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标志,武进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了“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的崭新阶段。2007年,全区围绕发展新目标,以有效投入保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促结构调整,以长效管理改善城乡环境,以富民为要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小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基本现代化顺利推进。
一、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1、综合实力方面: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产业结构更为合理。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6.31亿元,比2006年增长23.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82.27亿元,增长26.2%,增幅均为“十五”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发展瓶颈有所缓解,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3.8:71.0:25.2调整为3.3:70.9:25.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下滑的势头首次得到遏制。预算内财政收入实破百亿大关,达到111.15亿元,比2006年增长4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38亿元,增长38.3%。
2、生产方面:农业生产稳健,基础地位加强。200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9.52亿元,比2006年增长7.8%,其中多种经营产值34.95亿元,增长9.9%。实现农业增加值23.30亿元,比2006年增长8.0%。工业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工业产、销双双实破2000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2100.9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42.14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4.4%和24.6%。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化学、冶金、金属制品、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等7大行业共实现产值1400.4亿元,增长22.3%;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05.4亿元(市口径),增长29.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0%,高于2006年0.3个百分点。
3、需求方面:投资需求理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36.1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其中,工业投资230.5亿元,增长22.9%,房地产开发投资47.1亿元,增长11.4%,增幅分别比2006年下降29.2、21.8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投资更加趋于理性。消费需求旺盛。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亿元,比2006年增长25.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07元,比2006年增加1577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79元,比2006年增加1148元,增长16.8%。出口需求平稳。完成出口总额30.48亿元,比2006年增长19.7%。
4、运行质量方面:反映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7%,比200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6.2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87.40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21.9%,低于同期工业产值和销售的增长幅度,增幅分别比2006年下降16.6和23.5个百分点。
5、居民收入方面:以“富民”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2元,比2006年增加2501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9911元,比2006年增加1078元,增长12.2%。
二、全面小康水平巩固提升
1、经济发展:反映经济发展的4个指标均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常住人口(137.49万人)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372元,比2006年增加7864元,增长18.1%,为标准值的1.14倍;三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二、三产业的支柱作用进一步上升,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96.7%,比2006年提高0.4个百分点,超过标准值4.7个百分点;城镇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47.8%,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超过标准值2.8个百分点;社会就业形势看好,失业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2007年为2.5%,比2006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远远低于5%的标准值。
2、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2元,比2006年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11元,比2006年增长12.2%,均为标准值的123.9%。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4.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75.2平方米,分别比2006年增加4.4 和0.3平方米,超过标准值14.7和35.2平方米。交通设施更为完善,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居民出行更为方便,年末拥有等级公路2591公里,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9.1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0.5平方米,农村行政村通黑色公路的比重达到了10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信息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74.6部,超过标准值74.6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41.6台,比2006年增加0.5台,超过标准值1.6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受教育费用支出享受政策的影响而有所下降,2006年为17.3%,2007年下降到11.8%。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食品支出比重上升,影响恩格尔系同步提高,2006年为32.8%,2007年上升到36.9%,但仍然低于40%的标准值。
3、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经济支撑了社会事业的发展,2007年我区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初步测算,2007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比2006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更为巩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1%,比2006年上升2.1个百分点,外来儿童入学享受本地儿童同等水平,基本实现教育平等。社会保障面进一步拓展,城镇三大保险综合覆盖面97.6%,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标准值2.6个百分点。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长期保持在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覆盖面达到98.1%,比2006年上升0.9个百分点,高于标准值13.1个百分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良好,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为96%,比2007年略降,仍高于标准值6个百分点。
4、生态环境方面:生态区创建有序推进,国际花园城市成功创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98.6%,比2006年上升0.2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7,比2006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年内新增森林面积12.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3.1%,比2006年提高0.8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8.55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0.75平方公里,绿花覆盖率达到45.3%,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对照全面小康标准,经过监测分析,在反映全面小康的4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2007年我区还没有达标的指标有2个,一是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二是森林覆盖率。在达标的指标中,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外,其它指标均得到巩固提高。
我区森林覆盖率没有达到全面小康规定的20%的目标,并且差距还很大,主要原因与武进的地理有关,一是我区有34.2万亩的西太湖水域面积,二是区内有8万多亩的观赏林不能计算森林。如果分子上加上观赏林,分母扣除西太湖水域面积,则武进的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三、基本现代化顺利推进
为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以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根据国际上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研究,借鉴国内有关地区的先行探索,武进区制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现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对2007年进程作简要分析。
1、经济发展:(1)按常住人口137.29万人计算的人均GDP为51372元,折合约6950美元,比2006年增加1320美元,为目标值10000美元的69.5%。(2)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2.27亿元,比2006年增长26.2%,占GDP的比重为25.8%,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为目标值40%的64.5%。(3)初步测算,2007年我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左右,比2006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为目标值2%的80%。(4)完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省口径、下同)437.8亿元,比2006年增长35.6%,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79%,比2006年提高1.51个百分点,为目标值35%的76.6%。(5)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7.4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0.7%,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9.2%,比2006年下降3.1个百分点,为目标值50%的78.4%。
