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文件
武科发〔2005〕1号
关于下发《二OO四年科技工作总结》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现下发《二OO四年科技工作总结》,请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更好地开展2005年度的科技工作。
武进区科学技术局
2005年元月18日
二OO四年度科技工作总结
2004年,全区科技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推进了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三项重点工作,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主要开展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一条主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一是引导重点科技攻关。围绕交通车辆及零部件、数字化视听与新型电子电器件等领域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科技攻关,突出抓好了夏溪镇的常州华晨机械有限公司的镁合金压铸单元、遥观镇的江苏建湖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轨道车辆内装新型复合材料等研发项目。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85项、省级68项。目前已有69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 24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其中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攻关2项)。全年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拨款3097万元。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的带EVD播放系统的数字高清晰液晶电视机(HDTV)项目被列入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省1600万元专项拨款。全年实施区级科技项目120项,下达科技经费881万元。
二是实施高新产业化项目。组织力量实施了一批对全区产业升级有示范作用的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洛阳镇的江苏新科电子集团公司的便携式DVD视盘机、高新区的常州市永明机械有限公司的高速塑料平膜拉丝机组、邹区镇的常州市钢筘厂的金属针布全自动生产线等12项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通过了验收,项目新增总投资2.67万元,达产后新增销售17.14亿元,年出口创汇1.31亿美元。
三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有邹区镇的常州市华威电子有限公司、礼佳镇的常州市龙城精锻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的武进南方轴承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牛塘镇的江苏亚邦集团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重点民营科技企业5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00家。2004年60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71.5亿元,利税15.3亿元。
四是推进特色基地建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2004-2007年国家火炬计划武进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五大领域,到2007年,我区新材料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35亿元。支持新材料基地科技攻关,今年共申12项省市新材料攻关项目,争取上级科技拨款350万元。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基地骨干企业,高新区的常州市顶呱呱彩棉服饰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在纺织新材料领域组建了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4年武进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5亿元,利税11亿元。
五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江苏省数字化视听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的验收,该中心承担了部、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5项,申请专利86项;扶持、引导江苏省轨道车辆牵引传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中期评估;积极推进江苏旷达汽车织物集团有限公司创建江苏省交通车辆内饰织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通过省厅的前期评估,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2004年新批企业研究所15家,新建企业技术中心6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六是推进高新园区建设。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集聚。2004年武进高新区新批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产品9只,目前区内累计高新技术企业19家。2004年高新区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2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合同利用外资2.1亿美元,产业集聚功能初步凸现。武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中心,新入驻企业25家,毕业企业12家,目前在孵企业共82家,200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200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5亿元,同比增50%以上,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实现利税27.5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的38.1%,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推进了全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的升级,加快了我区新型工业化步伐。
二、实施两项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这一战略目标,把握我区作为常州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地区这一机遇,在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设计和制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示范试点,引导更多的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化技术,申报了江苏亚邦化工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8项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试点项目,3个项目被批准,争取了40万元补助经费。积极推广网络计算机(NC),制定了“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推广应用方案”,在东安、邹区、奔牛等6个单位推广了132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组织专题研讨,我局联合新浪网组织了一场“网络营销与企业发展”专题研讨会,与全区82家民营企业共同探讨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网络工具的重要价值,帮助企业提高对网络工具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加强宣传培训,建成了武进新材料网站,及时发布新材料项目信息;开展信息化专题培训4次,有200多人次参加,增强了信息化意识。全区制造业信息化的支撑环境和应用环境初步形成,制造业的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是启动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工程。以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经济为目标,加强了机构建设。在原有“区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新成立了“常州市武进区知识产权局”,保障全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运用了专利信息。重点对6家区专利试点示范企业进行引导,建立专利工作制度,为江苏亚邦集团等5家企业制作了专题专利数据库。资助了专利项目。全年资助申请423项,下达经费25.74万元;重点实施了专利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7项,扶持经费47万元;列入常州市级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2项,获得扶持经费20万元。调处了专利纠纷。协助上级管理机关调处专利纠纷3起,协助9家企业开展了21场专利诉讼工作,自行调处了专利纠纷12起,保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开展了宣传培训。组织30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班和知识讲座5期;组织了10家企业参加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国际专利及名牌产品博览会,共有9只产品获奖。通过扎实的工作,预计全年专利申请量700件以上,授权550件以上(礼嘉镇、洛阳镇1-10月份专利申请分别达81件和69件),专利产品实现产值18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8%,促进了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今年我区还被省科技厅和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
