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拉,一二三拉……”9月26日,武进首届滆湖赶湖节。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专业捕捞队正在收网,捕捞出第一网鱼。成千上万条鲢鱼、鳙鱼上下翻腾,水花四溅,一网预计能有2万斤。
滆湖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湖泊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在当地也被称为西太湖、沙子湖。在历史上,滆湖水质优良,水草丰茂,是当地有名的“聚宝盆”。滆湖还曾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水草型湖泊,但在过去的20年里,湖区的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逐渐演替成了水藻型湖泊。
从2007年开始,滆湖持续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水质急剧恶化。为改善滆湖水质,近年来,武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滆湖生态环境的治理。整个湖区围网拆除面积达6.72万亩,近500名传统渔民被安置上岸。2018年9月,滆湖最后一片网围拆除。2020年,沿湖2.2万亩水产养殖区陆续清退。
武进在退捕禁捕工作中,积极探索传统渔业“退”、现代生态渔业“进”的先进模式。去年,武进率先在全省建立5万亩“以渔控藻”试验区,由武进区国有资本投资设立的江苏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实施,采取人工修复、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提升滆湖自净能力,加快滆湖生态系统的修复进程。
“以渔控藻”项目一期投资约5000万元,在沿江高速以南、太滆河口以北水域构建5万亩的净水控藻区,采用景观型浮式网拦设施阻隔蓝藻聚集至揽月湾,先后投放鲢鱼、鳙鱼小苗310万尾,斤两鱼种70万公斤。两道还建设长约7.5公里的景观型浮式网拦设施,用于阻隔蓝藻。
“不投食饵,人放天养是这些鱼的最大特色,它们在湖里每长1千克体重,就能为滆湖带走35克氮和9克磷。”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桦介绍,去年11月投放的60万尾鲢鱼已平均长大至6斤,增长率6倍,累计消耗藻类约3.5万吨。
“看到滆湖水清了,生态变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真的是由衷感到高兴。”渔民周卫洪说,他和一批有经验的渔民上岸后受雇于余年公司,每年收入比以前多上一两万元,而且还有了保险。原来祖祖辈辈在“水上”讨生活,现在到“岸上”奔小康,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富营养化问题是国内大多数湖泊的“通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19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国107个重要的湖泊和水库中,水质达到中营养状态的占63%,比10年前提升了10个百分点。
“滆湖水环境治理利用鲢鳙调节水质,防治湖泊的‘营养病’,在省内湖泊控藻技术研究中尚属首次,具有创新意义。”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中心主任徐跑说,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滆湖氮磷指标已经比往年有所下降,真正实现了“以渔养水、以渔净水”的目标。
褪去原先的“旧绿衫”,换上华美的“新蓝裙”,滆湖一带生态保护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树立起了一块“武进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