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六十年岁月如歌!六十载硕果累累!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后,我区服务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GDP的重要支撑和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发展阶段性回顾
建国60年来,我区服务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238.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49年的7.4%提高到28.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9%。 分阶段看,1949-1977年为发展前期,这一阶段我区服务业总量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量的发展资源投到了农业和工业上,服务业年均增速仅为6.4%,低于工业年均增速5.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稳定在15%左右。 1978-1990年为起步期,这一阶段服务业年均增速虽然达到15.6%,但由于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没有得到提高。 1991-2000年为快速提高期,这一阶段随着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后,服务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该阶段服务业年均增速高达28.7%,高于GDP年均增速9.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由18.5%上升到34.3%。 2001-2006年为调整期,这一阶段由于受区划调整、工业快速发展等影响,服务业比重不断下降。该阶段服务业年均增速仅为10.1%,低于GDP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由34.3%下降到25.3%。 2007年以来,服务业经过前几年高投入之后,后劲作用再次显现,2007年、2008年服务业分别以26.2%、30.7%的高增速把服务业占GDP比重拉升至28.0%,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服务业发展变化特征
一、总量增加,规模扩大,支撑作用增强 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仅0.11亿元,经过建国60年来的发展,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明显。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238.3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比1949年提高了2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0:69.0:28.0, 1、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建国60年来,我区不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运能大幅提高。1949年底,我区公路通车总里程仅116公里(包括国省道),拥有各类汽车70辆,到1978年末,公路总里程264公里,各类汽车257辆,分别年均仅增长5.1公里和6辆汽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2008年末,公路总里程达2899公里,拥有汽车91927辆,30年间,分别以每年87.8公里和3056辆的规模增长,分别是改革开放前每年增量的17.2倍和509倍。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48003万人公里和84022万吨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23.2倍和75%。同时道路质量由建国初期的较窄泥石路面提升至现在宽广、平整、美丽的黑色路面。“村村通公交”已经全面覆盖403个行政村,共有114条线路在市区、武进中心城区和各行政村之间运行。 2、批发和零售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解放初期,我区城乡市场商品十分匮乏,194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2034万元,人均零售额24.1元。到1978年,贸易餐饮业网点1895个,市场78个,年成交额1655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69万元,人均零售额109.3元,比1949年增长3.5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发展壮大,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销售网点合理布局,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至2008年,市场达104个,成交额389.6亿元,其中亿元市场成交额348.1亿元,占市场成交总额的89.3%。凌家塘市场、湖塘纺织城成交额均超百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0亿元,常住人口人均零售额13319元,是1949年的552.6倍,1978年的121.9倍。 3、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武进行政中心南移,城区地理位置的确定,城区的大建设大投入拉开序幕,武进房地产开始起步,1998-2008年11年间,共完成房地产投资268.5亿元,年均增长29.4%,房屋累计施工面积3448万平方米,其中2004-2008年,5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215.1亿元,占1992-2008年投资总额的75.4%。1990-2008年,年度房地产业投资额由1992万元发展至62.1亿元,增长310.6倍,年均增长37.6%。 4、金融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武进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32万元,其中居民储蓄1552万元,贷款余额12545万元。到1989年,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202万元。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保险意识的增强,金融业发展迅猛,1990-1999年10年间,存款余额增加162.8亿元,居民储蓄增加97.4亿元,贷款余额增加85.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比1989年增长10.1倍,达2.4亿元;到21世纪,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作为支撑发展更加迅速,2000-2008年9年时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加647.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96.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436.7亿元,保险业务收入7.9亿元,比1999年增长2.3倍。 5、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到2008年,全区共有横山桥、夏溪、嘉泽、湖塘三勤、焦溪牟家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星级饭店(宾馆)10家,旅行社8家;有太湖湾旅游渡假区、淹城森林公园、横山旅游风景区、夏溪艺林园等著名景点(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亿元。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60年来,我区服务业行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持续增长,但比重有所下降。2008年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行业完成增加值126.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2.9%,比1984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信息、物流、金融、科技、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行业快速崛起,比重有所上升, 2008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2.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26.3%。 三、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社会贡献不断增强 服务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扩大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949年末,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仅6776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2.0%。到1978年末,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仅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5%。到1982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4万人,比重为10.5%,1983-1988年,经过6年时间的发展,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5.7万人,比重达20.3%。从1988年开始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稳步提升,2008年末,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2.7万人,创历史新高,比重达26.2%。1949-200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21.4万人,年均增加3627人,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促进就业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载体。 四、服务业投入增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建国60年来来,我区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服务业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后,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区更加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不断调整外资投向,使其符合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区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大加快,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既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又为我区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年,我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由1985年的2.1:76.4:21.5调整为0.1:69.8:30.1。 五、服务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区服务业主体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所有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批零贸易业、餐饮业等行业,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公共服务领域如公共交通、卫生、教育及公共服务等,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也正在不断扩大。2008年,全区服务业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9.2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71.0%。 六十年服务业发展虽然成就巨大,但今后发展仍任重道远。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加快推进服务业各项设施的规划建设,把武进建设成常州重要的商业、休闲、消费中心;其次,加快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服务外包,提高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提升服务业规模和结构,加快推进武进服务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变,做大做强服务业总体规模,促进武进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