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 客运方式分析
从武进区客运方式分担量比例可以看,武进区客运是由公路运输方式承担的,水运在客运方式分担中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出行时效提高;而伴随着近几年的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公路运输迅猛发展,公路运输优势不断体现。而水路运输由于时耗大,舒适度低等因素影响,水运在客运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ü 货运方式分析
随着武进区社会经济不断向高密度产业发展,运输货物的构成已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货运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高价值的特点,运输的时效性和及时性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公路运输具有灵活、快捷和门到门服务的优势,已成为武进区货物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
近年来水运货运量比例逐步下降,原属于水运的中短途货运份额转移到公路上,而新增加的大宗货运市场也大多转向公路,使得武进区的水运量逐年下降。水运作为五种运输方式的一种,由于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占地少、污染小等诸多优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得到国家和地方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水运主要分担中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其中包括建材、煤炭、非金属矿石、木材、钢铁等);公路则分担了绝大部分的短途货运。就武进区的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变化趋势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武进区的货运结构仍将处于公水并举的局面,公路将在小批量、中短途货运继续取代水运,而水运则在中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发挥重要作用。
ü 多式联运
根据常州市交通统计资料,2003年货物联运40.3万吨,其中集装箱联运3.7万吨,总量虽不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能够适应一些货物的特殊需要。在未来的运输中,多运输方式协作、多式联运比重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联系更为紧密。
3. 流量流向分布
武进区运输流分布已基本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心城区的312国道、长虹路、以及南部的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承担了大量的东西向过境交通;中心城区的武宜路、常武路集中了大量的南北向区域内部交通;区域东部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运大于西部区域。全区交通量的分布不均衡,内部交通与过境交通混杂,区域路网通行能力已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长。
ü 旅客流向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工具日益先进,居民出行方便了,平均出行距离也越来越长,出行目的也趋于多样化,人们的跨区域出行越来越频繁。长途出行的方向主要向北,经过常州主城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向上海、南京分流;向南经常武路,通过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向浙江、安徽分流。
这些年来武进的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非农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大量农民成为村、乡镇企业职工或进城打工,从而使得短途旅客流(市域内客流)成为主要的客流。短途旅客流主要集中于武宜路、常武路、夏城路等南北向道路。
沿312国道、长虹路、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以及常武路过境客流量较大。
ü 货物流向
近几年来,随着该地区走向市场经济,交通运输资源的市场配置也发生了效应。按日前铁、公、水运输资源的布局和运输能力,运输流分布已基本形成这样的格局:全市交通量的分布很不均衡,武进区承担了大量沪宁线的过境交通,而区域路网通行能力不能适应交通量的增长。东西向交通十分拥挤,而南北向区域交通相对不发达。
近年来,武进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断上升,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货物运输需求增长。最主要的货物流是市域内部流,沿沪宁线过境货物流,对外货物流(包括从外部进入市域的矿产、能源资源及原料,输出到外地的产品)。
图3-3 武进区对外货物流向示意图
四. 综合交通体系现状评价
1. 综合交通体系成就显著
“九五”、“十五”以来,武进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抢机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交通运输业的改革与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促进了武进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经过“九五”、“十五”以来的大力建设,武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骨架初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铁路:“十五”期间,开工建设新长铁路,境内铁路营业线里程全长约11公里,境内设有运村车站。
公路:“九五”、“十五”期间,武进开工建设和拓宽改造了312国道、长虹路、西绕城高速、锡宜高速公路、省道342线(雪埝—漕桥—宜兴线)、省道239线(常州—溧阳线)、省道232线(泰州—漕桥线)、省道340线(张家港—常州—溧水)、武澄线、武宜路、武进大道、湖滨路等一大批干线公路,初步搭建形成了武进区干线道路网。
水运:在“二纵三横六联络”的全省干线航运网规划中,武进境内规划有“一纵一横”,“一纵”为锡溧漕河,“一横”为京杭运河。“十五”期间,武进区进行了锡溧漕河的五级航道改造,现正进行京杭运河的南移改线工程。
ü 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客货流量持续增长的需要,客货运输方式得到了优化。公路客、货运均占据了运输的主导地位,水路货运也占据重要份额,总量保持稳定。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态势基本形成。
ü 农村运输网建设全面展开
“九五”、“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扩大内需,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8年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公路通车总里程数翻了一番。农村运输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武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ü 重线网、轻枢纽,综合交通体系的功效难以发挥
武进区过去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中,着重对交通线路设施的建设,尤其偏重公路线网的建设,而对运输枢纽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现状武进区域枢纽站场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管理落后、设施陈旧、功能不全,站场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发展公路运输的又一新“瓶颈”;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的效率,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ü 公路网络功能、层次不明,对外交通联系薄弱
武进区现状公路路网的规模较为合理,但公路网络的功能与层次不明,结构和布局存在缺陷。首先,对外交通联系薄弱,过境国道、省道的交通流量已全面饱和,机动车速度较低,服务水平底下;其次,各等级公路发展不平衡,连接重要节点的干线公路连通度低、里程数少,覆盖镇、村的县乡公路布局散乱,等级偏低;最后,公路布局不合理,公路与城市道路、对外交通与区域内部交通混杂重叠,路网重心集中于中心城区周围,重点片区间缺乏联系道路,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缺乏贯穿南北的干线公路。
