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调整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规模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为推动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我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迈向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三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概况及特点
1、投资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七五”时期的起步、“八五”时期的迅猛发展、“九五”时期的调整、“十五”以后的快速扩张等几个发展阶段。三十年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完成1471.4亿元,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投资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197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15亿元;“六五”的前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仅为1.4亿元,年均增长仅0.3%,“六五”期末的1985年,随着我区投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投资总量一跃迈上新台阶,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性地突破亿元关,达到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7亿元,年均增长10.6%;“八五”时期,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指引,围绕乡镇工业和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为中心,我区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五年间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30亿元关,“八五”时期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10.4亿元,年均增长达47.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九五”时期,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实施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治理整顿为标志,我区乡镇工业开始了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漫长转变,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步入结构调整期,“九五”时期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51.1亿元,年均增长仅3.5%,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缓慢的一个时期;进入“十五”时期,武进经济社会建设的投资需求旺盛,能源交通等城乡基础设施、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建设投资迅速扩张,2001年—2007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完成1185.4亿元,年均增长36.4%。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五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共计完成1068.2亿元,是改革开放前二十五年投资总量的2.6倍多,其中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投资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投资主体多元化,民间投资成主导。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近期改革方案》为投资体制改革的标志。我国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主体投资格局被彻底改变,逐步形成国有、民间、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主体共同参与投资的局面,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等资本逐渐成为投资主体。1978—1984年,我区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7.0%,其中1978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98.8%,国有经济投资明显处于主导地位,1985年国有经济投资占比迅速下降到6.2%;“七五”、“八五”时期,国有经济投资占比基本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九五”时期这一比重有所回升,维持在25%的水平;“十五”以后,我区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民间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又有新的发展,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进一步下降。“十五”以来的7年(2001年—2007年),我区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下降到10%左右的水平,比“九五”时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以年均37.8%的速度增长,比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2007年我区民间投资已达260.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77.4%,比“九五”末年提高了个5.6百分点。同时,随着我区对外开放的深入及我区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外商及港澳台客商纷纷来我区投资落户,“十五”以来,我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年均增速为49.4%,比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13.0个百分点,2007年我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为39.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1.9%,比“九五”末年提高了近一倍。
3、资金来源广泛,自筹资金是主导。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融资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投资资金筹措方式更加趋于多样化,资金来源更加广泛,各种来源的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确保了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六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处于主导地位。“十五”以来的7年间,自筹资金共计775.0亿元,占投资资金来源的60.7%,7年间,自筹资金总量增长了9.6倍,年均增长38.2%,比资金来源年均增幅高2.5个百分点,自筹资金的比重从2000年的57.0%上升到2007年的64.9%,提高了7.9个百分点。其余五项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逐年减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以及其他资金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以利用外资增长最快,2007年比2000年增长了二十多倍,利用外资的快速增长,对于弥补我区建设资金缺口及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层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投资结构在调整中不断趋向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区在不断加快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力度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特点,不断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07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二、三产业投资总量占99.91%,比1985年提高了2.01个百分点。从1985年到2007年的二十几年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1991年,以工业投资为主的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从1985年的76.4%逐步提高到1991年的87.4%,提高了11.0个百分点,1991年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最高的一年,同时期的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从1985年的21.5%下降到1991年的10.5%,下降了一半,这一时期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基本保持在2.1%的水平。第二阶段。1992年—1999年,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从1992年的85.2%下降到1999年的52.0%,下降了3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则从1992年的14.4%提高到44.4%,提高了30.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从1992年的0.4%提高到了3.6%,1999年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最低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最高的年份。第三阶段。2000年-2007年,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从2000年的54.5%逐步回升到2007年的69.2%,上升了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则从2000年的41.8%下降到30.7%,回落了11.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的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从2000年的3.7%下降到了0.1%。通过上述对三个发展阶段的三次产业投资份额的变化趋势分析可知,不同的阶段,三次产业投资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不相同,但从1985年以来总体上的变化趋势仍然是第三产业投资份额稳步上升,第一、第二产业份额逐步下降。阶段性的变动趋势不一致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我区经济和社会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目标迈进过程中必须以成熟的工业发展为基础和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先决条件。
