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林工作的发展思路
不久前,区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建设‘两个率先’先行区,三年再造一个新武进”的宏伟目标和总体构想。根据扩大会议精神,结合当前我区农业发展特点,2004年全区农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两个率先”为总纲,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围绕服务城市、美化环境、致富农民为主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主要目标:1、全区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5%,其中多种经营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2、全区常年性结构调整面积3万亩,季节性调整1万亩;3、三麦面积10万亩,油菜面积10万亩,秧田加歇冬田面积10万亩;4、水稻面积35万亩左右,粮经比例达到55:45;5、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6个,建设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新增无公害农产品6只、绿色食品2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5万亩,累计达到15万亩;争创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5只。
实现上述目标要求,2004年农林工作的重点是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定位,超前规划五大产业。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于优质种米业、常规水产业和大众蔬菜业等我区农业的三大传统产业,坚持“有进有退、以退为主、稳中求发展”,要按照本地市场容量,调优品种,提升品质,有序扩大,控制和调减产业规模,腾出必要的资源空间来发展武进的优势特色产业。
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于我区的花卉苗木业、畜禽养殖业和特种水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要在不断壮大西部地区的花木板块、南部沿湖的水产板块和积极发展种草养牧的前提下,着力调优花卉苗木和特种水产的品种结构,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优先扶持并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增长潜力较大的优质地方特色畜禽,着力提高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调优调精特色产业。要在充分利用我区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东部沿山地区的特色林果茶经济板块和城郊接合部、大学城周围的时令瓜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绿色产品,着力打造品牌、名牌,走精品加特色的发展之路。
4、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在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方面做文章,依托已经筹建运作的新品种引试中心,做好水稻新品种的繁育,特种水产、地方优质畜禽等的良种开发;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扩大高效设施农业生产面积;结合花木、林果、水产的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功能的花木基地、林果茶园和垂钓中心,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武进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档次,迅速扩大对长三角和国内大市场的渗透和服务能力。
5、努力突破流通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培育组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我区农产品的贮藏、加工、配送和流通行业。
二、正确把握,大力发展五大农业。
1、提升板块农业。东部特色林果茶板块要在以洛阳万亩林果园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发展到5万亩面积,进一步扩大无公害产品和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西部花木板块要在夏溪3万亩观光园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发展到13万亩面积,积极提升品种档次;南部水产板块要在寨桥万亩无公害水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名特优水产养殖比例,发展淡水鱼深加工和观光休闲渔业。
2、强化标准农业。积极应对市场准入制度,要在现有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下,强化农副产品的安全、优质意识,重点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采标、贯标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积极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制订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生产基地的申报力度,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打造品牌农业。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搞好产销衔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品牌、名牌,抓紧对现有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名特优产品进行科学梳理,合理筛选,作为申请注册商标和知名商标的候选,加以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引导专业大户、生产基地、中介组织和专业市场积极运用商标策略,申请注册商标,实施品牌经营,运用品牌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产品的附加值。
4、推进都市农业。作为常州市构建特大城市的重要一翼,我区农业要按照“服务城市,美化环境,致富农民”的要求,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底蕴,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态与服务功能的统一,形成我区农业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科普、生态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体系,推进都市农业建设。
5、加速“三资”农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搞好项目规划,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活动,通过吸引“三资”来加大我区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经营机制,培育壮大农业竞争主体,增强农业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实现我区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工业化管理思维方式转变,从而根本上提升全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科技强农,努力实现五大突破。
1、在培育优质种禽种畜上求突破。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力度,建设并壮大现代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波尔山羊胚胎繁育中心、立华雪山草鸡培育中心、中东瘦肉型商品猪培育中心和漕桥种鹅培育中心等“五个中心”,加快地方良种和外来优质品种的推广速度,优化全区畜牧生产的品种结构。
2、在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模式上求突破。要在做好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总结的基础上,广树典型,加强宣传,搞好服务,使全区水稻轻型栽培面积争取达到50%以上,其中机插秧面积5万亩,直播稻面积10万亩,抛秧稻面积3万亩,合计全区水稻轻型栽培面积达到18万亩,争取在2-3年内,全区基本实现以机插秧、直播稻为主的栽培格局。
3、在建设科技龙头载体上求突破。要建好“一个中心、三个研究所”,即:农畜水产品检测中心和花卉苗木、果品栽培、水产养殖研究所,依托农畜水产品检测中心,实行基地检测与市场检测相结合,逐步将检测关口前移,为全区推广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作好准备,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推动“放心肉”、“放心菜”工程的建设。以3个研究所作为我区三大农业区域经济板块的重要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全区的花木、林果、水产种养殖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4、在实施兴农富民工程上求突破。把“兴农富民一二三四工程”活动作为一种长效制度来抓,围绕“六个增收”,即:切实让农民通过结对帮扶增收、劳力转移增收、减负增效增收、省工节本增收、防灾降害增收和压粮扩经增收,创建一个新的为农服务平台,进一步转变农林系统的工作作风。
5、在强化农技推广体系上求突破。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原则,加快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技服务产业化。积极鼓励农技人员自主创业,领办、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OO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