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区环保系统紧紧围绕争创国家生态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环保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 、克难攻坚,生态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以“生态创建决战年”活动为抓手,坚持高强度实施、高频度宣传、高标准整治、高投入建设,紧扣生态区创建关键指标,重点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生态区创建。全区14个镇全部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环境优美镇创建已实现满堂红,高新区、经发区省级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已由省环保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组织专家评审并通过了省级预调研;新建成投运邹区、郑陆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主管网567公里,城区、纺织园区、牛塘、马杭、漕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尾水改排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25个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工程建成投运;绿色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建成各级生态村219个、环境友好企业121家、绿色学校122家、绿色社区39家、省级绿色宾馆3家,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50家,完成ISO14000论证企业425家。绿化、生态修复、创建精品工程、软件资料等全面到位,12月17日正式通过国家级技术考核。 二、多管齐下,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任务。2008年,我们将提标减排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年度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倾力推进。一是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两次召开了减排结转项目和新增项目的工作动员大会,将年度减排任务进行了分解,使各有关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减排任务,并按现场整改和台账资料准备两块进行落实。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对重点污染源企业下达限期治理通知,明确污染治理的任务、责任、时限,使全区重点减排工程项目落到了实处。三是加强了对重点治污减排工程项目的督促和考核。对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项目实行高频次的现场检查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次召开重点减排工程项目企业负责人会议,通报进度,收到了明显效果。四是加强了对重点减排工程项目的指导和服务。在实施重点减排工程的过程中,帮助企业寻找技术方案,比较技术可行性、论证综合方案,共同筛选和论证工程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年完成COD减排6732吨,二氧化硫减排4125吨。 按照江苏省环保厅《关于做好<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厂及重点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实施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我区六大行业37家直接排放的企业需要进行提标改造。对此,我们首先制定了《重点工业行业提标改造方案》,召开提标企业提标工作动员大会,下发新标准,明确提标工作的技术和时间进度要求。其次,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提标要求,分类召开电镀企业整治提标现场会和印染、化工企业提标技术指导会,邀请省内外知名环保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介绍。组织重点单位参加省、市的提标现场会,学习先进。进行指导。在加强指导的同时强化监管,有针对性地对提标改造重点企业加密了现场监督检查的频次,对改造不积极又做不到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从重处罚,情节恶劣的报请区政府实施停产整顿。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37家企业已全部通过验收。 三、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完善重点污染源监督机制。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进一步健全信访举报人网络,及时发现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雪堰、横山的20家接管重点企业和漕桥8个自然村的191家企业进行限期整改;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污口规范整治,对360多家废水委托处置的企业进行专项督查,每个企业只能保留一个规范雨水排放口。围绕区128工程,对涉及的234家工业污染源整治企业实施全覆盖检查。对中心城区近5100家“五小”行业实行排污申报登记注册;针对遥观镇新南村周边环境差的情况,对全村45家有生产废水产生的单位进行了集中整治。一年来,全局共出动11400多人次,检查企业5700余厂次,其中夜间、节假日出动人员近1800人次,检查企业800余厂次,立案查处148家企业。 四、负重奋进,努力打好环保在行动战役。紧紧围绕“太湖治水、城区清水、净化空气”等“三大战役”,对照考核意见,对标找差抓整改,创新发展补不足,重点抓好污染物减排工程,六大行业和污水厂提标改造,三场整治等重点工程;突出开展工业污染源防治、生活污染削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实施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对进展缓慢的整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各项指标较年初有明显好转,在两市、五区排位中逐月提前。 五、提高标准,环境日常管理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把好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于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予以劝阻和否决,堵截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建污染项目。同时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优化服务方式。全年共审批2973个项目,407个污染严重项目被否决或劝阻。加强“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的力度,形成了分级管理网络,切实扭转“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加强“三同时”项目建设期间的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按规范要求做好竣工验收。共对310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三同时”验收。 狠抓排污费征收管理。充分运用经济手段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守法意识,做到以收促管,达到控制和削减排污量的目的。今年开征企业数达1316家,征收面比上年增长10.1%,排污费共到账3810万元。 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要求,会同农林、统计、水利、城管、卫生等部门,对全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全面调查,掌握种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目前,整个普查工作已初步完成,普查数据库已上报省和国家普查办,通过了省普查质量核查。 强化危险固废管理。开展全区工业固废调查,形成了危险固废重点单位名单,并根据不同类别下达管理意见。积极推进全区印染污泥、城镇污水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目前已形成120吨/天的污泥焚烧处置能力;对电镀酸洗污泥、汽修行业的废矿物油进行定点处置,统一管理,电镀、酸洗污泥的收集量比去年同期上升50%,达3000吨,对140家汽车服务企业下达了限期改正通知书;认真做好危险废物的转移审批工作,按照综合利用优先、就近处置的原则,把好危险废物的转移关,做好涉源企业、射线装置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放射源转移预审。 深入开展环境宣教工作。紧扣国家生态区创建的机遇,在武进日报开辟生态专栏,密集宣传生态创建;联合武进电视台、武进新闻网站作长期广泛宣传。积极争取新华日报、中国环境报等主流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刊登我区环保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措施及做法,一年来,共在各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500余件;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召开鹤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圆桌会议,平等交流,倾听民声;组织五百余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水污染防治法》、《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培训,联合市环保局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百家企业法人座谈会,专题解读《条例》;联合湖塘镇人民政府与各社区举办“迎绿色奥运,走限塑之旅”、“节能减排从我做起,让布袋子和菜篮子成为一种时尚”系列限塑活动,展示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环保布袋;在武进电视台“生活连线”周日关注及《武进日报》限塑专版进行相关宣传。 六、认真履职,切实维护环境安全。为防止农业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水环境的安全,对全区主要河道及支浜、环境敏感区域、事故易发区域进行彻底排查。对河浜水质较差的镇的状况进行了通报,对83家污染企业实施了季节性停产,以确保全区农业用水的安全。制定了《关于太湖蓝藻暴发预防和处置应急预案》和《太湖流域环境监管工作方案》,积极预防和应对太湖蓝藻暴发。 切实加强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积极落实《环境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通过查思想、查管理、查装备、查现场等手段,全面排查治理各乡镇、各行业领域的环境安全隐患,狠抓隐患整治工作。组织了横山桥工业集中区、牛塘工业集中区、武澄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演练,并完善了企业、园区和政府三个层次的应急预案,区突发性环境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区政府批准实施。 及时妥善处理信访,落实限时办结制和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健全环境信访工作责任制,严格信访值班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投入精兵强将认真做好“两考”期间环境噪声控制和环境信访工作,确保稳定。全年共接收各类信访案件2484件,处理率100%,结案率达98.5%,群众满意率逐年上升。按时办结人大议案、政协提案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