近几年来,代表我区新型工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我区高新技术投资对全区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 9.3%上升到30.4%,说明我区工业投入的行业结构在调整中总体上逐步趋向优化。与此同时,2007年我区第三产业投入总量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1亿元,比1985年增长了172倍,年均增长26.4%,我区第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其投资领域形成以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为支撑,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体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等协调有序的有效投入格局。
5、房地产开发快速扩张,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 1991以来,我区房地产开发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以1998年国家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鼓励住房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标志,房地产行业开始全面步入市场化运行管理,投资规模不断扩张,尤其是近几年伴随建设武进新城区的大开发大建设热潮,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迅速攀升,房地产市场热点频现。2007年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增长了237倍多,房地产开发投资以年均38.0%的速度快速扩张;商品房施工、销售面积分别从1991年的8.8万平方米、3.1万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599万平方米、151万平方米,分别增长了68.1倍、48.7倍。2007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4.0%,比1991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5.7%。随着近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和房地产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出台,我区房地产市场运作将更加透明规范,房地产市场将更趋理性和成熟。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成效显著
1、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
拉动经济增长。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投资已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仅为3%左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左右,2007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到48.0%,比1978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1.5%,比1978年提高了46.5个百分点,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优化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从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改革为起点,逐步发展到以乡镇工业改革为主的工业兴区、强区战略转变,我区产业结构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带动下,顺利实现三次产业经济结构由 “二、一、三”到 “二、三、一”的历史性转折。1978年—1991年的14年,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尽管从1978年的37.6:47.3:15.1演变为1991年的22.6:64.1:13.3,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位居第一,第三产业居最末,一、二、三产构成没有完成质的突破。1992年,三次产业的经济排位发生突破性转折,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演变为15.4:66.1:18.5,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和占比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二,三次产业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二、三、一”,三次产业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变为我区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及迈向基本现代化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中心城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交通电力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抓住我国多次交通电力等各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及近年撤市建区打造常州“南北两翼”的契机,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区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交通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1985年—2007年的二十多年,我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了536倍,民航奔牛机场的投入运营、沪宁高速的开通、常州港万吨级码头的建成、312国道、常澄高速、金武一级公路、武进大道、232省道、青洋路、夏城路、剑马线、奔发公路及各类镇、村道路等等的通车,使我区形成了水陆空港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2007年,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7600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9955万人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1293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2.8倍、9.0倍、8.0倍;2007年末,全区通车公路总里程2747公里,比1978年增长9.4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1公里,到2007年末,全区已经顺利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农村电网改造全部完成,110KV奔南、牛塘、寨桥、东安、马杭、崔南、卢西、漕桥等输变电工程、220KV运村、遥观、郑陆、马杭、白荡、嘉泽、横山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已达95.4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8.3倍。水务建设日益加快,“封井”计划基本实现。区域供水二期,镇域联网工程等相继完成投运,到2007年,自来水日供水量已达22万吨,比1996年增长8.6倍,受益人口96万人,比1996年增长17.8倍,地下水开采控制在50万吨以下。管道天然气从无到有逐步成为燃气行业的发展方向,受益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7年,天然气管线总长度到890公里,覆盖居民3.2万户,供应天然气1.21亿立方。
中心城区经过多年建设,逐步成为生态型的花园都市。自武进拆市建区以来,中心城区概念从无到有,经过多年的大体量投入,目前中心城区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市容整洁的现代型生态都市。 “八纵八横”城市道路框架完善;“五路五河”整治完成;1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主次干道环通;中心区绿化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末,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分别比2002年增长1.5倍、2.5倍;淹城旅游区、武进新天地两大城市中央主题生态乐园建成开放;中心区商品房建设不断加快,新城南都、御城、南甸苑、莱蒙城、天隽峰、中天名苑、锦湖公寓、阳湖名城、大学城、大巷、聚湖安置小区等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大学城商业街、阳湖广场、纺织产业交易中心、淹城餐饮商业街、武进客运站、人力资源市场、武进海关、富克斯广场、长兴森林、九洲豪生等五星级酒店等相继投产或建设中。目前中心城区已初步建成功能全、生态美、交通便的现代化都市,2007年一举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
3、社会事业建设发展迅速,城乡居住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区”的发展战略,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快速发展。1985—2007年的二十几年中,我区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从1985年的1124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86702万元,增长了76倍多,先后新建、扩建了锦绣小学、前黄中学、武进职教中心、常州大学城、礼嘉中学图书馆及体育馆、江苏省武进曲棍球训练基地、常州市武进中医院、武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进博物馆、武进文化艺术中心等一系列中小学校、卫生院、文体娱乐设施,到2007年末全区拥有130所中小学,区属医疗卫生机构37家,并在2006年成功举办了“BDO男子曲棍球世界杯预选赛”,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使我区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启动及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成为人们投资和消费的热点,房地产行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1—2007年的17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了237倍,其中住宅开发投资增长了205倍,房屋竣工面积增长了42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增长了33倍。到2007年底,我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6.2平方米,比1996年增加了36.1平方米,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14.8%。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改善和提高了我区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对钢铁、水泥、建材、装修材料、家具、家用电器等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由姚路明同志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