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0年,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记载池塘养鱼的著作问世,那就是范蠡的《养鱼经》。它诞生于广阔的吴越大地之上,深深扎根于民间渔业发展之中。
《养鱼经》有言:“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武进即是这样一块沃土,水清、景美、鱼肥,是渔业的天然发展地。滆湖南接宜兴,北通长江,东濒太湖,西接长荡湖,是新鱼米之乡的优质基地。作为拥有悠久水产养殖历史的“渔业大湖”,滆湖利用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有的新时代水产创新之路:生产、生态、生活,齐头并进;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逐一升值。
一部“致富经”——智慧缔造,科技入户
“十三五”以来,滆湖虾蟹、大宗淡水鱼两大支柱产业发展稳中有升。利用科技创新思路,武进打造出了独特的“苏武”模式,以生态循环新渔业,发展优质惠民的水产产业,迈出“以渔致富”的步伐。
“十三五”期间,由区水产站参与研发的“诺亚一号”河蟹水产新品种通过农业部审定,成为全国首个由区级技术推广部门参与培育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2017年以来,“诺亚一号”河蟹在全国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30余万亩。武进区河蟹良种覆盖率由2016年的不足20%提升至2019年的75%以上,大大提升了河蟹产量与养殖效益。作为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区,武进技术水平全国领先,成为了江苏乃至全国的河蟹养殖“排头兵”。
绕岸车鸣水欲开,鱼儿相逐尚相欢。武进作为优质大宗淡水鱼的产销地和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目前,以戴溪村为辐射中心,洛阳镇共有1600余亩青鱼养殖面积。团头鲂、戴溪青鱼等优质鱼类需要好水、好食、好技术,我区积极提升科技应用新能级,将引苗服务与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到每家每户;积极推广新型膨化饲料、优质微生物制剂等先进技术,开发智慧渔业平台,辅以无人机、无人船等“新科技”,让淡水鱼养殖思路“活起来”、使淡水鱼养殖数据“看得见”。“十三五”期间,3500余户水产养殖户获得技术指导,科技推广覆盖养殖面积累计24万余亩,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一部“生态经”——循环种养,以渔控藻
采用稻鱼循环种养、以渔控藻等方式,我区将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有机融合,打造生态循环新农业。
稻鱼循环种养,将以往相对独立的农田与水产养殖规划结合起来,以稻养鱼、以鱼养稻,做到了农业与渔业的有机一体发展。在广泛推广绿色养殖的今天,稻鱼循环种养无疑增加了许多利好,一方面,整个系统形成闭合式循环,有效解决了水产养殖尾水直排入河道,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的环保压力;另一方面,减少化学投入品,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无论鱼、稻均达到了绿色农产品标准。
“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这一理想的生态模式,通过以渔控藻得到初步实现。蓝藻作为滆湖的“心头大患”,多次“霸占”波光粼粼的水面,如今随着以渔控藻的逐步推进而“偃旗息鼓”。2018年6月起,区农业委员会科学合理布局渔业功能区域,采取人工修复和增殖放流等措施,以渔养水、以渔净水,逐步提升滆湖的自净能力,加快滆湖生态系统的修复进程。滆湖褪去原先的“旧绿衫”,换上华美的“新蓝裙”,这一喜人的结果已近在眼前。滆湖一带生态保护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为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树立起了一块“武进招牌”。
一部“美学经”——桨声帆影,渔情正浓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事业的向好发展,使得滆湖生态循环新渔业得以逐渐建成。沿路行车,面对两侧一碧万顷的滆湖湖面,在湖光山色间徜徉,倾听自然的呼唤,流连忘返。
在武进历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鱼丸、鱼饼、鱼剪纸,轮番上场;摸鱼、钓虾、赛螃蟹,样样有趣。这些来自滆湖的水产品,不仅为活动带来原生态的创意,更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去处。一项项“接地气”的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也使得滆湖的发展成果真正做到人民共享。
守望滆湖水,养鱼又养人。以独特的“养鱼经”,滆湖走出了一条城乡协调发展道路,写就了一部引导武进人走向高品质生活的全新“美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