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渔业板块近期发展规划
(2003-2005年)
武进区农林局
为进一步贯彻十六大精神,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先行区的号召,促进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局组织人员对武进两湖渔业板块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武进水产板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武进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滆湖、太湖两个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两湖”地区渔业更是突飞猛进,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基地化生产、市场化销售、配套化服务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两湖地区8个镇1个开发区,共有养殖面积11.03万亩,占全区养殖总面积(17.49万亩)的63.06%;水产品产量达3.69万吨,占全区水产品总产量(4.32万吨)的85.42%;养殖总产值达5.56亿元,占全区养殖总产值(6.78亿元)的82.01%。 湖区渔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形成了优势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2002年,湖区(8个镇1个开发区)养殖产值(5.56亿元)占当地农业产值(13.15亿元)的比重达42.28%,成为武进农业“三大特色板块”之一。 从建设水产强区的高度来审视两湖渔业板块,从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来看两湖渔业板块,当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渔业投入不足。近几年通过渔业结构调整,渔民从中尝到了甜头,想要扩大名特优品种生产规模,但资金不足,配套投入跟不上,制约了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含量不高。新品种养殖发展较快,但实用技术还没有普及,有的甚至没有总结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在引进优良品种上,低水平重复多,苗种供给、病害防治、技术服务、市场开发等关键环节没有突破。 3、繁育体系不全。名特优苗种繁育体系不全,造成苗种缺乏,影响了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4、水产品市场流通、加工发展过缓。尽管形成了以滆湖、太湖二个水产品批发市场,但仍未成立水产流通协会或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水产加工企业起步晚,后劲乏力。 5、渔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产品质量堪忧。 由于许多养殖户仍袭用传统的养殖技术,不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生产,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 6、水域环境有待改进。养殖水域污染非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有进一步扩大之势,渔业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大面积死鱼、死虾、死蟹、死蚌事件明显增加。 二、两湖渔业板块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武进两湖渔业板块发展(2003-2005)总体思路是:坚持“稳定常规水产,扩大特种水产,开发名优水产”的原则,以二个水产市场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题,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核心,以品牌、流通、产业化三项工作为抓手,调优一产,调大二产,调活三产,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在渔业中的比重,全面提升两湖渔业板块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由渔业大区向渔业强区的跨越。 两湖渔业板块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十五”计划结束(即2005年底),养殖面积达1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4.0万吨,其中特水产量达1万吨;养殖产值(1990不变价)达6.0亿元,占全区养殖总产值的85%(比2002年增3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达18亿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的80%(比2002年增9个百分点),其中,加工、流通等涉渔二、三产业产值达12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6.67%。把“两湖渔业板块”发展成为常州市内一流、江苏省内先进的现代化特色产业板块。 两湖渔业板块重点将在渔业基地、苗种繁育场、标准化生产、科技发展、水产品加工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布局规划。 1、渔业基地布局 ①以寨桥、南夏墅、牛塘为主,进一步稳定常规鱼养殖基地。关键是改造低产鱼塘,改革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提高品质,降本增效。 ②以东安、湟里、嘉泽为主,建成虾蟹养殖基地。重点推广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和无公害养殖。 ③以雪堰、农发区、寨桥为主,建成龟鳖养殖基地。重点发展设施养殖和生态养殖。 ④以潘家、雪堰等沿太湖地区,建成太湖名优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太湖三白”、河蚬等销路广、经济效益高的太湖名优水产品。 ⑤以寨桥、区养殖场等沿滆湖地区,建成滆湖名优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细鳞斜额鲴、黄尾密鲴、季朗鱼等滆湖传统名优鱼类。 2、水产种苗繁育场布局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县(区)级建立苗种繁育场的要求,有所侧重,合理布局,确保我区渔业生产对种苗品种、数量、质量的需求。 ①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下,集中力量创建“常州市武进名优水产引繁推广中心”,达到年繁育大规格优质鱼种300万尾的生产能力。 ②抓好雪堰、寨桥现有常规四大家鱼繁育场的品种审定和提纯复壮创优建设。 ③扶持寨桥、东安、湟里为主的河蟹繁育场扩建。 ④巩固完善农发区、雪堰为主的龟鳖繁育场建设。 ⑤发动嘉泽、寨桥等沿滆湖地区,建设翘嘴红鲌、季朗鱼、鲴类等优质种苗繁育基地。 3、标准化生产布局 ①建成太滆的河蚬、雪堰的甲鱼、寨桥的河蟹、嘉泽的草鱼等无公害水产品基地6个,池塘面积达5万亩,设施面积达2万平方米。 ②创建水产品8个,争创绿色水产品1个。 4、科技发展布局 ①以区水产站为依托,按照省、市局要求,力争筹建武进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实验室和渔业水质监测化验室。调整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②筹建国内、省内首家“湖泊名优水产开发研究所”,专业从事湖泊传统名优水产品的选择引进、养殖试验、苗种繁育、技术培训、推广养殖的系列化一条龙开发研究,为大面积推广养殖提供技术保障。 ③加强对外协作,筹建“国外淡水水产良种繁育基地”。 5、水产品加工、市场布局 ①完成“常州市太滆水产品批发市场”扩建工程和“江苏省滆湖水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工程,达到年交易量10万吨的能力。 ②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达到年加工能力2000吨,使湖区水产品加工比例达10%。 三、发展两湖渔业板块的对策措施 1、依托科技,启动“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市、县(区)配套的良种场和繁育场,加大淡水石斑鱼、淡水鲨鱼、美国鳄龟等纯种的引进力度;积极选育、驯化当地翘嘴红鲌、细鳞斜额鲴、黄尾密鲴、黄颡鱼等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家鱼、鲫、鲂等常规品种,使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逐步形成全区水产良种繁育、供应、调剂网络体系。 二是实施科技兴渔工程。进一步重视科技,发挥科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协调力量加强种苗、饲料、病害和养殖工艺以及渔业生态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研究,突破一批阻碍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推广“河蟹‘种草——育螺’生态养殖技术”、“淡水池塘‘80∶20’青虾养殖技术”等8大实用适用技术,使普及率达90%。到2005年,力争水产科技贡献率达70%。 三是实施水产品加工工程。提高保活保鲜技术,突破渗透调味技术、工艺配方技术和杀菌消毒技术,制定技术标准,创品牌,改善产品包装,促进产品流通和市场开拓。 2、优化结构,发展“四型”渔业 ①规模型渔业。渔业板块要提档升级,必须发展规模渔业。一要建设大基地,要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配套建设,分户经营”的要求集中建设好五大渔业基地。二要发展大公司,扶持水产品加工企业。把常喜乐食品有限公司和好太太食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经过几年努力,使其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通过发展大公司,带动大基地,建设大产业,从而实现水产业的良性互动。 ②设施型渔业。着力扭转“靠天养殖”问题,坚持高起点、高档次、高效益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扩大河鲀、鲟鱼、黄鳝等高附加值品种为重点的设施养殖规模,使工厂化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黄鳝养殖面积达1万平方米。 ③创汇型渔业。围绕增加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大力发展品牌渔业,切实加强渔业标准化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水产品卫生和安全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渔业招商引资的步伐,广泛开展观赏鱼类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强化水产品流通,扩大水产品对外贸易,确保年创汇1000万美元。 ④都市型渔业。把渔业与旅游业、观光业、餐饮业、科普教育业等产业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综合性的产业。把休闲渔业纳入沿滆湖旅游区和环太湖旅游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开发“住湖边、吃湖鲜、观湖景、玩湖水、钓湖鱼、购湖货”等系列活动项目。利用湖区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清新、乡土气息浓等优势,吸引周围大中城市居民,充分享受“湖鱼宴”等美食和体验“湖面泛舟”、“渔民一日”等情趣。定期举办“捕鱼节”、“渔民运动会”等旅游活动,高标准地建设休闲渔业的旅游景点。 3、政策到位,强化“五个”力度 ①强化资金投入力度 一是要加大渔业的扶持力度,在安排多种经营贴息、建农基金时,要适当向“渔业板块”倾斜。建议由区农林局牵头,会同区财政、区民政等单位建立渔业发展基金和渔业风险基金。二是示范基地的排灌、供电、交通通讯等设施优先于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计划,统一安排。良种体系建设、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应列专项资金扶持。 ②强化科研投入力度 要重视渔业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科技人员的人头经费、事业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事业发展,逐年有所增加,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③强化项目投入力度 各级各部门在安排农业项目时,要向两湖渔区倾斜,重点投向两湖渔业板块,以特色引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和带动能力。 ④强化水环境治理力度 进一步统一治理和保护太、滆湖水源、水质的思想认识。建议成立太湖和滆湖水环境监测管理站,由环保配合执法人员和水质监测人员,加强水质的常年系统监测和水环境管理,对沿湖地区超标排放废水的企业,依环保法规坚决处理。 ⑤强化渔政管理力度 一是坚决杜绝乱扩乱建网围和电、毒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湖泊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二是努力减少渔业生产造成的自身污染,首先控制围网养殖面积。其次,恢复水草资源,提高湖泊自净和生产功能。再次,开展湖泊的渔业管理,减少养殖人员的生活垃圾和机动船舶废油污染。三是实施《江苏省渔业管理条例》,严格实行《苗种许可证》制度和《养殖证》制度,规范渔业生产行为。
二OO三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