我区工业经济地位不容忽视且相对稳定。
2、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重工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所谓工业产业结构是指工业产业内部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联系和比例关系。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一般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第三阶段是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从我区轻重工业比重来看:随着我区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重化工业的趋势愈加明显。2008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和重工业单位数比例为30.94:69.06,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2004年提高了3.94个百分点;轻工业和重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比例为26.50:73.50,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2004年提高了9.78个百分点;轻工业和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1.34:78.66,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2004年提高了15.58个百分点;轻工业和重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21.34:78.66,其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较2004年提高了15.44个百分点。
从我区行业分类来看:我区共涉及33个工业行业类别,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份额均超过8%,分别为20.50%、9.96%、9.89%、9.86%、9.14%、8.69%。这6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8.04%。其他比重较高的行业还包括 专用设备制造业占4.76%、金属制品业占4.7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3.68%、塑料制品业占2.82%。
与2004年相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出比重上升最快提高了5.01个百分点,作为传统行业的纺织业产出比重下降3.83个百分点,产出比重排名下降2位。
2004、2008年主要行业主要指标占全部工业比重
单位:%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原值
2008
2004
全部工业合计
100
塑料制品业
7.08
6.66
2.82
3.10
3.31
4.0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00
5.25
3.68
3.05
3.67
2.79
金属制品业
6.26
6.03
4.70
4.68
3.88
4.38
专用设备制造业
6.51
5.36
4.76
2.51
5.37
3.9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06
5.66
8.69
9.45
9.25
6.48
纺织业
10.06
12.10
9.14
12.97
11.85
13.96
通用设备制造业
21.12
18.21
9.86
13.58
11.49
13.8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0.11
8.93
9.89
10.27
9.31
7.8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5.64
8.11
9.96
8.88
7.64
7.2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94
1.96
20.50
15.49
15.92
15.32
其他工业
20.25
21.73
16.00
16.02
18.31
20.1
3、工业经济的组织结构(规模结构)——呈现出大中型企业比重有所上升,企业总体产出规模不断提高的趋势。
2008年在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中,有大型企业10家,较2004年增加6家,中型企业174家,较2004年增加72家。大、中、小型企业单位数之比为0.07:1.24:98.69,2004年三者之比为0.04:0.94:99.02;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之比为21.30:25.78:52.92,2004年三者之比为6.59:24.55:68.86;实现工业总产值之比为25.0:25.83:49.17,2004年三者之比为10.41:23.44:66.15。也就是说2008年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单位数、固定资产和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08年为50.83%,较2004年上升了16.98个百分点,拥有固定资产原值比重为47.08%,较2004年上升了15.94个百分点。同时从单位企业的产出来看,2008年全部工业企业户均实现产值为1691.6万元,较2004年增长85.89%,其中大中型企业2008年户均产值为65572.7万元,较2004年增长107.7%,表明全区工业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扩张加速,规模效应愈加明显。
主要矛盾和问题
1、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发展增长缓慢。
2008年, 在我区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机械、纺织行业等继续在我区工业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这四大行业中 80% 以上的产品是传统产业产品。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污染少、耗能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尚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和能力。
2、产业技术结构以组装加工为主,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我区工业企业大部份是以乡镇企业发展而来,大都属于一般性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密集型工业所占比重不大。产业链“两端在外”。从整体上看,大多数行业缺少在国际国内科技含量和技术领衔、领先的优势,而且中间产品多于最终产品。如我区的纺织工业,以面广量大的中小织布企业为主,而其原料制造业纺纱厂和最终产品生产的服装等企业所占比重很少,在全国能打的响的知名企业较少。机械行业、电子行业等多数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国外,缺乏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3、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性、全国性核心板块。 相对来说,我区经济的特点是总体经济规模大,单个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无论是企业单体规模和大中型企业个数均远远少于江阴、张家港等市。从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看,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和发展,我区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制造技术基础日趋雄厚,形成了农用机械、纺织服装、电子音响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重点行业,但在这些行业中,我们只有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产业覆盖面窄,产业集中度低。
4、外向型经济依然是制约我区工业经济向国际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由于引进外资和外技的增长赶不上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步伐,且外资的投向大多集中在房地产和服务业,工业投入大项目少,无法形成带动效应。2008年外资企业在我区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20.8%,较2004年下降了0.74个百分点。
对策与建议
一、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的关键。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从企业、政府二个层面协同运作,形成合力,也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科研、开发、资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
1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设立技术创新机构,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2 、切实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 。 一是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影响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金投入不足。为此,要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金融部门应加大信贷扶持。同时,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化解风险约束。二是制定人才方面的激励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加大对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高度重视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专利入股,保证其享有资产收益,提高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把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重点
传统产业在我区经济中占有绝对份额,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优化和提升我区工业结构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同样可以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着重在推进信息化、更新装备二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我区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 机械工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及柴油机、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柴油机重点发展为农机、农用车等产品配套的各种规模的柴油机,扶持江苏常发集团发展节能型柴油,积极发展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饲料机械,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业机械生产基地之一; (2) 纺织服装工业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打造品牌,扩大出口,以东华集团、旷达集团、新光纺织为龙头,带动面料的开发和印染后整理水平提高,大力发展产业用布,积极开发装饰用布。
三、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龙头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是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我区经济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我区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已有一定的基础,首先在上述五大领域取得突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电子信息领域,以新科、瑞声等企业为基础,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将我区发展成为全国有突出影响,全省有突出地位的电子产品创新、制造基地。 (2) 精细化工领域,依靠基础化工原料的发展,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尽快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单打冠军”,积极开发建材化工、医药化工、农药、染料中间体、树脂、聚酯纤维等产品,积极向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3)新材料领域。目前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看好,如横林的复合地板、强化地板、邹区镇的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工艺先进,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比例的“三高”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新材料工程是新世纪最具增长潜能的产业,我区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支持配套开发纤维板、复合地板建筑装潢装饰材料、高分子材料。(4)机电一体化领域,充分利用我区现有产业的市场、技术和成本优势,抓住国外大公司寻找合作伙伴,抢占中国市场的有利时机,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断提高产品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机电一体化水平。(5)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四、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抓手
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区,大多在关键性主导产业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如苏州以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为载体,吸引了众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电子类外资项目,形成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一特色产业,促进了苏州经济连续多年的强势增长。我区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在充分论证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重点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加强引导,积极扶持,打造品牌,着力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1 、加强规划,创造具有我区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我区的湖塘针纺城、邹区灯具城和横林地板城等都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的雏形,要依托现有优势,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 2 、打造品牌,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特色产业的形成。必须围绕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区域产业品牌。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实际,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一定产业基础和知名度的产业加以培育,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竞争优势。 3 、优化环境,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 创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制度,推进产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产业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群的地方法规,鼓励企业的区域集聚。
五、把做强规模企业作为提升产业层次的载体
重点骨干企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实现我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力量。要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集中度。积极倡导和实施“创名企”、“创名品”工程,全力支持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上规模、创品牌、上档次。鼓励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依托,加快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富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我区经济的“航空母舰”。
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两个省级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大项目为龙头和载体,加快产业配套。招商引资的关键在落实,招商的主体是企业,要用产品招商、资源招商、情感招商,同时要做到创新招商理念,思想认识到位;创新招商工作机制,领导力量到;位创新招商载体,优化环境到位;创新招商方式,宣传
力度到位。促进我区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