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疫情之下零售业的突围之道

发布日期:2020-03-19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原本期待春节期间消费爆发的零售业遭受重创。但也是疫情,加速了行业变革,零售业突围战打响,新兴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导购员变身“李佳琦”

“Hello,各位宝宝好。这是我们新推出来的夏款,特别显身材,是不是很好看?”3月16日晚上6点,在武进万达广场二楼的ENJOY女装店,店长夏小亚和副店长刘宇洁开始了直播卖货,这是疫情暴发以来她们所做的第20场直播。

夏小亚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直播。但疫情期间市民都宅在家中,即便商场开业了,人流量也无法和以前相提并论,从未有过的焦虑感不断袭来。“一天的空档,就意味着一天的营业额空白。”夏小亚说。

1月31日,ENJOY推出第一次直播卖货,面对镜头,夏小亚和搭档免不了有些紧张。“幸好我们平时喜欢看抖音和快手的直播,所以做起来也不至于太差吧。”目前,她们的抖音粉丝已经达到1100多,店里的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直播,最高日销售额达到1.5万元,平日里也会有六七千元。在夏小亚看来,正是因为走了直播卖货这条“捷径”,才让店里的销售情况和疫情之前相比“几乎没差”。

记者走访发现,在疫情期间,大批夏小亚这样的一线导购员做起了直播,号称“云柜姐”。做了10多年化妆品销售的周雯,也是其中一个。

周雯是一家化妆品集合店的柜长,疫情暴发以来,店里的销售额大打折扣。3月8日,周雯新申请了一个抖音账号,像“口红一哥”李佳琦那样做起了直播,当天的营业额创下了疫情期间的新高,达到了13000余元。周雯认为,开启直播最关键的并不是卖货,而是通过屏幕维系顾客,同时对产品提前种草,引导顾客去门店体验。

昨天晚上7点左右,湖塘御城小区附近的“零食尚”食品代购店内,时不时有客人进来购物,人气差不多恢复到了疫情暴发前。老板娘张敏坦言,疫情期间,靠每晚的直播带货,有些日子的销售额甚至超过了从前,“我每天晚上会在朋友圈发上几十条视频直播店里的产品,以及一些食材的做法,吸引客人下单。”

创建社群盘活粉丝

当线下门店门可罗雀,创建社群、盘活粉丝、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成为当务之急,线下零售行业纷纷试水。

“还有人要买鸡蛋吗?还差100个满1000个,就可以送货了。”昨天,市民吴女士在湖塘镇南都社区的业主微信群里发起团购召集令。吴女士告诉记者,发起团购一是帮助朋友解决销路,二是能帮自己和邻居争取到优惠的价格,还能减少出门。

吴女士的朋友是做喜蛋生意的,疫情期间正好是春节,节前囤了一大批货。疫情期间,吴女士光是组织鸡蛋团购就有5次,每次都能拼团成功,其中一次拼到了2000个以上。“尽量减少出门,价格也便宜,网上转账后直接送到小区里约定的地方,自己去拿一下就可以了,安全方便。”吴女士说。

市民小朱经营着一家生鲜超市,疫情期间虽说坚持营业,但顾客少了,收入直线下降。“很多老顾客都改用手机买菜了。”这种情况让他忧心忡忡。后来,他想到了利用微信群扩散信息,顾客进店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加入微信群,小朱每天定时在群内发布生鲜价格、打折消息,还定时发问候红包,培养用户习惯。他的“社群运营策略”让有些顾客养成了新习惯,想买菜时先在群里问价,量大的话小朱还会送货上门。

此外,接龙买菜也在各微信群里盛行。得益于疫情期间社群团购的快速发展,群接龙小程序成为近来最火爆的小程序。景悦大酒店推出了烧麦、青团、酱肉包等手工点心,酒店负责人在微信群里发起接龙,需要下单的市民只需点击“新增”,输入相应信息,登记人、数量、提货地点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家住阳湖世纪苑的方女士自疫情发生以来只去了两三趟菜场,平时的买菜需求都靠线上生鲜平台和业主微信群接龙搞定。

很多品牌服饰商也瞄上了社群,发动导购人员开启社群卖货。李女士是某品牌女鞋专柜的导购员,商场闭店期间,她天天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商品信息、在之前建立的客户微信群里发促销信息,成交量不差。“春节假期至今,我已被拉进好几个品牌的微信卖货群了。”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每天群里都会发布服装、化妆品、生活用品等信息,有些还有限时买一赠一、特价秒杀等优惠,“看中哪款直接和群主沟通,线上支付,货品直接配送到家。”

无接触服务成标配

到3月17日,家住湖塘玉兰广场的市民李琦已经54天没出过小区了。本着“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原则,疫情发生后,李琦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段时间我一直是线上下单买菜,虽然没有菜场便宜,但方便不少。”

虽说最近疫情有所缓解,但很多市民仍坚持少出门,除了上班,其余时间都宅在家,在饿了么、美团等平台下单成为他们首选的买菜方式。李琦告诉记者,除了买菜,她还会叫跑腿帮买口罩、消毒水等防护用品,生活用品、护肤品、衣服等,也都是找代购下单购买。在李琦看来,无接触配送确实方便、快捷、安全,但也容易“踩雷”。

“线上买菜品质时好时坏,而且价格偏高,特别是瓜果类,没法自己挑选,拿到手的总是差强人意。”李琦表示,疫情结束后还是会去超市挑选食品,但线上买菜的次数肯定会比之前增加。

对于线上购物,家住湾里新村的市民高洁的满意度比较高。3月16日,她向记者展示了当天收到的蔬菜,一把芹菜、一小袋蘑菇、一块豆腐,周围还垫了一圈泡沫垫。“虽然包装贵了点,但保证了菜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我们自己开车购物的油费、停车费相抵,总体价格差不多。”高洁说,如今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线上购物的消费模式,以后会经常使用。

每天晚上,家住星河国际小区的市民张先生都会在散步时,走到农夫山泉自动售卖机前买饮料。“之前都是去超市买,现在发现无人售卖机也一样好用。”张先生表示,售卖机的饮料品种多、价格适中,与其去超市与更多人接触,还是这个安全便捷。

疫情之下,除了无接触配送,自动售货机、无人店、无人货架等无人零售也展现了利好的一面。记者了解到,近两个月来,某自动售货机的日均营收比以往增加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