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水面到屋顶、从企业到居民……武进打通光伏“回路” 发力“双碳”目标

发布日期:2021-04-21

波澜不惊的水面上,一排排光伏板阵列静置,水面不时还会有鱼儿冒出的水泡,这是位于前黄镇的九洲渔光互补项目,利用坑塘水面叠加发展养殖业和新能源,为地方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九洲渔光互补项目总体规划100MW,70MW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现已并网发电,年平均发电量约为8300万度;同时,项目方还添置了12台风机,与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形成了互补,白天光伏发电,晚上风力发电,实现了电站整体24小时不间断发电,将于今年年底并网发电,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00万度。

投资方介绍,该项目采用了天合光能双玻组件、金风永磁直驱2.5MW风机、华为智能化光伏发电管理系统技术、苏文电能智能化输配电系统,实现了清洁能源的智能智造。项目并网后,每年节约标煤62711吨,年减少温室气体CO2约168481吨,减排SO2约5915吨,为当地乃至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光伏发电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中减煤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有益的支撑。从2017年开始,全省各地陆续实施“二六三”和污染防治攻坚等专项行动,其中涉及大气防治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削减煤炭消费,我区最初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同比2016年削减36万吨,光伏项目撑起了我区提前完成的信心。

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区大力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2017至2018年,我区已实现122兆瓦装机规模,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计划;2019—2020年又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45兆瓦装机规模,70兆瓦集中式渔光互补项目。

如今,光伏发电已经成为我区发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全区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作为控制煤炭消费、实现持续削减的一项重要措施,2017至2020年,我区完成237兆瓦装机规模(含渔光互补项目),1年可发出2.83亿度电,每年可减少煤炭(标准煤)使用量约9.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7万吨,相当于增加植树造林2.37亿平方米,对我区减煤目标实现和大气环境改善形成了有益支撑。

不仅如此,光伏的市场化合作在我区逐渐形成。2017至2020年,全区共有200家工商用户项目备案,装机规模167兆瓦,通过相类似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总投资约6.68亿元,年回报约1.34亿元;大约每年可节约电力成本约1千万元,按全使用周期25年算,总降本2.5亿元。

“今年全国‘两会’首次把‘碳达峰、碳中和’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表露出‘双碳’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区发改局局长夷建良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区将以光伏发电等项目为抓手,持续发力“双碳”目标,推动区域产业转型、能源结构转型等,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