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武进工业经济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三十年中,武进工业经济,勇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冲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前18年,武进从一个苏南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经济强县,成为改革开放苏南发展模式的典范,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后12年,完成了国有及集体企业的产权体制改革,发展成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最发达的县域经济之一,经济发展步入了工业化后期。
一、总量规模日益壮大,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三十年来,武进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14000多家(不包括个体工业),比1978年增长6.8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6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9.5亿元,增长344倍。
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显示,武进工业经济的增长曲线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虽然有周期性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101.0亿元,比1978年增长490.3倍,平均每年增长23.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4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64倍,年均增长24.4%;实现利税136.2亿元,其中利润87.4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75倍和147倍。
二、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领域不断拓展
伴随着武进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2007年,钢产量365.7万吨,是1978年的1048.7倍;钢材产量372.7万吨,是1978年的174.2倍;柴油机679万千瓦,是1978年的77.5倍;布14.3亿米,是1978年的21.6倍;交流电动机31.8万千瓦,是1978年的15.9倍。另外2007年液晶电视产量31.2万台,空调产量34.3万台,金属集装箱792万立方米。
在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在迅速提升,新科集团的DVD和液晶电视;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超小型、高性能受话器、电助式扬声器;常牵中心的轨道交通设备和风力发电机组等等高新技术产品队伍不断壮大。新科牌DVD、常发牌拖拉机、红联牌灯具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的运应而生,极大的提升了武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武进现已形成一些超50亿甚至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湖塘的纺织产品、横林的强化木地板、高新区的电子产业、遥观的轨道交通设备等在全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洛阳的冷库和钟表、湟里的电动工具、武进郑陆不锈钢产品等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7年在常州市公布的20个重点乡镇产业集群中武进就占据了十个席位。
三、推动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
经过三十的改革和发展,工业始终是武进国民经济赖以前进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带动全区整体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工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1.1%。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74.9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为67.2%,30年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472.9亿元,对GDP总量增加的贡献率为 67.4%,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6.1个百分点。2007年全区工业从业人员40.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9.6%,比1978年提高27.9个百分点。不难看出,工业在武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愈发突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为我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武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进行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变化,如今,武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经济主体体系。
(一)经济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期武进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肩负着我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取得了累累硕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活力,基本完成了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初步改革工作,形成了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职责分明的市场经济主体。2003年以来,我区继续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收外资资本,引进三资企业,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调整基本到位,企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促进了我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和集体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0.5%;私营、外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其他经济类型高速发展,比重迅速上升,2007年私营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9.9%;外资企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4.9%。
(二)产业结构优良化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一直是武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力推进, 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攀升,对国民经济增长份额日益提高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随着宏观环境、市场趋向及产业发展基础的变化,而逐渐演变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1978年武进工业经济结构中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占全部工业的31.6%,第二位的是纺织工业占全部工业的20.2%,第三位的是化学工业占12.6%,第四位的是食品工业占12.1%。这四个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了76.5%。
30年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武进的工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7年冶金工业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20.4%,成为我区工业的第一行业;机械工业依靠良好的发展基础以18.8%的比重成为第二位;纺织工业以13.4%的比重居第三;化学工业以13.4%的比重居第四;电气机械工业占8.6%;电子工业占8.0%。这六个行业占全部工业的82.6%。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605.3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38.4%。2007年我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4家;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20只;累计申请专利7865项,专利授权4540项。
五、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我区工业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牌子响,竞争力强的大中型企业。2007年我区工业企业平均户均销售达到7608.7万元,户均资产达到5385万元。年销售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51家,实现销售收入1154.6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2.1%,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19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4家。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我区有4家企业入选,分别是: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40位)、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21位)、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419位)、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487位)。
随着规模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作为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效发展中坚力量的亿元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切实担当起“领头雁”和“顶梁柱”的发展重任。2007年,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11.9%的销售超亿元企业对全区工业生产、效益的贡献份额均超过了70%以上,特别是实现利润竟达到82.2%的份额。全年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总额和利润所占规模以上比重分别达到72.1%、75.5%和82.2%,充当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助推器”,强有力地引领着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协调地增长。
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自主创新的源泉,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核心内容。企业R&D经费支出及R&D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区科技创新的全面深入,工业产品由武进制造向武进创造的转变,企业逐步成为创新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11.3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8.8个亿,R&D经费支出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同时我区广大企业依托常州科教城众多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高了我区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区工业不管是发展速度还是结构调整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武进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武进区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对武进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实现武进工业大发展任重道远。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要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契机,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加快两个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抓住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构筑和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求扩张,从而促进武进工业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我们相信,武进工业必将突出重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本文由沈 勇同志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