ü 城市道路功能混杂、结构失衡、密度低
上世纪90年代,常州、武进分址建设,武进在湖塘镇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虽然武进城区的规划建设起点较高,主要道路的路网布局较为合理,但基于县级市建设的道路系统难以满足武进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规划要求。主要表现为○1武进区与常州核心区的联系不足,长距离跨区出行交通不方便;○2现状主城路网结构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干路多,支路少,不利于交通的疏散;○3路网密度低,交通流空间分布不均匀;○4道路功能与周围环境、用地性质不协调,造成不同性质的道路交通相互混杂,降低了城市交通效率。
ü 航道网不断萎缩、港口规模偏小
由于城镇建设的不断拓展、维护资金的不足,武进区的航道网络处于萎缩状态。除干线航道的通航条件较好外,其他航道的通航净空遭到了严重侵蚀;干线航道间缺乏联络,区域内航道网络连通度不足;航道通航等级较低,通行能力差,不能满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
武进区港口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大部分港口码头设备陈旧,机械化操作比重小,港口资源浪费严重,没有发挥港口码头应有的作用。港口的货运站场储运能力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缺乏承运大宗物资的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也较低,这种状态已严重限制了水运事业的发展。
ü 铁路运输已严重饱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沿线地区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快速、廉价、准时的运输方式, 势必具备一定的客、货运市场。但近年来整个沪宁铁路沿线已是超负荷运行状态,重车滞留,不堪重负,常州的五个站场也出现严重积压的现象,急需改善。新长铁路在铁路网中是一条以货运为主的支线铁路,由于建设机制、工程质量、以及站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该线路仍未正常运行。铁路运输已开始制约着城市综合交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ü 运输企业规模小、市场混乱
区内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相当一部分为个体经营业户,业户规模小、服务态度差、经济效益差,绝大部分只能提供区域性运输服务,缺乏具有全国、全程、全网服务的运输企业。各运输企业间缺乏足够的联系,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很好的组织和利用现有的运输资源,造成运输资源严重浪费,空车率高。目前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运输效率迫在眉睫。
ü 公交网络布局不合理,场站规模小,市场混乱
发展公交事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符合居民出行方式向机动化、舒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但是,公交市场的人为分割、城市路网结构的不完善,造成了武进区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公交线网密度低、线路重复系数高、网络通达度低、经济性能不佳。随着公交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基于中心城区建设的武进公交系统运能不足,表现为公交车辆不足,公交保养场、中心客运站、枢纽站、首末站的数量少、规模小。参与公交市场的企业既有武进公交公司等大企业,也有承包车辆和个体营运车辆,市场管理困难,服务水平不高。
ü 静态交通矛盾突出
目前武进区公共停车设施极少,区域内共有公共停车泊位90个,停车供需严重不足。通过对现状分析, 武进区静态交通主要存在以下矛盾:○1停车建设、供应方面,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不足、出入口设置不合理、供需严重失调等。○2停车使用方面,配建停车挪用严重、停车高峰明显。○3停车管理、政策方面,对停车重视不足,缺乏政策和立法保障措施,停车收费制度不尽合理,路内非法停车现象严重。
ü 缺乏交通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道出了交通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武进区交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1道路使用者交通意识淡薄,交通秩序混乱;○2交通管理警力相对不足;○3交通管理设施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有待加强。
根据《常州市公路枢纽布局调整规划》中对常州市区公路货运枢纽的布局研究,远期武进境内布设的公路货运枢纽站点主要有:
ü 货运奔牛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运河奔牛港、沪宁铁路奔牛站附近的区域,具体位置结合铁路站场和运河码头确定。结合未来货运枢纽发展空间需要,规划占地面积控制在25.0公顷左右,年货物适站量117.3万吨。
主要功能:结合沪宁铁路、京杭运河构成公铁水联运的常州公路货运枢纽中心站。服务于整个市区及苏北皖南地区,主要为公铁水联运、铁路集装箱运输、公路零担、配载和仓储。
选址依据:京沪铁路在此设有奔牛货运站,京杭运河在此也设有奔牛航运港,省道239从奔牛南北越境而过,该节点是铁路、公路、水运三式联运的交汇处。结合铁路、水运场站以及自身公路的诸多优点,规划在此建设一公铁水联运,一大宗货物为主的公路货运枢纽中心站。
ü 货运运村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新长铁路、锡溧漕河以北,青洋路以东的区域,在适度考虑未来货运站场发展空间的需求,规划占地面积取6.0公顷,年货物适站量35.2万吨。
主要功能:通过新长铁路、锡溧漕河和青洋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公铁水联运的大型货运枢纽站。服务于整个常州市区通过新长铁路、锡溧漕河、青洋路等进出常州的货流。
选址依据:规划站点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新长铁路货运站、锡溧漕河、青洋路等城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在此交汇,具有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的优势。
ü 货运西港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位于新运河以北,312国道以南的区域,规划占地面积5.5公顷,结合规划东港的港口面积25.5公顷,港区和公路货运站场共需用地31.0公顷。规划货运站场年货物适站量36.3万吨。
主要功能:侧重于公水联运,为通过运河进入常州的钢材、建筑材料等生产原材料提供公水联运,主要满足城西制造基地的生产原材料需求。
选址依据:依托运河东港,大力发展公水联运,疏散通过运河进出常州市区的货运物资。同时规划站点周围有良好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西绕城高速、西环二路、省道340)。
ü 货运横林站
项目选址和规模:位于联三高速以东、京杭运河以北的区域,具体结合沪宁铁路横林货运站场布设,规划占地面积6.0公顷,年货物适站量54.4万吨。
主要功能:公铁水联运、公路零担、配载、储运,主要服务于城东组团、横山桥片区、洛阳片区。
选址依据:依托沪宁铁路、京杭运河进行公铁水联运,同时为城东组团和外围片区企业提供货物集散、仓储。
四. 综合交通网络评价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与国防建设的基本条件。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运输系统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相协调,是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评价最根本的出发点。
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评价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优劣做出评定,它是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结构合理性和整体系统性的分析,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规划方案的总体性能,这对于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综合评价的普遍性原理和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特殊性,在建立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ü 系统性原则
