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录个人中心
繁體中文
无障碍浏览
英文版
智能问答
移动端应用
首页
政务动态
政府信息公开
服务大厅
政民互动
走进武进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
>
统计信息
>
数据解读
> 内容
结构优化 效益提高 增长持续
——2002~2007武进社会经济发展系列分析之五
发布日期: 2008-01-02 来源:中国武进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相关阅读:
2002年以来,全区以“两个率先”为指导,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全区农业呈现板块特色日趋明显、龙头带动逐步凸现、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的良好发展态势。
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7年,我区农业总产值将达到39.17亿元,比2002年增长40.6%,年均增长7.1%,其中多种经营产值实现34.7亿元,比2002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0.6%,农业增加值23.54亿元,比2002年增长47.0%,年均增长8.0%,实现了快速发展。
支农惠农措施落实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2002年以来,我区始终把“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保护农民利益。2003年开始至今全面减免农业税,安排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彻底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五年来,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超过6亿元,其中农业综合开发超过1亿元,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投入超过4亿元。作为我区农业发展史上是开辟先河的重大举措,农民告别了“皇粮国税”。同时各级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农业生产的有效发展和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粮扩经,大力发展推动专业种养业和规模化经营延伸等结构调整,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板块发展势头强劲,东部沿山林果板块占全区林果种植面积的80%以上,西部花木种植板块占全区花木种植面积的90%以上,沿湖水产养殖板块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的70%左右。随着武进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粮食种植面积(复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左右;花木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多种经营规模扩大,效益显著,畜牧养殖的重头产品——生猪和家禽两大类,特别是家禽养殖,出栏量是连年增高,2007年出栏量达1500万羽,比2002年增长99.9%,年平均增幅15.0%,其中规模养殖出栏1400万羽,比重为93.2%,比2002年提高4.7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2年提高20个百分点;由于鬲湖围网养殖面积的调整,水产养殖面积有所减少,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比2002年减少了2万多亩,由于对养殖品种的改进和养殖技术的提高,特种水产比重逐年增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占全部养殖面积的80%左右,水产品年总产量保持在50000吨左右的较高水平,2007年达到5.1万吨,比2002年增长18%,年均增长3.4%。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农机总动力57万千瓦,粮食生产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95%,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06年武进的水稻机插秧比例81.4%、水稻机收比例92.3%以上,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武进成为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第一县(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有序。五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措施,来不断提高和改善农村、农业经济面貌,其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出台了劳动力转移工作优惠政策,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了城乡就业率,为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07年农村从业人员为44.5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53万人,增长3.6%。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为10.5万,比2002年减少2.08万人,减少16.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23万人,比2002年增加2.6万人,增长1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万人,比2002年增加1.01万人,增长10.1%。
农民人均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2002年以来,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消费需求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武进区高水平实现省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民生活全面达小康,开始迈向现代化。2007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比2002年增长70.3%,年均增长11.2%;农民消费质量继续提高,消费需求持续旺盛,2007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将达7860元,比2002年增长39.3%,年均增长6.8%;恩格尔系数 39.8% ,比2002年下降了4.9 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 7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13.2平方米;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品种不断完备,品质换代升级。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以来,我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区有重点产业特色村28个,主要以花木、林果、瓜蔬、畜禽、水产为主导产业;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98家,年销售收入(交易额)91亿元;区级以上14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比2002年增长85.8%,年均增幅16.8 %;农产品出口创汇4521万亿美元,在2002年的基础翻一番;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方兴未艾,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到2007年末,全区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只,绿色食品33只,有机食品14只,江苏名牌产品10只,市级名优农产品39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年产值2.5亿元。
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迅速。2002年以来,我区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关键紧紧抓住不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农村经济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7年,我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032亿元,比2002年的712亿元,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长23.3%;其中农村工业达1800亿元、农村建筑业达60亿元、农村运输业达37亿元,农村批发零售餐饮业达96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2.1倍、1.6倍、82.3%和73.2%,年均增长分别为25.2%、21.0%、12.8%和11.6%。
(注:2007年数据均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