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统计信息> 数据解读> 内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区私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区一支非常活跃、备受关注的重要力量,对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但增加了我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区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协调,而且增强了地方发展的财力基础,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广泛就业。到目前为止,已占了现有工业经济总量的大半壁江山。本文在对我区近五年以来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对统计数据作了系统的分析,对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作了简要的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的发展主要特点
近年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扶持私营企业发展,在这政策的引导下,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数量成倍增加,企业规模逐年扩大,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其主要特点如下:
1.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从企业数量和规模上看,数量成倍增加,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是212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1%,通过5年的发展,到2007年底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已达1559家,是2002年的7.4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74.0%,提高了51.9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
2002-2007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情况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个)
212
358
461
942
1230
1559
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
22.1
32.9
37.9
68.9
71.3
74.0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总资产(亿元)
81.37
206.07
265.53
413.77
485.97
647.70
占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比重(%)
22.5
42.6
44.5
57.5
53.9
57.1
由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 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的总资产是81.37亿元,发展到2007年总资产已达647.7亿元,是2002年的8.0倍,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7.1%的,比2002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
2.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从运行质量上看,产销衔接良好。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是100.41亿元,销售产值98.71亿元,到2007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已达985.3亿元,销售产值965.7亿元,均是2002年的9.8倍,五年年均增速分别为57.9%和57.8%。与此同时,2007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967.4亿元,是2002年的10.0倍,五年平均增速为58.3%,由此可见,五年来我区的私营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作的贡献来看,创造利税逐年增加,吸纳劳动力逐年增多。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创造利税7.1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49.2亿元,是2002年的6.9倍,为我区财富的积累、城镇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促进下岗工人再就业,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区的“强区富民”主要载体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共有从业人员4.27万人, 2007年底,从业人员已达16.91万人,是2002年的4.0倍。2007年,私企共发给员工的劳动报酬为30.78亿元,私营工业企业已经成为我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4.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从发展轨迹来看,企业管理模式逐步由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过渡。我区的私营工业企业大都脱胎于乡镇企业,转制的国有、集体企业,还有部分是家族创业、夫妻创业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私营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也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化、完善和深入。在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中已有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三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其中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属现代管理形式的企业发展较好。发展到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数量已达1391家,所占私营工业企业比重达到89%左右。
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基本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理事会,重大决策由股东会决定,可见,我区的私营工业企业管理模式正由传统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过渡。
二、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私营工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私营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由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平均资产为4155万元,是同时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产(5385万元)的77.2%,是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平均资产(13830万元)的三成;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的平均总产值为6318万元,是同时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平均总产值(7758万元)的81.4%,是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完成的平均总产值(17040万元)的37.1%,可见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的企业规模还是偏小。
2.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2007年,在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486家,占规模以上私营工业30.9%,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重(33.2%)低2.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产值299.8亿元,占规模以上私营工业30.4%,比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比重(37.0%)低 6.4个百分点;创造利税16.30亿元,占规模以上私营工业33.1%,比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比重(46.2%)低13.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私营高新技术产业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份额明显偏低。
3.企业亏损面较大,扭亏增盈任务比较艰巨。2007年,在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中,实有亏损企业91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790万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的56.8%和29.7%。从行业分布看,亏损额较大行业主要是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制造业。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中,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产能也较低,因此扭亏增盈任务比较艰巨。
4.企业管理不完善,科技人才缺乏。我区的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大多存在着以家族化管理为主,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许多企业的科技人才和专业人员短缺,同时这些企业对科技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有些企业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人才交流市场及互联网等渠道招聘了半年多,也没有招到合适的。私营企业科技人才缺乏的事实,将对私营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规模以上私营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
1.扶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做大做强。首先在政策上要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有所倾斜,要进一步落实减免私营企业的各种综合税费,按国民待遇原则,让其与三资企业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在同一平台上,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参与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其次是建立我区私营工业企业发展基金,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好、行业前景优、能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的零排放私营工业企业,对他们进行资金支持,解决其资金缺口,鼓励并帮助他们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
2.引导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总体上看,我区的不少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是以业主产权为基础的家庭或家族型企业,其现代管理模式仍只流于形式,我们应加强对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引导,首先对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形成开放的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其次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企业要引导他们进行公司制改革,已经转为公司制的企业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其三是对延续家族经营的企业,要引导他们在保留原有产权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治理结构,形成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机制。同时还要鼓励规模大、条件好的私营工业企业走上市之路,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等形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3.建立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业主培训制度。一个企业决策者的观念、定位及管理水平往往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将来。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在起步之初,生存压力非常大,企业业主除了生产还是经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充实自己,加上不少私营企业业主是由农民成长起来的业主,学习并充实自己的意识非常淡薄,所以私营企业业主法治意识、信用意识和保护意识是非常淡薄的,有关部门应积极制订计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针对私营业主进行各项法律、商业信用、知识保护、名牌和专利申请及创新意识等全方位多期次的无偿培训,特别是针对较大规模私营业主,要经常请一些讲课生动、知名度高、在行业中有一定的权威的知名人士进行讲座,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信用意识、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帮助私营工业企业业主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提高管理水平,促使其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健康运行。
4.促进私营工业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技术创新之路。首先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决定市场的竞争力,品牌是企业效益的倍增器,决定企业的生命力的观点,帮助企业通过自主知识研发、企业科技创新创自己的品牌,实现私营企业也要从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过渡。发挥品牌产品效益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作用,积极创建新品牌数量和扩大品牌规模的规模。其次在引导企业走品牌战略的基础上,政府要构建人才高、精、尖人才的流动和管理平台,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对私营工业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私营工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促进有条件的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走上高新技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