2、社会进步:(1)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88.6%,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为目标值90%的98.5%。(2)城镇保险综合参保率(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89.2%,比2006年提高20.8个百分点,为目标值95%的93.9%。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三大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5%;农村综合保险参保率73.3%,比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为目标值的81.5%。其中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已经达到98%。(3)就业形势继续看好,城镇登记失业率2.5%,已经达到目标值。(4)基尼系数为0.249,达到小于3%的目标值。(5)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初步测算,以19-22周岁人口计算的高等教育毛入率为50.2%,比2006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为目标值55%的91.3%;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14年左右,为目标值的93.3%;拥有人才总量85288人,万人拥有才数为875人(以不含大学城的户籍人口计算),比2006年增加64人,为目标值1200人的72.9%。(6)书费免缴政策的落实和乱收费现象的控制,教育支出明显下降,文教娱乐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为11.8%,比2006年下降5.5个百分点,为目标值的47.2%。(7)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农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表率均达到99%,为目标值的99%。(8)治案情况良好,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78.2(常住人口计算),比2006年下降3.9个万分点。
3、人民生活: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2元,为目标值26000元的76.2%;农民人均纯收入9911元,为目标值的76.2%。(2)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恩格尔系数上升,2007年为36.9%,比2006年上升4.1个百分点,为目标值30%的81.3%。(3)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76岁,已经超过75岁的目标值。(4)民用汽车加快进入居民家庭,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为15辆,比2006年增加5辆,为目标值30辆的50%。(5)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万人拥有医生11人,比2006年增加1.6人,为目标值18人的61.1%。
4、城镇发展:(1)城镇建设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为47.8%,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为目标值60%的79.7%。(2)居民住房条件有效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3.1平方米,已经超过40平方米的目标值。(3)改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居民饮用水质量不断提高,自来水普及率96%。
5、生态环境:(1)节能降耗强力推进,初步测算,万元GDP能耗0.83吨标准煤,达到目标值。(2)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污染治理投资增加,污染源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98.6%,基本接近100%的目标值;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7,为目标值的89.7%。(3)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绿化覆盖率45.3%,达到45%的目标值。
四、基本实现现代化展望
经过监测分析,在反映基本实现现代化的5大类28项33个指标中,2007年达到目标值的有6个指标,完成目标值90%以上的有8个指标。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第二个率先”,挑战与机遇同在。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坚持市场化取向,抢抓机遇,启动了工业化和国际化浪潮,加速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已经具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劳动人口非农化、社区结构城镇化、居民生活宽裕化、社会事业协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大量的有效投入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发展经济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的标志和前提。近几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在较高平台上运行,2003-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22.2%,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幅达到31.3%。2007-2010年我区GDP只要保持15%左右的年均增幅,人均GDP就可达到或超过10000美元现代化标准值(以145万常住人口测算)。
2、不断改善的经济结构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区经济结构在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效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集镇和城区集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到2010年,我区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左右。
3、市场竞争和发展需要将推动企业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地区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将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必将重视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应用,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速将进一步加快,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将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到2010年可接近2%左右。
4、经济的发展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前提条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居民收入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核心,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只要保持在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能达到现代化标准。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电脑将作为家庭用品进入每家每户,到2010年家庭电脑普及率有可能达到60%。未来几年我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变动不会太大,加上常州二院搬迁到我区,测算到201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5人左右。目前我区三大保险覆盖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基本接近现代化标准,差距主要在于工伤和生育保险以及农民的保障问题,只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以抓三大保险的力度来抓好工伤和生育保险扩保,到2010年我区的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将大幅提高。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依然任重道远,要达到现代化标准有很大难度。
根据以上初步分析测算,到2010年,在可以掌握的31个指标中(信息息化程度和公共交通分担率目前没有确实数据),人均GDP、R&D支出占GDP比重、非农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比重、城镇保险综合参保率、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等教育毛入率、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自来水普及率、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等12个指标基本能达到现代化目标,再加上现在已经达到目标的6个指标,共有18个指标可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另外经济外向度、农村综合保险参保率、百户家庭民用汽车拥有量、城市化水平、等级公路密度等可能达到或接近现代化标准值,困难较大的指标主要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每万人拥有人才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武进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取决于如何发挥现有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在于能否消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产业结构上,我区的服务业比重不仅远远滞后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在工业内部,纺织、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比重偏大,而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不多,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结构调整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是人才资源。从整体来看,未真正建立起人才要素合理流动的争先创新机制。从吸纳人才来看,我们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近几年人才总量也以每年超过5000人的速度增加,但专业技术人才比重仍然较低,特别是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达到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环境污染。我区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工业化前、中期造成的严重污染,仍将对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并成为制约我区走上生态城市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因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要总结经验,更要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足够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通力合作、加强协调、齐抓共管,有重点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要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加强对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等新兴行业,迅速提升服务业水平。
二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力争招商引资取得更大成果,努力调整优化出口产品、市场、贸易结构。
三要以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强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增强中心区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要在城镇社会保障成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要建立和强化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严控高污企业的进入,严治污染物的排放,努力促进我区环境质量的提升。
本文由石兰生同志撰写
附件:
1.2007年武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测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