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6-2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为了更好凝聚全区打造“一区一城”、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聚力‘一区一城’ 决胜全面小康”融媒体新闻行动已于日前启动。
我们将分“决战决胜·小康乡村行”“创新创造·赋能高质量”“聚力聚焦·当争第一流”三个篇章,通过“强富美高20村”“全面小康看老乡”“小康短视频”“我的小康生活”“携手共圆小康路”等专题专栏,全方位、全领域展示武进的生动实践、巨大变化和成功经验,多层次、多样化展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气象、新作为。
今天我们开设“聚力‘一区一城’ 决胜全面小康——强富美高20村”专栏,聚焦发展新优势、创造殷实新生活、展现生态新成效、弘扬社会新风尚,生动展示决胜全面小康的武进新农村答卷。
嘉泽镇西城村
走进嘉泽镇西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富美”的美丽乡村景象: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一盏盏路灯沿着道路一字排开,一幢幢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与花草树木交相辉映。
不远处,几台挖掘机正在河道边进行淤泥挖除作业。“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形成一条人工景观河,河那头的30多亩地将盖起农村小洋房。”西城村党总支书记周林峰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村民的幸福感,就来源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必须念好‘土地经’,把它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自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周林峰就将村子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土地”上。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瓶颈:村庄布局零散,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
怎么盘活资源、做活土地文章?
西城村迎来了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作为我省仅有的两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村之一,2017年,借着打造新孟河工程拆迁安置与宅基地改革相结合的农民自建区示范集聚点的东风,西城村通过自建统管模式,不少村民乔迁新居,住上了洋房别墅。“村委专门成立了宅基地改革集聚自建区议事会,打破了原来农民想自建房而不能建的瓶颈,群策群力,科学设计、规范施工、有序推进。”周林峰告诉记者,去年开始,村民们陆续搬进128户自建房和36套公寓房,实现了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
西城村的土地资源丰富,村民都渴望进一步提高收入。周林峰多次到村民家中收集想法、做调查,在与村两委班子研究后,一方面,选出部分村民家庭做试点,发展庭院蔬菜种植,让村民们自主设计各家门前的小花园;另一方面,把村子的闲散土地,整理打造成了一个精美的小菜园。“小菜园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统一选苗、统一栽种,并交由村内低收入群众管理。”周林峰说,利用“边角料”打造小菜园,既盘活了农村闲散土地与闲散劳动力,让沉睡的资源散发活力,又美化了环境。
盘活土地资源,整出发展空间,畅通增收渠道。周林峰告诉记者,全村8000多亩地,农户100%都从事苗木种植生产。村里成立了花木合作社,让花木经纪人、花木经营者通力合作,为村民在花木培育技术、销售等方面搭建平台。以往村集体每年收入只有六七十万元,去年达到了280多万元。
集体“家底”厚了,基础设施改造便有了底气。2018年起,西城村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改善硬件设施,新建了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农家书屋、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还进行生活污水管网改造、生态驳岸环境整治,到处是热火朝天建设美丽家园的景象。
因花木兴而喜,也因“花木垃圾”量多而忧。周林峰介绍,每年春夏,花木生产产生的树枝垃圾通过集中堆放填埋,会造成土地的二次污染。为此,西城村投入3万元购进了3台粉碎机,尝试通过技术手段让树枝垃圾变成有机肥。下一步,还将建设20个生产垃圾集中收集点,将树枝垃圾废弃物生态化处理,与木材加工企业对接,变废为宝,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绿色、健康生活的需要。
土地孕育着希望,念好“土地经”,
不仅让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还为乡村振兴找到了源头活水
未来,西城村还将不断放大美丽乡村整治带来的生态效益,将自然环境、风光特色与党建文化长廊、人工景观河、休闲健身步道相结合,抓点成线、串珠成链,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