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林局2008年度工作总结
一、2008年全区农林工作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的目标和“五大年”建设活动,积极应对年初罕见的大雪冰冻天气,努力消除三鹿奶粉事件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据统计部门预计,全区农业总产值42.85亿元,同比增长8.4%;农业增加值25.07亿元,同比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0元,同比增长12%。全区农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以下十个方面。
(一)粮食高产潜力稳步提升。积极贯彻各级保护粮食生产的关键措施,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护农政策,粮食生产安全有序。全区三麦种植面积19.3万亩,平均单产286公斤,创十年来新高;全区水稻生产面积26.1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水稻轻型栽培率99%以上。今年全区水稻单产602公斤,实现常州市三连冠。我区水稻丰产方被省专家组誉其为“苏南第一方”,并称“武进水稻丰产方代表全国机插稻的最高水平”。水稻育种专家江琪祥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武进十大风云人物”。
(二)高效农业建设飞速发展。一是开展抗灾自救。针对年初罕见的大雪冰冻天气,加强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开展抗灾自救,认真落实灾后救助资金和农业救助项目,确保了农业产业稳定发展。二是牵头编制《2008-2010年现代农业发展行动纲要》,将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汇总实施,共涉及44项近13亿元投资,目前正有序推进。三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全区新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1.78万余亩,其中新增果品生产面积8200亩,新增花木面积6600亩,季节性和设施蔬菜等其他作物面积3000余亩。新增高效种植业面积4.2万亩,高效种植业累计面积达26.6万亩,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累计达到4万亩。据统计,全区有13家示范园区被认定为首批“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占31%。
(三)生态养殖产业稳步规范。一是积极推进滆湖围网整治。滆湖围网二期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实施了生态养殖,整治面积5731.8亩,共145户,其中拆除兼业渔民79户,围网面积2429.7亩;拆迁专业渔民66户,围网面积3302.1亩。共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三期整治方案已经形成,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6.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13.8万亩,特种水产覆盖率达83.6%。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3万亩,累计高效渔业面积9.1万亩,水产品产量5万吨,渔业养殖总产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4%。水产品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水产品加工值达2.5亿元;滆湖与太滆二个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成交量达10万吨,渔业经营成交额达9.5亿元,累计全区渔业总产值达20.5亿元。二是稳步推进畜禽养殖整治。按照创建全国生态区的工作要求,整治区内的143个养猪户和70个养禽户根据养殖规模分别建设沼气池48个、三格式化粪池166个和封闭式集粪池214个,实现四河沿线畜禽养殖零排放。完成“四河”沿线两侧各100米范围、湖塘镇龙潭养殖小区、牛塘镇仙现浜和新运河边龚家养殖小区的畜禽拆除和禁养工作,共拆除养畜场96个、养禽场56个,面积达7.25万平方米。禁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禁养存栏生猪2万余头。完成漕桥河流域畜禽整治任务,改造生猪养殖户92户、家禽养殖户93户。出台《关于规范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并按要求稳步实施。三是强化动物防疫工作。紧紧围绕农业部提出的“两个确保”和省、市防疫工作的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较好地完成了动物防疫行动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常州市防疫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据统计,全区生猪存栏15.82万头,出栏30.85万头;家禽存栏445.36万羽,出栏1693.65万羽;奶牛存栏3231头,畜牧总产值8.1亿元。
(四)绿化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一是积极实施太湖流域生态绿化工程。积极组织实施太滆运河、漕桥河、武进港、雅浦港四条入太湖河道生态绿化工程和北干河人民桥、武宜运河万塔桥小康监测断面绿化带工程,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600多亩,栽种各类苗木近100万株。二是扎口实施城乡绿化“十大工程”。切实加强对集镇绿化、企事业单位绿化、村庄绿化和城乡绿化其他工程的督促、指导和服务工作。据统计,全区完成绿化造林面积38000多亩,创历史之最,全区森林覆盖率(生态区计算口径)达18.4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护林防火工作再创佳绩。强化灾前防范,提高应急能力,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科学防控水平,全区护林防火工作再次实现零火警,区防火办被市防火办评为“2008年度护林防火工作二等奖”,区林业站被省护林防火指挥部评为“2005-2008年度全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夏溪花木市场被农业部等国家八部委授予“第四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花木生产面积达14.96万亩,花木销售额(含园林绿化工程)20亿元,花木市场交易额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1.1%和19%。
