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的影响逐步显现,引起各级政府、媒体、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影响的实际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9年开始,开展了农民工监测调查(监测对象为100户国家调查点)。通过对上半年武进农民工监测情况分析,初步认为,武进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周期性调整、结构性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二、三产业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反映出的新特点及新问题值得注意。
一、劳动力结构特征
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调查户有家庭常住人口354人,劳动力资源数为264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224人,占劳动力资源数84.8%。今年6月末,实际从业人数为244人,其中劳动年龄内204人,超过劳动年龄仍参加劳动的有40人。平均每个家庭有2.44个从业人员。实际从业人员占调查户人口总数的68.9%,占劳动力资源数的92.4%。
年龄结构。从劳动力年龄状况看,平均年龄为42.8岁,其中16岁至30岁的占19.7%,31至40岁的占26.3%,41至50岁的占20.8%,50岁以上的占33.2%。在50岁以上群体中,有27.9%的已超过60岁。
文化结构。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5年,略高于初中文化程度,其中小学以下占14.3%,初中62.8%,高中(含中专)18.6%,大专以上占4.3%。
二、劳动力就业特征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企业停产、缩小生产规模或歇业,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008年底、一季度末、二季度末就业人口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分别为97.3%、93.9%、92.4%,呈逐季下降趋势。农民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民就业以本地为主。武进农民多以兼业为主,平时在工厂做工,或从事非农自营,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属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亦工亦农型农民。根据农民工监测调查资料,6月末,劳动力在本地就业的占89.7%,外出从业仅占10.3%。在本地从业人员中,本地非农务工(在本乡镇范围内受雇于单位或雇主从事非农劳动)的占69.0%,本地非农自营(本乡镇范围内开办工商企业、从事三产等个体经营)占6.2%,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占14.5%。二是从事行业以制造业为主。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15.3%、59.5%、25.2%。第二产业中,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比重占53.3%。第三产业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占6.6%,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占5.0%,住宿餐饮业占5.0%,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占2.1%。这些行业部门多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属于传统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三是农民本地就业较为稳定。本地非农务工、非农自营从业人员中,从事当前工作的时间超过5年以上的占六成,超过1年不足5年的占3成。四是外出从业以乡外县内居多。从业劳动力中,在本乡镇以外务工的占10.3%。从外出的地域看,乡外县内占全部外出人员60.0%,县外省内占36%,出省占4.0%。外出人员中,经常在家中居住或每月在家中居住超过7天以上)的占七成,不在家中居住仅占三成。五是权益保障逐步健全。全部调查户中,98.6%的农村居民享有医疗保险,其中81.2%的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17.1%的为城镇医疗险。农村劳动力中,目前已参加各种形式养老保险的占58.2%,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占14.8%,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占41.4%,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的占42.8%。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从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农民工监测资料分析,农民总体就业形势稳定,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加上我区经济发展中原有深层次矛盾,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凸显,农民就业压力也逐步加大。
1、人均月收入明显下降。我区农民就业以制造业为主,而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制造业,因此,金融危机已直接冲击农民的收入。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地非农务工人均月收入为1349.3元,比08年人均月收入下降184.2元;从事本地非农自营的,人均月收入约1983.3元,比08年人均月收入下降668.5元;而外出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为1442.2元,与去年人均月收入相比,月均下降58.8元,(见下表)。表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我区的本地非农务工、本地非农自营、外出务工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本地非农自营从业人员,月均收入下降25.2%;其次是本地非农务工人员,月均收入下降12.0%;外出务工农民受影响较小,人均月收入下降3.9%。根据实地调研,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大量下降,企业预期收益减少,必然通过减员或者降低劳动者工资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如农民工监测调查点主要生产塑料包装袋的某工业企业,其80%的产品销往国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此企业只能通过减员和降薪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中的员工正常时期的平均工资为2300元,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在职员工收入下降30%,降至1600元左右;企业工人也由正常时期的500多人下降到目前的120多人,减员380多人。
2009年上半年、2008年人均月收入对比
单位:元
2009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
2008年人
均月收入
月均下降额
± %
本地非农务工
1349.3
1533.5
184.2
-12.0
本地非农自营
1983.3
2651.8
668.5
-25.2
外出务工
1442.2
1501.0
58.8
-3.9
2、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深受挤压、难度加剧。如上述生产塑料包装袋的企业被裁减的380名员工中,其中2%是本民农民,98%是外来农民工。这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就业不公正,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社会就业岗位的锐减,对每年新增的的高校、技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3、非农务工人员劳动时间较长。据监测调查资料显示:二季度,本地非农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月均工作25天以上的占45.6%,其中月均工作29天以上的占12.8%;非农务工人员日均工作8.9个小时,其中在10个小时以上的占12.3%。
4、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例不高。在被调查的16岁以上全部劳动力中,接受过农业和非农生产培训的人员占38.4%,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的比重高达61.6%。
四、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措施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主要直接冲击了外来务工人员,使部分外来农民工失业而返乡,而对本地农民的影响则是收入明显降低,就业压力加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要化危为机,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收,为此建议:
第一,加大力度,推进各项社保制度实施。随着我区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保障措施,长期以来形成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步淡化,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保投保的积极性。当前我区农民医疗保险覆盖面已达99%,但尚有相当比例的农民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养老保险,应努力让全区农民做到全面参保,在我区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提升素质,培育农民竞争就业后劲。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根本措施。一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文化投资,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成年人教育体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生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拓宽生产经营活动的门路,增强他们择业能力,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提高自我增收能力。
第三,加强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武进农业龙头企业连着千家万户的农民,中小企业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民,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农民收入。落实好国家对农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在专项资金、提供信用支持、促进银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而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