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武进大地,武进人民用智慧创造财富,用勤劳美化大地,30年来,武进无论经济社会建设、城乡面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历了从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蜕变,进入了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演变,取得显著的成就。
发展的历程
1、总量不断突破,增速时起时伏。改革开放前,武进服务业的发展处在无主导状况,发展领域狭窄,总量很小,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仅为7356万元;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服务业的发展初见起色,并迅速壮大,198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51万元;80年代服务业以年均16.3%的较高增速迅速发展,其中1988年达到了31.8%的高增长;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个体私营的发展壮大,服务业总量也不断膨胀,1992-1996年迎来了服务业发展的一次高潮,年均增速达51.2%,1992年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7亿元,突破了10亿元大关;1997-2006年服务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年均增速10.1%,其中2004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2.4亿元;近几年服务业的投资需求旺盛,投入规模迅速扩大,服务业发展后劲开始显现,2007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2.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6.2%,增幅创10年来新高;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46.8倍,翻了近8番,年均增长高达20.9%。
2、投入力度加大,比重不断提高。要产出必须先投入,服务业发展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的服务业总量以年均20.9%的速度增长,主要得益于多年来对服务业的大投入。1985年武进服务业完成投资仅5984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1.5%,到2007年,全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03.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0.7%,投资总量增长171倍,年均增速26.4%,其中1992、1993年连续两年增速高达1.5倍以上;1985年以来,武进累计完成服务业投入471.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2.2%,其中1985-1994年服务业投入比重在20%左右,1995-2007年比重均保持在30%以上,服务业的高量快速的投入不仅使服务业总量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城区环境建设、服务功能和居住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
3、比重提高,结构优化。1978年,武进经济结构处于“二、一、三”状态,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5.2%,不到农业二分之一、工业的三分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二、三产业不断成长,到1992年,服务业比重达18.5%,首次超过农业跃居第二,但还不足工业的30%,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至“二、三、一”。到1996年,服务业达30.3%,达到了工业的二分之一,之后几年服务业比重继续攀升, 2000年达34.3%的历史最高峰,这时的工业比重为57.7%。由于受行政区划调整及工业的高速增长等因素,服务业比重连续6年下滑,2006年只有25.3%,下滑9个百分点。由于近几年的服务业高投入之后的高产出期的到来,服务业增速超过工业,比重止跌回升,2007年达到25.8%,结构开始进一步优化。
4、就业不断扩大,社会贡献增强。服务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扩大社会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978年末,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仅5.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5%,到1982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7.4万人,比重为10.5%,1983-1988年,经过6年时间的发展,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5.7万人,比重达20.3%,从1988年开始服务业比重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稳步提升,2007年末,全区从业人员总数为22.1万人,创历史新高,比重达27.0%。1978-2007年,一、二、三产从业人员增长14.0万人,而服务业却增长17.0万人,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促进就业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的特征
1、商贸业发展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武进商贸业极不发达,仅有贸易餐饮网点1895个,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69万元,市场78个,年成交额1655万元。到198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网点达15511个,市场总数86个,成交额16722万元;上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商贸业得到迅速发展。1998年,贸易餐饮网点2481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市场137个,成交额73.8亿元,其中1994年、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突破20亿元、30亿元大关;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贸易餐饮业继续攀升,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7年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亿元,比1978年增长110.5倍,年均递增17.6%,市场成交额220.2亿元,其中亿元市场22个,成交额161.2亿元,贸易、餐饮和住宿业实现增加值79.0亿元,占服务业的43.4%,比1978年提高7.3个百分点。
2、房地产业发展迅猛。进入上世纪90年代,武进房地产开始起步,1993年完成投资2.9亿元,房屋施工面积41.6万平方米,随着武进行政中心南移,城区地理位置的确定,城区的大建设大投入拉开序幕, 1998-2007年10年间,共完成房地产投资206.4亿元,年均增长29.1%,房屋施工面积2618万平方米,其中2004-2007年,四年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53亿元,占前15年投资总额的68.6%,2007年房屋施工面积达到637.1万平方米。1990-2007年,房地产业投资由1992万元发展至47.1亿元,增长235.4倍,年均增长37.9%。
3、金融业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武进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32万元,其中居民储蓄1552万元,贷款余额12545万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82元和241元;到1989年,存款余额突破1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2202万元;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保险意识的增强,金融业发展迅猛,1990-1999年10年间,存款余额增加162.8亿元,居民储蓄增加97.4亿元,贷款余额增加85.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比1989年增长10.1倍,达2.4亿元;到21世纪,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业作为支撑发展更加迅速,2000-2007年8年时间,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加471.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94.7亿元,贷款余额增加381.7亿元,保险业务收入6.5亿元,比1999年增长1.7倍。
4、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取得很好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和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大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到2007年,全区共有横山桥、夏溪、嘉泽、湖塘三勤、焦溪牟家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星级饭店(宾馆)11家,旅行社8家;有太湖湾旅游渡假区、淹城森林公园、横山旅游风景区、夏溪艺林园等著名景点(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1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6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提升城市环境、丰富居民生活,更能推动交通、贸易、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5、交通运输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武进道路路面主要以泥石为主,公路总里程为264公里,拥有各类汽车257辆,客运周转量198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20244万吨公里;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开始大力发展公路运输事业,至1990年,武进乡级公路达636公里,且路面绝大部分为水泥和黑色路面,拥有各类汽车6162辆,客运周转量2045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4483万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23.0倍、9.3倍和1.7倍;到2000年,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1981公里,拥有各类汽车21721辆,客运周转量59555万人公里;2000年以后至今,经济再次高速发展,到2007年末,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7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公里,等级以上道路2647公里,占96.4%,拥有各类汽车78575量。
武进服务业经过30年的发展,无论规模总量,还是层次结构,都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与武进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相符,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发展层次有待提高。2007年武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5.8%,而萧山、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39%,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将影响武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为此,必须重点突破服务业发展瓶颈,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武进服务业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转变,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武进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本文由魏 峰同志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