(五)品牌质量建设成效明显。今年全区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5个,市名优农产品18个,江苏省“神园杯”优质水果金奖6个、银奖2个。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0个,绿色食品69个,有机食品19个次,市名优农产品35个,提升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75%,超过全国生态县(区)考核要求60%的指标值。共制订企业标准7个,复审修订企业标准28个,复审修订常州市地方标准8个,其中有1个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全区共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个(水稻良种和雪山鸡),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团头鲂、翘嘴红鮊和水蜜桃),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小区奶牛养殖)正在建设之中。“焦溪二花脸”猪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证明商标;“阳湖”水果成功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针对三鹿奶粉污染事件,及时成立“生鲜牛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对全区21个1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户)和8个鲜奶收购点进行鲜奶生产、收购质量安全告知,签订责任书,对奶牛养殖、收购、饲料加工企业全面清查。针对无锡甲醛银鱼事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本地生产银鱼和外来银鱼销售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了银鱼生产销售的安全。
(六)农业有效投入高歌猛进。积极吸引三资开发农业,全区累计吸引“三资”8.03亿元,其中外资500万美元。组织申报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近70个,争取市级以上财政扶持资金近7000万元,争取省级太湖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8679万元,主要涉及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优势农产品基地、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整治等农业科技发展项目。
(七)农副产品推介续写新高。成立了“武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及“武进名特优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五一”期间成功筹办了首届“武进农家菜美食节”和首届“五一旅游商品展销会”,共有25个农业企业参展。成功举办“阳湖”品牌打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参加北京、上海、徐州等农展会活动,为全区农副产品提升品牌、提高效益、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提供了平台和服务渠道。
(八)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齐步实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高标准完成,共普查16个镇(街道、开发区),完成种植业1394户,畜牧业893户,水产业2504户,生活源所涉及的行政村402个,农户2377个的普查任务;农药减量、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均已达到生态区创建指标要求;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示范工程有序进行,制定了《武进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全区已建成各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处,处理模式6种,是江苏建设量最大、模式最多的地区;生态湿地建设积极规划部署,上半年滆湖入太湖口湿地规划通过论证,环太湖、环滆湖湖滨的湿地项目建设规划通过省级专家组的论证;水葫芦控制性放养工程顺利实施,10月中旬省项目专家对我区水葫芦放养工程进行验收,效果良好;太湖蓝藻打捞工程全面进行,配置用于打捞工作的设施设备,累计出动打捞11643人次,出动船只4925船次,出动车辆334车次,累计打捞处理蓝藻9.6万吨。
(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抓好“一所二中心三园区”的建设,“一所”即“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依托我区水稻育种的优势,加快推进武进稻麦育种场和武进农科所土地、人才、资源优势整合,建设“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打造一个“优质粳稻育繁推中心、农业科学研发的基地、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阵地”。“二中心”一是积极筹建“区动物疾控中心”,建设集科研示范、养殖综合服务、防疫应急体系和宠物医院等于一体的动物疾控中心,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区畜牧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二是加快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农产品和产地环境抽检力度,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园区”:一是建设常州千亩设施花卉园,在嘉泽镇规划建设面积3000亩,以现代化智能温室为主体,建设集花卉展览、科技研发、新品种培育、室外花卉栽培、资材批发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园区。二是建设武进千亩设施蔬菜园区,依托常州市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优势和邹区镇大面积设施蔬菜生产的特点,建设武进设施蔬菜生产园区。规划面积1000余亩,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中心,满足市民多样化、高品质及周年供应的需求。三是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在区水产场进行循环水养殖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级良种场。
(十)为农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一是种子体制管理改革顺利实施。建立了种子管理站,成立了国资控股的种子公司,实现经营和管理的分离。二是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稳步实施,确保了队伍稳定和行业的规范管理。三是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据统计,今年全区农林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372期,培训农民达2.5万余人次。其中,举办创业培训班9期,累计培训965人;举办致福工程培训班14期,累计培训420人。对全区33个村的1320名新型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四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组织放心农资下乡活动8场次,创建放心农资店7个,全年共抽检农资产品120批次,处理一般程序案件10个,没收违法农资产品和假农药150余箱。五是加强农林信息服务,今年共发布各类信息600余条,上报常州市农林信息网530余条,录用500条,上报江苏农林信息网400条,录用180条,录用率名列第一。同时,上报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400余条,位居全区第一。积极搭建“四电合一”(电视、电台、电话、电脑)农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通电视农业节目、电台农业栏目、“12316”农业热线专线电话和“农务通”信息管理平台。有效拓展了农民了解农情渠道,为农服务手段和方式有了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