三、强化科技带动作用,推进农业和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我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持续创新,组织社会发展科技项目,下达肾移植早期受者CD4阳性T细胞体外ATP动态监测的临床研究等项目24项,补助经费93万元,其中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的肝肾联合移植术填补了国内同级医院的空白;实施淹城遗址城墙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为真实恢复淹城遗址的土墙和为今后类似遗址的保护及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与平台;通过研究微生物纯种培养和优化组合,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发泡塑料、薄膜等废弃物来治理环境。加强农村科普工作,举办了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第十五届科普宣传周活动,分别到芙蓉镇、横林镇开展大型科普集市活动;围绕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了洛阳、横山桥等5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今年获得了“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组织科技进步奖申报与评审,全年共申报各级科技进步奖92项,其中获市级科学技术奖16项、区级27项。社会科技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二是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下达区农业科技项目15项,补助经费85万元,培育了郑陆三优龟鳖科技示范园等区级园区3家。全年16家园区共引进和开发新品32只;新增农业科技对接项目23项、新增投资1420万元;累计已推广花卉苗木16390亩,优质茶果8000亩,名特水产11800亩。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启动了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江苏省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 筛选适合于机械栽插的水稻优质高产早熟晚粳品种,推广以插秧机优化选型、实用育秧技术、群体质量控制、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等关键技术为主体的机械化丰产技术,在漕桥、前黄、邹区等镇建立机插水稻丰产水稻超高产攻关田15亩、核心试验区3500亩,平均单产771公斤/亩,实现了预定的750公斤产量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培育和实施农业科技项目,申报优质草鸡综合防疫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等省、市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项,下达15项,补助经费188万元;组织实施了抗虫水稻品种的培育、寨桥有机稻米培育、太湖银鱼的高效繁殖技术开发等区级农业科技项目56项,补助经费263万元。一大批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区水产、林果、花木三大板块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拓展国际科技交流。继续抓好了对外科技合作,组织实施了与法国法雷奥(Valeo)集团合作开发欧洲生产汽车用启动电机轴承等常州市国际合作项目3项,其中夏溪镇的常州世博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与日本AKRIA株式会社联合引种、快繁与开发日本的红唇石楠;漕桥镇的江苏华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日本NS—30公司合作开发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开发白色废弃物处理机,对于消灭白色污染、美化环境、解决生态破坏等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组织了寨桥镇等8家单位赴欧洲进行农业产业化招商和科技交流,组织5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赴日本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接待日本国NF公司技术人员到常州市快克电子有限公司就信号发生仪、交流变频电源等生产进行技术服务和企业管理培训。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了我区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四、完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出台了《常州市武进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常州市武进区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按照科学、合理、透明的原则,规范项目申报受理、审定下达、实施监督三个主要环节的办事程序和相应的部门职责。通过加强对科技计划的管理,逐步探索科技经费的支持方式,按照重点示范、产业化等类别,确定项目、方式和金额,初步形成了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合理格局。
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区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推进科技开发机构的建设,新创办科技开发机构 9家;推进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出台了《常州市武进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办法》,组建了芙蓉电动车、夏溪苗木、湖塘纺织三个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企业孵化器建设,武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坚持转化科研成果、培育科技企业、培养科技企业家的方向,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准和创业创新环境,全力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与深圳清华研究院联合成立了武进力合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今年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是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完善了武进中外专利信息网,举办了“世纪深圳清华论坛——常州总裁研讨会”等3期培训班;区高新技术风险担保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区高新技术风险担保有限公司共完成了29项业务,担保额度为4111万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区专利事务所等机构都按照各自职能创造性地为企业开展了中介服务。全年技术交易额2.1亿元,其中可享受减免税的认定登记技术交易合同额达1200多万元。全区科技中介机构增强了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水平。
四是探索产学研合作体系。继续加强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围绕发展壮大我区电子信息产业,3月份我局组织了清华、北大—武进电子信息行业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围绕提升我区精细化工行业技术水平,并利用常州高职基地的科技资源,5月份我局组织了江苏工业学院—武进精细化工行业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围绕推进国家火炬计划武进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7月份我局组织了上海交大(新材料行业)专利推荐会;围绕展示武进科技成果、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理念,10月份在第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期间到深圳成功举办了′2004武进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研讨班,组织了首次高新技术企业参展活动;围绕推进全区“科技兴农”步伐,11月份我局组织了′2004苏浙沪农科院科技兴农联合服务团成果洽谈会暨武进农业科技节,以发展“绿色、高效、品牌”农业为主题,组织了现场科技成果交易洽谈、都市农业论坛、“春晖杯”农业科技知识竞赛等8项活动。5次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共签约150多项。今年已新增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5项。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了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
五、增强科技进步意识,营造科技进步良好氛围
一是组织召开全区科技大会。年初我区隆重召开了科学技术大会,全面总结和回顾了近两年全区科技工作,提出了今明两年全区科技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大会表彰了顾志平、何国平等 8名“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蔡亚等150名“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颁发了24个区科技进步奖;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全区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关于评选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和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意见》等5个文件,进一步营造了科技进步良好氛围。
二是组织科技下乡服务活动。2004年上半年度组织了第二轮集科技宣传、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园区经济”专题活动,深入到全区23个镇、2个开发区,就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政策咨询等内容与企业进行交流座谈,并征求产学研活动意见,征集企业难题需求,累计为350多家企业提供了面对面的服务。这是我局进一步转变作风、打造服务型机关的重要举措。
三是加强科技队伍自身建设。积极参加区级机关“勤政、廉洁、三服务”、“勤廉之风万人评”和“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组织了为期三天的全区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邀请区委党校的教师作了科学发展观讲座,学习了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专利法等业务知识,了解了担保公司、信息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内容;组织了机关人员参加了省市科技部门的业务培训10多次;加强了科技管理系统内部的信息化工作,部分镇、开发区已完成OA办公系统的联接。科技管理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队伍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创新科技管理的实践中,我局确立了“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工作理念;倡导了“主动服务、有效服务”的工作方法;发扬了“勤政、廉洁、务实”的工作作风, 2004年全区科技工作目标任圆满完成,科技局在区级机关“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中被评为优胜单位;我区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
我区科技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是全区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结果,是全区广大科技人员和镇科技助理、部门科技联络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勤奋努力的结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科技工作发展水平不够平衡;科技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新一年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