由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单一评价指标只能从某一侧面反映系统的某种性能,而不能反映系统的整体结构特点与效益。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全面反映各备选方案的综合情况,既能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能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既能反映直接效果,也能反映间接影响,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ü 科学性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客观地反映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满意度,既有定量分析,也不乏定性分析,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分析,做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ü 可比性原则
在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时,须考虑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及其影响,合理地选用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以保证各方案之间的可比性。
ü 实用性原则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力求达到层次清晰、指标精炼、方法简洁,使之具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ü 协调性原则
很多评价指标只能反应规划方案的某一方面,并且在与其它指标一起来评价某一方案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求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互协调的(或者是相容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冲突的。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生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不同需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运输系统。根据常州市目前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基本情况,综合交通运输方案的评价应该侧重于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性关系、综合交通网络总体性能以及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武进区综合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
2. 综合交通运输方案评价
?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体性能评价
调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结构,促进网络结构的合理化,提高网络总体性能,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量和质上与运输总需求相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付出最低的社会成本代价,并符合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评价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体性能的主要原则是:
ü 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必须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巨大的相互作用,既有正面,也可能产生负的效应。当处于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状态时,产生的是正效应,反之,则互拖后腿,制约经济发展速度。
ü 与需求结构相适应
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生产,都必须有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支持,而物流和人流是完全由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运输供给必须与需求结构在两个方面保持适应。一是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的适应,即运输供给与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物流和人流保持总量和动态平衡,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运输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二是在发展水平上的适应,即指交通运输网路性能的发展水平和高度必须符合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ü 以技术进步为先导
技术进步对交通网络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包括产业的形成、分解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引起交通需求变化,促使交通运输网络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是技术进步直接导致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运输技术装备性能的改进和运输结构的发展。
ü 与本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既是推动和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凡是海洋性国家和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国家,都首先充分开发和利用水运;凡是国土面积较狭小的国家,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都处于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凡是国土面积广大的国家,铁路在货物运输(以周转量计)中都承担重要或主要角色;凡是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阻碍交通发展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ü 有利于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的发展变化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各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使之形成统一、高效和分工、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运输需求在量的方面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以后,其运输政策已由鼓励各种运输方式相竞争转变为提倡协作、发展联运,进而支持在运输组织上建立经营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公司和发展货运代理制,事实表明,发展联运,组织联营,开展运输代理业务,实行一票到底,全程负责是促进各种方式间协调发展,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挖掘运输潜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方便用户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综合交通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主要采用交通网络负荷度、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交通运输网络连通度指标。
1.交通网络负荷度:
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输结构为之服务。二者相适应,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就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用交通网络负荷度来评价交通运输网络是否能满足交通需求,其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